疾病庫大全   >  內科   >  食管癌

食管癌別名:膈癥,食道癌,噎膈

食管癌 的檢查:

c-erbB-2基因檢測(c-erbB-2,neu,HER-2) 胃鏡 胃部檢查 上消化道功能測定和顯像 血清醛縮酶同工酶 吞噬雞紅細胞功能試驗 癌癥普查 血漿游離皮質醇 多藥耐藥(MDR)基因檢測 角質蛋白19片段(CYFRA21-1) 組織多肽抗原(TPA) 血清醛縮酶(ALD) 胃腸道CT檢查 纖維胃鏡檢查 食管造影 脫落細胞檢查 食管拉網檢查

1.食管脫落細胞學檢查 細胞學檢查,有確診價值,方法簡便,受檢者痛苦小,假陽性率低。主要為拉網細胞學檢查,檢查者吞下雙腔管帶網氣囊,當氣囊通過病變后將空氣注入氣囊,逐步拉出氣囊并使其表面細網與病變摩擦,直到距門齒15cm刻度時抽盡空氣取出網囊,去除網囊前端的黏液后將網囊表面的擦取物涂片并行巴氏染色細胞學檢查。采用氣囊拉網法采取脫落細胞標本直接涂片,用巴氏染色是普查時發現及診斷早期食管癌、賁門癌的重要方法,其診斷陽性率可達95%以上。為了避免發生誤差,每例至少要獲兩次陽性才能確診。若要確定腫瘤部位可行分段拉網。食管脫落細胞學檢查結合X線鋇餐檢查可作為食管癌診斷依據,使大多數人免去食管鏡檢查。但全身狀況較差,或有高血壓、心臟病、晚期妊娠及出血傾向者不宜做此檢查。若有食管狹窄不能通過脫落細胞采集器時,應行食管鏡檢查。
2.腫瘤標志物 食管鱗癌尚未發現此種具有一定準確性的標記物。最敏感的免疫標記物鱗狀細胞癌相關抗原(SCC-RA)在良性食管瘤中常為陰性,而在食管癌病人血清陽性率為40%~52%,并隨病變之進一步侵襲、淋巴結轉移、病期變晚,以及腫瘤體積加大而增高,可惜在早期癌中很少出現陽性,且不論何期之低分化癌中也是陰性。另一免疫指標為表皮樣生長因子(EGF)受體。用碘125EGF結合測試發現高結合率者淋巴結轉移多,預后差。其他腫瘤標記物如癌胚抗原(CEA)、CA-50、CA19-9等經過研究,無一能提供可靠的預后指標。
3.DNA倍體 與腫瘤之組織學關系密切,但與臨床病期無關。在非整倍體病人中發現較高的淋巴結轉移率及較多的食管外擴散,非整倍體與雙倍體相比,在12個月內腫瘤復發率高達83%(雙倍體僅為17%),中數生存較短,5年生存率較低。但此種相關性僅適用于進展期病例。
1.X線檢查 X線檢查對于食管癌的早期診斷是一項重要的診斷手段。X線檢查方法簡便,病人容易接受。由于早期食管癌的病變多局限于黏膜層,此種細微病變X線雖難查明,但仔細觀察食管黏膜皺襞的改變和管腔的舒張度,對于確認早期食管癌具有重要意義;再輔以纖維食管鏡或胃鏡結合細胞學檢查,對于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診斷率有幫助。早期食管癌中不易顯示病變,檢查時必須調好鋇餐,令病人分次小口吞咽,多軸細致觀察才不易漏診。中晚期食管癌均可在食管X線鋇餐檢查發現明顯充盈缺損等典型的X線征象。
利用食管X線造影檢查或X線電視透視或錄像可檢查食管上端口咽部及食管下端賁門部的吞咽功能,食管腔內外病變,食管造影軸向變化,良惡性腫瘤鑒別及食管癌切除可能的估計。
為使造影對比清晰,可將鋇劑與發泡劑混合在一起檢查,利于觀察食管黏膜及舒張度的改變、食管癌形態及合并的潰瘍。在賁門癌中顯示食管、賁門端的舒張度,胃底是否有軟組織腫塊。在X線透視下用呃氣檢查,令病人在鋇造影時自己呃氣,使鋇與氣體在管腔內混合達到雙重造影的目的。
(1)常規鋇餐檢查:食管鋇餐檢查常規在空腹時進行,多采取立位多軸透視,必要時取臥位。服鋇劑后,通過X線詳細觀察食管的充盈、通過及排空的情況,重點注意黏膜的改變。在顯示病變最佳的位置攝片,可攝充盈像及黏膜像。檢查前應詳細詢問病史,若梗阻嚴重,可用稀薄鋇劑,以免造成堵塞影響檢查;若梗阻較輕,可用較稠鋇劑以利觀察,如疑有食管氣管瘺,可用碘油或少量稀鋇檢查;如病變在頸部,為防止鋇劑快速流過食管,可取頭低腳高位,使鋇劑在頸段食管停留時間延長。
