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庫大全   >  內科   >  十二指腸潰瘍

十二指腸潰瘍

十二指腸潰瘍 的檢查:

纖維胃鏡檢查 幽門螺桿菌檢測 消化道激素 倫代試驗 尿素酶試驗 胰泌素 碳13尿素呼氣試驗 尿胃蛋白酶 基礎胃液分泌量 最大胃液分泌量 基礎胃液分泌量/高峰胃液分泌量 14C呼氣試驗

1.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檢查 大致上可分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方法2類。侵入性方法是指經內鏡檢查活檢作快速尿素酶試驗、幽門螺桿菌培養以及組織學檢查等。非侵入性診斷方法包括血清抗幽門螺桿菌抗體的檢測、14C-尿素呼吸試驗或13C-尿素呼吸試驗。
快速尿素酶試驗在常規檢查方法中可能最具價值。該方法具有高敏感性(85%~95%)和高特異性(98%),而且價廉,易于操作,檢查結果快速得到。Giemsa或warthin-starry染色的組織學檢查方法特異性和敏感性均超過90%。該方法較為簡便,顯微鏡較易識別涂片上的幽門螺桿菌,可以避免尿素酶試驗的假陽性或假陰性,與尿素酶試驗聯合檢查具有相互補充的作用。在所有的幽門螺桿菌診斷方法中,取胃黏膜作幽門螺桿菌培養最為可靠,被視為診斷幽門螺桿菌的“金標準”,其敏感性稍差(70%~80%),因幽門螺桿菌是微需氧菌,需要特殊設備,而且技術難度較大,有時培養不易成功,多數醫院不將幽門螺桿菌培養作為常規檢查。然而,幽門螺桿菌培養在抗生素的選擇上獨具價值,特別是對于抗幽門螺桿菌治療失敗者。
應用酶標法檢測血清抗lgG抗體,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超過90%)。該方法易于操作,病人較易耐受,相對價廉,如陽性則表示目前或過去曾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特別適于流行病學調查應用。幽門螺桿菌感染治愈后,血清抗幽門螺桿菌IgG抗體滴度逐漸下降,滴度明顯下降或轉陰約需6個月,因而血清學方法不能確定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否治愈。應用放射性核素14C或13C標記的尿素做呼吸試驗,可判斷受試者胃內有無幽門螺桿菌感染。14C或13C標記的尿素口服后,胃內的幽門螺桿菌含有的尿素酶可將尿素分解為氨和14C或13C,后者自呼吸道呼出而被檢出。放射性核素標記的尿素呼吸試驗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既可用于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確立,也可作為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否治愈的依據。13C尿素呼吸試驗的優點是無放射性,缺點是操作復雜,需特殊設備,且價格較貴。相比之下,14C尿素呼吸試驗易于開展,但14C具有放射性是其不足。
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進步和廣泛應用,利用分子生物學的方法檢測幽門螺桿菌DNA的方法也逐步開展。目前用于檢測幽門螺桿菌的分子生物學方法較多,主要的目的有2方面,一是檢查幽門螺桿菌的DNA序列的存在,另一方面是對幽門螺桿菌進行細菌分型。利用聚合酶鏈反應(PCR)技術可檢測幽門螺桿菌的尿素酶基因片斷和幽門螺桿菌特異性抗原基因片段。鑒于PCR技術的高度敏感性,因此通過該方法檢測幽門螺桿菌具有極高的敏感性。有研究表明,利用PCR技術檢查幽門螺桿菌尿素酶相關的基因片斷的靈敏度可達10~100個幽門螺桿菌或0.01~0.1pg DNA。除了檢測胃黏膜組織中的外,PCR技術還可用于唾液、牙斑、胃液以及糞便幽門螺桿菌的檢測。