①早期食管癌影像:X線鋇餐檢查在早期病例中的陽性率約70%左右。早期食管癌的病變為局限于黏膜固有層或已侵入黏膜下層,但食管肌層完好。故X線所見為淺表癌的表現。
A.乳頭狀充盈缺損:X線顯示食管乳頭狀或息肉狀充盈缺損,腫塊邊界清楚,但不完整,腫塊表面黏膜不整或消失,可有小龕影,但食管舒張度尚正常。
B.局限淺在充盈缺損:食管壁可見小的充盈缺損或鋸齒樣改變。
C.黏膜不整:食管黏膜皺襞不整,增粗,扭曲或中斷,消失。在雙對比造影片中見病變處有不規則的小斑片影或局部黏膜迂曲,增粗,或在不整的黏膜中見到小顆粒樣、斑塊樣充盈缺損。
D.小龕影及黏膜破壞:局部黏膜破壞、不整、有小龕影。
②中晚期食管癌影像:因癌組織已侵入肌層,甚至穿透食管纖維膜,累及食管周圍組織和器官,而有不同的表現。
A.髓質型:病變顯示為不規則的充盈缺損,有不同程度的管腔狹窄,病變的上、下緣與正常食管交界處呈斜坡狀,病變區黏膜消失或破壞,常有大小不等的龕影,常見軟組織腫物陰影,鋇劑通過有梗阻,病變上部食管多有較明顯的擴張。
B.蕈傘型:有明顯的充盈缺損,其上下緣呈弧形,邊緣銳利,與正常食管分界清楚,可有淺表潰瘍,病變區黏膜破壞、紊亂,伴明顯軟組織陰影者少見。鋇流部分受阻,上部食管有輕度至中度擴張。
C.潰瘍型:顯示大小和形狀明顯不同的龕影,在切線位可見龕影深入食管壁內,甚至突出于管腔輪廓之外。潰瘍邊緣隆凸者,X線顯示“半月征”。鋇劑通過無明顯阻塞,或管腔僅呈輕度狹窄,上部食管亦多無擴張。
D.腔內型:病變部位管腔明顯增寬,呈梭形擴張。病變大多數呈大的息肉樣充盈缺損。病變部位的食管邊緣有缺損,不連貫。病變部位的黏膜不整齊,鋇劑分布呈不規則斑片狀,不均勻。少數病例有龕影。雖然多數病例腫塊巨大,但管腔梗阻并不嚴重,故上部食管擴張不明顯。
E.縮窄型:病變為短的環狀狹窄,通常累及全周,長度不超過5cm,表面糜爛,多無潰瘍,縮窄上方高度擴張。
以上分型以髓質型最常見,蕈傘型次之,其他各型較少見。此外還有少數病例從X線上不能分型。
③腫瘤長度的臨床意義:食管癌的長度與腫瘤侵犯食管壁的深度并無直接關系。食管X線鋇餐造影檢查能夠比較客觀地反映長度與腫瘤侵犯食管壁的長度及判斷腫瘤切除的可能性。Yamada(1979)認為根據食管鋇餐造影片觀察,食管癌的長度小于6cm者,腫瘤切除的可能性很大;如其長度大于5cm,腫瘤累及周圍重要器官或結構的幾率達到50%或50%以上,腫瘤的手術切除率隨之降低。Nonethelss,Mannell(1982)等認為,食管癌的長度大于10cm者,很難達到根治的目的。但大量臨床實踐證明,影響食管癌切除率的主要因素是腫瘤侵犯的深度及有無遠處轉移。
④食管軸的改變:為進一步判斷食管癌能否手術切除及達到根治的目的,Akiyama于1972年根據食管鋇餐造影檢查的X線圖像提出了食管軸的概念并探討了食管癌病人食管軸的改變及其與食管癌切除可能性之間的關系。
在正常情況下,食管胸段在上縱隔內最初位于氣管和脊椎之間并稍偏向左側,下行到第4胸椎及左主支氣管水平處時食管位于主動脈弓末端的右側并稍向右側偏移,沿胸主動脈的右側降入后縱隔。約在第7胸椎水平,食管再次向左偏斜,并斜跨胸主動脈的前面至其左前方,在第10胸椎高度穿過膈肌食管裂孔插進腹腔。由于食管胸段的這種解剖特點,食管胸段在主動脈弓和左主支氣管水平便形成一個較為明顯的彎曲,而其余部分的走行比較平直,即食管胸段在主動脈弓和左主支氣管水平以上及以下部分的食管軸在食管X線造影片上表現為較光滑與垂直的圖像。如果發生于胸中段或食管中段的食管癌累及食管壁的全層乃至食管外膜并累及局部的縱隔組織結構時,在食管鋇餐造影片上可見垂直的食管軸發生中斷,食管腔內的鋇柱陰影(食管軸)表現為扭曲、成角、偏斜或者移位。