幽門螺桿菌的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RFLP)分析、幽門螺桿菌質粒、幽門螺桿菌核糖體指紋圖技術有助于鑒別分離菌株的亞型,任意引物擴增多態性(RAPD)分析法也能較好地分辨幽門螺桿菌菌株的亞型。這些方法對臨床上判斷抗幽門螺桿菌治療后幽門螺桿菌的再次感染是復發抑或交叉感染很有幫助。 2.胃酸測定 在基礎情況,正常人為2mmol/h,而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平均分泌為4mmol/h。若基礎胃酸排出量(basal acid output,BAO)>10mmol/h,應考慮為胃素瘤(gastrinoma,Zollinger-Ellison syndrome,ZES)。若BAO接近最大胃酸排出量(maximal acid output,MAO),BAO/MAO≥0.6時,ZES可能性更大。雖胃酸測定對十二指腸潰瘍術前和初次手術方式的選擇意義不大,但作為潰瘍病患者作迷走神經切斷術,術前、后測定胃酸,可藉以評估迷走神經切斷是否完整有幫助,成功的迷走神經切斷后MAO下降70%。胃部分切除術后復發潰瘍胃酸測定BAO≥2mmol/h,若>4mmol/h,幾乎可肯定復發潰瘍。進行胃酸測定前必須停止抗酸藥物,停藥時間,H2受體拮抗藥48h,omeprazole 5天。
3.血清胃泌素測定 正??崭寡逦该谒?lt;100pg/ml,這一基礎胃泌素瘤的篩選試驗是每一位潰瘍患者均必須進行的,因大多胃泌素瘤病人潰瘍的部位和癥狀同一般潰瘍病人相似,難以區別。尤其是內科治療失敗患者,內分泌腺瘤病、十二指腸潰瘍的復發、潰瘍手術后仍有潰瘍癥狀者??崭寡逦该谒?gt;1000pg/ml,應高度懷疑ZES?;颊哐逦该谒貫?00~500pg/ml,需要做激發試驗以釋放胃泌素。靜脈注射胰泌素后ZES患者的血清胃泌素水平迅速升高,通常升高>200pg/ml,而胃竇殘留、胃竇G細胞增生、幽門梗阻等,血清胃泌素水平不變,下降或升高<200pg/ml。
1.X線鋇餐檢查 現多采用鋇劑和空氣雙重對比造影技術及常規鋇餐檢查相結合來診斷十二指腸潰瘍。仰臥位雙對比造影可以發現后壁潰瘍,但有時充氣的胃竇可將球部掩蓋,特別是胃位置較高或呈橫位(牛角型)時,病變容易被掩蓋,應采用半立或立位顯示較好。大約50%的潰瘍發生于前壁,仰臥位雙對比造影不易發現病變或僅顯示“環形影”,容易與隆起性病變相混淆,俯臥位雙對比造影可顯示病變,但常因胃竇的重疊而顯示不佳,俯臥位壓迫法有助于病變的顯示。
(1)龕影: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診斷的直接征象。其龕影一般較小,常為綠豆或黃豆大,直徑很少超過1cm。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時龕影的顯示受球內鋇劑量、體位等的影響,有人統計597例十二腸球部潰瘍中,能顯示龕影者101例,占17%。球部龕影多見于球部偏基底部,正面觀呈圓形、橢圓形、多角形、環圈形和點線形,邊緣大部光整,加壓檢查龕影周圍有形態規則,柔順的透明區為潰瘍周圍炎癥、水腫造成,側面觀為突出于腔外的半圓形、乳頭形及鋸形龕影。龕影代表潰瘍的大小、形態、位置,球后壁潰瘍處于近地壁(靠近臺面),由于低洼積鋇,大多顯示為圓形或橢圓形龕影,球前壁潰瘍處于遠地壁(遠離臺面),由于潰瘍腔內鋇劑排空,潰瘍面涂布薄層鋇劑,X線與潰瘍側壁相切,即可顯示出線形環圈影,也稱之為“環圈征”,此時環狀影的外緣銳利而內緣模糊,據此可與隆起性病變進行鑒別。球潰瘍切線位觀可見龕影突向腔外呈乳頭狀或長方形,穿透性潰瘍的龕影比較大而深,一般超過0.5cm,在立位時甚至可見液平面,巨大的穿透潰瘍,其龕影直徑可達2~3cm,不要誤認為是球部本身。巨大潰瘍多在后壁,常深入胰腺,周圍有寬的透亮帶,但必須在鋇餐進入十二指腸球后或降部時,才能顯示這個透亮帶的全貌?;顒悠跐?,由于周圍組織充血水腫,X線可顯示環形透亮暈,切線位有時可見Hampton線和項圈征,愈合期潰瘍,由于纖維組織增生,龕影周圍黏膜皺襞呈放射狀集中。但是有些淺小潰瘍不能發現龕影。所以,鋇餐檢查未發現龕影,不能排除潰瘍的存在。