  
食管軸的偏斜或移位表現為以下三種征象:A.腫瘤上、下方的食管軸發生移位;B.腫瘤本身的食管軸發生移位;C.病變處的食管軸遠離脊柱中線。
Akiyama等認為食管中段癌導致食管軸發生上述異常改變或畸形的主要原因是很清楚的,即食管軸扭曲是由于腫瘤造成食管狹窄及安樂窩處以上的食管腔發生擴張、延長,而惡性食管狹窄處的食管因癌性浸潤、固定所致。此外腫瘤對食管的牽拉亦能導致食管軸發生扭曲。
在觀察食管軸的異常改變時,必須從多個視野或方位的食管鋇餐造影片來明確正常食管軸是否受癌腫的影響而發生異?;蛘呋?。Bains等(2001)認為食管軸的異常改變是判斷食管癌切除與否的一個較為可靠的X線征象。
用測量食管軸的異常改變判斷食管癌手術切除的可能性時,要考慮下列因素所引起的食管軸的異常改變:A.人體隨著年齡的增大和主動脈擴張以及主動脈弓對食管的壓迫,在做食管X線鋇餐造影檢查時可見食管有偏離脊柱中線的征象;B.心臟擴大或肥大的病人,因其心臟壓迫食管,加之胸主動脈延長、迂曲,亦有可能壓迫食管,使其食管軸產生顯著的彎曲;C.有些良性疾病可以導致食管軸發生異常改變,如賁門失弛緩癥、食管裂孔疝、胸主動脈瘤和嚴重肺結核等,但這些疾病容易與食管癌相鑒別,不容易造成誤診。
(2)雙重造影:即用鋇劑與空氣混合,使造影更清晰,最適合于食管的表淺病變??墒褂冒l泡劑在食管或胃內產生二氧化碳,或用胃管注入空氣,或讓病人咽下空氣。因有氣體存在,健康食管仍出現擴張,病變部位則硬化,對癌瘤大小、形態、有無潰瘍皆能清楚顯示,對于食管黏膜皺襞的顯影尤佳。
(3)腹部加壓法:患者取仰臥位,用加壓帶緊壓在左上腹部,使患者感到不能耐受時為止。頸段食管采取仰臥頭低位,胸段食管取平臥位,腹段食管可用立位。因腹部加壓,服鋇劑后食管可顯示極度擴張,鋇劑下行緩慢,利于透視檢查。對于甚小的病變亦能清晰可見。
(4)縱隔充氣造影:方法為在胸骨柄上氣管旁注入氧氣或空氣800~1000ml,視縱隔內壓力而定。注氣后以氣管隆突為中心,拍正位及矢狀面斷層,斷層間隔越密越好。根據腫瘤周圍氣體的分布,來推測腫瘤周圍有無粘連和粘連的輕重程度。本法對判斷胸段食管癌能否手術切除有一定的幫助。
2.內鏡檢查 可直接觀察癌腫的形態,并可在直視下做活組織病理學檢查,以確定診斷。硬管食管鏡現已少用,目前多使用纖維食管鏡或胃鏡檢查,纖維內鏡柔軟可曲,插管容易,但必須在看清管腔時推進,避免損傷管壁。纖維鏡或電子鏡均可放大病變,容易觀察細小變化,對早期食管癌的診斷很有幫助。
纖維食管鏡檢查的適應證有:①早期病人無癥狀或癥狀輕微。X線無肯定發現,而脫落細胞學陽性時;②X線所見與良性病變不易鑒別,如管壁對稱光滑的狹窄,類似良性瘢痕性狹窄,或象平滑肌瘤的黏膜下壁在病變;③已確診的食管良性病變,如憩室或賁門失弛癥,癥狀有明顯加重時;④已接受各種治療的病人的隨訪,觀察療效。
(1)中晚期食管癌表現:鏡下所見有腫塊突入食管,其表現為結節或菜花樣腫物,食管病變處黏膜充血水腫或蒼白發僵,觸之易出血,并有糜爛和潰瘍,潰瘍底部高低不平,覆污穢苔,癌腫近端擴張不明顯。有時癌腫呈環形生長,使食管狹窄,內鏡不能通過。
內鏡對食管癌的診斷應該包括癌腫近端、遠端的位置,病變的范圍及與賁門的關系。內鏡對食管癌的診斷率可達90%以上,若配合使用細胞刷可使診斷率接近100%。還可見潰瘍,管腔狹窄。一般對中晚期食管癌、賁門癌通過X線造影輔以細胞學檢查就可以確定診斷。
(2)早期食管癌表現:主要是黏膜改變,鏡下表現為:①腫物呈結節狀、乳頭狀或小息肉狀突向食管腔內,表面有糜爛或淺表潰瘍存在;②病變黏膜粗糙,呈橘皮狀,色蒼白或白斑樣改變;③病變處黏膜糜爛,有小凹陷,上覆白色或灰白色分泌物;④黏膜斑片狀充血與正常黏膜界限不清。若不見病變,為提高檢出率,對可疑病變可用1%甲苯胺藍(正常黏膜不著色,腫瘤染藍色)或Lugol液3%~5%(正常黏膜染棕色而腫瘤不著色)染色,對辨認病灶及指導內鏡下活檢有一定的幫助。
3.色素內鏡檢查 近年來,國外較廣泛應用色素內鏡診斷消化道早期癌和表淺癌。食管色素內鏡檢查包括盧戈碘染色和甲苯胺藍染色。
(1)盧戈染色:為目前較普遍使用的一種食管染色法,特別對早期食管癌的診斷是不可缺少的方法。
①盧戈染色機理:成熟的非角化食管鱗狀上皮內含有大量的糖原,遇碘后呈棕黃色。當食管炎癥或癌變時細胞內糖原含量少甚至消失,因此碘染后淺染或不染,呈非染色區。
②染色方法:將食管用50~100ml清水沖洗干凈,經活檢孔插入帶噴頭的塑料導管至賁門口,由下至上噴灑3%的盧戈液5~10ml,盧戈液將正常食管黏膜均勻染成棕黃色,而有病變黏膜呈現不染色區(圖19)。在不染區內活檢3~5塊送病理檢查。
③碘染色的副作用:有咽部不適、燒痛感、惡心、胸痛等??捎跈z查完后將內鏡置食管入口處,由活檢鉗孔緩慢注入10%硫代硫酸鈉20ml,可消除癥狀。
使用胃鏡下盧戈液染色可提高食管早期癌和表淺癌的診斷率。最早此方法用于分辨胃食管黏膜連接處及評價食管炎的治療,后被用于診斷早期食管癌。盧戈液染色法幫助肉眼難發現病變的診斷,并顯示病變的范圍和輪廓,同時有助于診斷多發性原發性食管癌和食管多發癌。
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食管早期和表淺癌診斷率分別為0例/年和3例/年。經用盧戈液染色法20世紀70、80年代提高至5例/年和20余例/年。20世紀80年代末廣泛應用于健康查體中和高危人群普查,使得食管早期癌和表淺癌診斷率達15余例/年和80余例/年。
食管上皮的異型增生是食管癌前病變,尤其是重度異型增生。癌和異型增生的不染帶多數為5mm以上不整形的明顯不染帶。有報道對404例重度異型增生患者隨訪,8年內21.8%的患者發生了癌變。因此,對染色診斷存在食管上皮異型增生患者應定期隨訪。
(2)甲苯胺藍染色:甲苯胺藍對正常食管上皮不染色,癌上皮染成青紫色,食物殘渣和潰瘍白苔等也青染,因此需預先將食管內腔充分洗凈。甲苯胺藍不僅可提示癌的存在,在某種程度上還可預知癌浸潤的深度。甲苯胺藍染色程度可分為淡染和濃染,又按濃染的不同分為點狀濃染、網狀濃染、斑狀濃染和片狀濃染。上皮內癌為淡染,即使有濃染也僅為少數點狀濃染。如癌浸潤達黏膜固有層,點狀濃染部數量增加。網狀濃染、斑狀濃染者癌浸潤達黏膜肌層。黏膜癌不見片狀濃染,如見片狀濃染癌已達黏膜下層。甲苯胺藍還可與碘染色并用,雙重染色時先用甲苯胺藍染色,充分洗凈并除去多余的甲苯胺藍后作碘染色。全層型的上皮內癌.黏膜癌碘不染色,甲苯胺藍染青紫色,基底層型上皮內癌碘不染色,甲苯胺藍也不染色。
4.食管脫落細胞學檢查 用雙腔或單腔帶網氣囊采集食管黏膜上皮細胞,直接涂片后用巴氏染色并進行細胞學鏡檢的方法稱為食管拉網細胞學檢查。此方法簡便,設備簡單,被檢查者痛苦小,診斷陽性率相當高(約90%),適用于大規模的人群普查。
(1)操作方法:囑病人吞下有線網氣囊的塑料雙腔管或單腔管,當氣囊通過病變后將空氣注入氣囊,使其膨脹與食管壁緊貼,而后輕輕拉出,使氣囊表面的細網與病變摩擦,當氣囊達食管上口時,將氣囊中空氣全部吸出,將細胞收集器由口腔取出,立即做涂片、固定、染色行細胞學檢查。反復檢查可以提高陽性率,必要時多作重復檢查。拉網檢查還可行食管分段進行,可明確病變的相對位置,先下管20cm,如無癌細胞,再下15cm達中段,如無癌細胞,則考慮在食管下段,但有一定誤差,如同時參考X線片或纖維食管鏡或胃鏡檢查,則定位就較準確了。
(2)鏡檢分級:食管拉網涂片上皮在鏡檢時,根據細胞核改變的程度分為以下5級:
Ⅰ級:為正常和食管上皮細胞。
Ⅱ級:輕度增生(mild hyperplasia)。
Ⅲ級:重度增生(marked dysplasia)。
Ⅳ級:接近癌(near-carcinoma)。
Ⅴ級:早期癌(early carcinoma)。
一般將Ⅳ級和Ⅴ級視為早期食管癌,即原位癌或早期侵襲性癌(早期浸潤癌)。食管癌位為食管黏膜上皮全層癌變,但未侵犯上皮下結締組織(基底癌);早期浸潤癌則為食管原位癌穿透上皮基底膜而浸潤至上皮下結締組織,但未侵犯局部食管壁有肌層組織,亦無局部淋巴結轉移。
此項檢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全長拉網不能定位;晚期癌阻塞食管使網囊不易通過病變處,有時其陽性檢出率反而下降;早期癌拉網檢查應重復幾次,其中可能出現陰性結果。因病變輕或范圍小,或充氣不足則摩擦不到癌細胞;對上皮增生和早期癌的診斷標準初學者掌握不穩,常出現診斷結果不一致。對疑有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者忌用此種檢查。
5.超聲內鏡(EUS)檢查 超聲內鏡(EUS)可以清楚顯示食管壁的各層結構、大部分縱隔淋巴結、胃周淋巴結、腹腔干淋巴結以及肝左葉,因此可對食管癌的T、N分期作出精確判斷。臨床資料顯示食管癌病人術前行EUS檢查能迅速而容易鑒別病變位于食管內還是在壁外,在探測腫瘤范圍、浸潤的深度上EUS正確率為(90%)明顯優于CT(59%)。EUS對食管癌T分期、N分期的準確性均高于CT。在評價局部淋巴結轉移方面,EUS正確率(70%)也優于CT(50%)。EUS可判斷<5mm直徑的淋巴結。EUS能分辨淋巴結與血管而確定腹腔動脈有無受到侵犯。外科醫生在術前能了解到腹腔動脈附近淋巴結有可疑轉移,則可先開腹探查,再行開胸手術。但EUS由于受檢查范圍及肺臟的影響,判斷食管癌M分期的準確性為60%~70%,還不能完全取代CT的作用。內鏡超聲檢查可因腫瘤堵塞而不能插入受到限制。此外,影像面積小,操作換能器以得到靶病灶有足夠斷面較困難等,為較CT不足之處,目前國內應用尚有限。
超聲內鏡對于食管癌術后復發的早期診斷有意義。食管癌術后復發的癥狀易被術后食管的良性狹窄或動力學異常所掩蓋;另外,復發的病灶多見于黏膜下或管壁外,所以超聲內鏡對于食管癌術后復發的早期診斷優于CT和內鏡。
食管EUS檢查法類似于常規內鏡檢查。但因EUS是側視光學系統,通常應先行內鏡檢查以確定所需超聲掃描的病變部位。超聲探頭應盡可能靠近靶組織,為避免其間的干擾,通常采用水囊法,既在探頭上覆蓋一個被脫氣水充盈的囊,以達到清晰的影像。
正常食管EUS檢查時,正常食管壁顯示高、低回聲交替出現的分層結構。食管壁厚度平均大約3mm,其中5層厚度大致相等。在實際檢查時,由于聚焦的關系食管壁通常僅顯示3層。其中第一層為高回聲,相當于水囊-黏膜-黏膜下和黏膜下-固有肌層界面的總合。第二層為低回聲,相當于固有肌層。第三層為高回聲,相當于外側緣回聲。由于食管沒有漿膜覆蓋,而是由外膜和周圍的脂肪組織構成其外側緣回聲,其各層的厚度,特別是固有肌層變化很大,與受檢者的年齡和水囊的伸展程度有關。
食管癌EUS表現為局限性或彌漫性(環狀)壁增厚,伴有以低回聲或不均質回聲為主的影像改變。腫瘤穿透食管壁或進入周圍脂肪組織可顯示壁層結構破壞,早期癌的穿透深度判斷的準確率為80%以上。Marata等對139例食管癌EUS分期與手術標本組織學結果進行分析,腫瘤正確分期為84%,判斷浸潤深度的敏感性為:黏膜下層75%,固有肌層64%,外膜94%,鄰近器官100%。
1987年Takemoto等利用食管超聲技術對食管癌病人進行TNM分期時,對其T、N、M的定義如下:
T1:低回聲腫瘤局限于食管黏膜層或黏膜下層。
T2:低回聲腫瘤穿透食管黏膜肌層。
T 3:低回聲腫瘤穿透食管外膜。
T 4:低回聲腫瘤穿透到鄰近的縱隔組織結構內。
N0:淋巴結呈低回聲而難以辨別。
N 1:淋巴結呈低回聲,界限清晰,或直接穿透到鄰近淋巴結。
M0:腹腔淋巴結或肝臟無轉移。
M 1:腹腔淋巴結或肝臟有轉移。
EUS僅用于食管癌的TNM分期。遠處轉移(即M期)如肝、腹膜、肺和其他位置由于超聲穿透深度的限制而不易被發現。食管癌術前EUS分期準確率較高,且優于CT檢查。
UES在診斷癌轉移侵犯的淋巴結較非轉移的炎性淋巴結準確,多數學者研究認為大于5mm,伴有略圓低回聲,邊界明確的淋巴結可能是惡性,尤其是鄰近原發腫瘤的淋巴結,同時存在同樣回聲類型的更傾向惡性。但僅靠淋巴結大小判斷是否有淋巴結轉移是不可靠的。因為腫大的淋巴結也可能是良性,而小淋巴結有可能早已被微小轉移累及。EUS判斷淋巴結轉移的準確率達70%~86%,敏感性70%~90%,特異性70%~77%。Dittler復習一組400多例EUS判斷淋巴結轉移的準確性,發現淋巴結轉移率隨著T期的進展而增加(T140%,T250%,T382%,T491%)。
但EUS檢查并不等于組織檢查,更直接的方法包括EUS引導細針吸引可疑的淋巴結,進行組織細胞學檢查。
6.CT檢查 食管周圍有一層脂肪包繞,所以CT能清楚地顯示食管外形和食管下鄰近的縱隔器官的關系。在正常的食管和相鄰結構間脂肪層界限清楚,如果界限模糊或不整,則表示有病變存在。
(1)CT掃描方法:常規空腹檢查。病人取仰臥位,連續掃描,在掃描時吞咽1~2口造影劑或空氣,以便顯示病變部位的食管腔。CT掃描前肌肉注射解痙劑,有助于正常段的食管擴張及明確病變范圍。再靜脈注射造影劑作增強掃描,以顯示縱隔血管及淋巴結。掃描范圍從胸骨切跡到臍水平,以顯示肝及腹部淋巴結??烧站植糠糯笙褚宰詈玫仫@示食管和其周圍組織。上段食管癌應自食管人口開始掃描,掃描間隔1cm。
(2)食管癌CT影像:顯示管壁呈環狀或不規則增厚,可形成腫塊突向腔內或腔外,管腔變小而不規則,或偏向一側。CT能發現氣管、支氣管、心包及主動脈有無受侵,CT對判斷縱隔器官受侵的靈敏度均很高,侵及主動脈檢出率為88%,氣管支氣管為98%,心包為100%。若管壁外輪廓不清,相鄰組織脂肪層消失,表明腫瘤已蔓延到管壁之外;相鄰的胸主動脈、氣管或主支氣管,肺靜脈或心包與食管分界不清,變形,提示腫瘤廣泛浸潤。如CT見食管癌向腔外擴展,腫塊與降主動脈,椎前軟組織粘連在一起不能分開,或前壁與隆突及兩側主支氣管后壁分界不清,則提示食管癌可能已侵及這些組織器官而不能手術切除。X線鋇餐造影懷疑不能手術切除的病例,可作CT掃描以顯示癌瘤與周圍的關系,對估計能否手術有一定幫助。
(3)CT掃描分期:1991年Botet等利用食管內鏡超聲和動態CT掃描對食管癌的術前分期進行了對照研究,并將食管癌術前CT掃描病期分為四期。
Ⅰ期:腫瘤局限于食管腔內,食管壁無增厚征象。
Ⅱ期:腫瘤局部的食管壁增厚。
T1:腫瘤局部增厚的食管壁的厚度小于5mm。
T2~3:腫瘤局部增厚的食管壁的厚度5~15mm。
Ⅲ期:腫瘤有局部浸潤的CT表現功局部淋巴結有轉移。
Ⅳ期:食管癌發生遠處轉移。
一般認為對食管癌病人進行胸部CT掃描及上腹部CT掃描的價值在于CT掃描可以顯示縱隔淋巴結和膈下淋巴結。在CT掃描斷面圖像上,淋巴結的大小為1~1.5cm或者更大,可以判斷轉移性淋巴結。但CT對食管病變旁淋巴結轉移不易顯示;對正常體積淋巴結有無轉移,不能鑒別;無法確定腫大的淋巴結是炎癥性抑或轉移引起,更無法發現直徑小于10mm的轉移淋巴結。此外CT還可顯示其他臟器有無轉移,如判斷肝轉移的靈敏度為78%,特異性達100%。
7.MRI檢查 食管癌表現為軟組織腫塊,在T1權重像上病變呈中等信號,T2權重像上信號有增強,內信號不均。因可做橫斷、冠狀及矢狀而三維成像,故顯示腫物的大小、外侵的程度、是否侵及鄰近器官等十分清楚。能顯示是否侵及氣管、支氣管、肺門、肺動脈、心包及降主動脈等。此外顯示縱隔淋巴結腫大較CT為優,因此MRI在食管癌的分期及估計癌瘤能否手術切除,以及隨診觀察方面均很有用。但設備及檢查費用昂貴,限制了它的使用。
8.胸腔鏡 胸腔鏡對于胸部淋巴結的評價有重要的作用,還可以觀察癌腫有無穿透食管外膜或侵犯鄰近臟器。與腹腔鏡聯用可以得到比較準確的TNM分期。但對于胸膜粘連嚴重、凝血機制障礙及心肺功能不全者不宜行此項檢查。
9.腹腔鏡 腹腔鏡與胸腔鏡聯合使用可以得到比較準確的食管癌分期。腹腔鏡能夠直接觀察肝臟、腹膜有無轉移性病灶,以及檢查胃周淋巴結。Bryan在腹腔鏡下進行腹腔灌洗用以判斷病人的預后。方法是鏡下用200ml生理鹽水沖洗腹腔,然后回吸100ml行脫落細胞學檢查,結果發現脫落細胞學檢查陽性者平均存活時間為122天,而脫落細胞學檢查陰性者平均存活時間為378天。Bryan進一步指出脫落細胞學檢查陽性者只宜做姑息性治療而不宜手術切除。
10.其他 B超對食管癌的診斷無幫助,但腹部B超檢查能發現腹膜后淋巴結轉移、肝轉移等。如有頸部淋巴結腫大的病例可行摘除做病理檢查,以確定有無遠處轉移。氣管鏡雖對診斷食管癌幫助不大,但在食管上中段是否可行手術切除的估計方面有一定意義,氣管正常的病例食管切除率達93%,而氣管受壓或固定者的切除率僅為21%。

 

推薦藥店

同仁堂

食管癌找問答

暫無相關問答!

食管癌找藥品

暫無相關藥品!

用藥指南

暫無相關用藥指導!

食管癌找醫生

更多 >
  • 劉寶東 劉寶東 主任醫師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宣武醫院
    心胸外科
  • 許慶生 許慶生 副主任醫師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宣武醫院
    心胸外科
  • 張毅 張毅 主任醫師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宣武醫院
    心胸外科
  • 彭俊生 彭俊生 醫士
    中山大學第六醫院
    胃腸外科

食管癌找醫院

更多 >
国产在线不卡最新精品网站-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99久e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