(2)黏膜皺襞的改變:新鮮潰瘍時,龕影周圍因伴有炎癥、水腫,可見黏膜皺襞增粗、變平及模糊,以至消失于水腫透明區之中,修復期因纖維組織增生、收縮,形成以龕影為中心的黏膜皺襞糾集征象,即呈現“車輻狀”皺襞形態。
(3)變形:球部變形是十二指腸潰瘍的重要表現,產生變形的原因主要有功能性和器質性2類,潰瘍周圍水腫,腸壁向腔內呈局限性突出;環狀肌或縱形肌痙攣收縮,球部某一側產生切跡;瘢痕收縮;球部漿膜炎性粘連和牽拉。球變形的形態各異,主要有:球一側(以大彎側多見)的切跡樣凹陷;球呈兩葉、三葉及花瓣形變形;球呈假憩室樣變形,當潰瘍偏球的基底部時,可于大彎或小彎側形成的變形更為復雜,形成多個憩室變形等;嚴重的瘢痕收縮可造成球狹小,并伴有幽門梗阻。
(4)其他征象:
①激惹征,由于球部有潰瘍和炎癥存在,鋇劑在球部不能停留,一到達球部立即排空;
②幽門痙攣,較久不能開放;若形成癲痕狹窄,則產生幽門梗阻;
③胃竇痙攣,胃竇變狹窄;
④胃分泌增多形成空腹潴留;
⑤局部壓痛,球部有明顯固定壓痛,可作為診斷參考。
2.內鏡診斷 內鏡檢查是十二指腸球潰瘍形態學診斷最可靠的方法,它可以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部位、大小、深淺、形態、數目及活動性等作出明確的診斷。
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最多見于前壁,其次為大彎,再次為后壁、小彎。其形態基本與胃潰瘍相同,但有以下特點:一般較小,約80%潰瘍小于1cm;多發性、線狀、霜斑樣及對吻性潰瘍較多見;常引起幽門及球部變形或狹窄;潰瘍一般為良性,無需常規活檢。
X線鋇餐造影和胃鏡檢查為十二指腸球潰瘍確定診斷的最有效方法,X線鋇餐造影的優點:便宜;非侵入性檢查,病人痛苦小;發生吸入性肺炎和心律失常的可能性較小。胃鏡的優點:在發現糜爛及比較淺的潰瘍方面更敏感;能取得活檢,送病理學檢查;在球變形等X線鋇餐觀察有困難時,胃鏡可以直接觀察有無潰瘍。
3.CT檢查 由于十二指腸球部相對于胃腔而言較為狹小,當球部出現潰瘍時,引起的變形常常是最不明顯的征象,而龕影在球部變形的影響下,在CT圖像上常不易顯示。
球部變形CT表現為正常三角形消失,球部腸腔狹窄,可呈不規則形或分葉狀,明顯的變形可致球部呈細線狀狹窄。其黏膜面多不規則,可呈鋸齒狀,而漿膜面相對光滑。
十二指腸球部的腸壁增厚是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又一征象,多見于反復發作的陳舊性潰瘍。此時球部由于壁的增厚及幽門的變形,而易被誤認為是胃竇的一部分,仔細觀察其走行,注意其與十二指腸降段的關系有助于鑒別。
在病變的急性期或慢性球部潰瘍的發作期,球部腸壁由于水腫而表現為密度減低,腸壁增厚,外緣輪廓模糊,水腫還可表現為腸壁的分層現象。這一改變在治療后,可看到水腫消退,腸壁輪廓清楚。這些影像學表現對于解釋臨床癥狀和評價治療效果都有一定的幫助。
在慢性反復發作的十二指腸潰瘍病例中,CT上常見十二指腸球部漿膜面的毛糙不光滑,并可看到以球部為中心周圍脂肪間隙內較長的多發放射狀纖維索條影,周圍脂肪組織密度可有輕度升高,長的索條可延伸至結腸肝曲及膽囊區。出現這些表現的原因,我們考慮是由于十二指腸壁不似胃壁那樣厚,潰瘍時更易于出現透壁性的炎癥、水腫,繼而引起腸壁外的瘢痕化改變所致。

 

推薦藥店

同仁堂

十二指腸潰瘍找問答

暫無相關問答!

十二指腸潰瘍找藥品

暫無相關藥品!

用藥指南

暫無相關用藥指導!

十二指腸潰瘍找醫生

更多 >
  • 趙力民 趙力民 副主任醫師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三人民醫院
    消化內科
  • 何敏 何敏 主治醫師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
    消化內科
  • 林煜光 林煜光 主治醫師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
    消化內科
  • 潘運龍 潘運龍 主任醫師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傳染科
  • 楊文燕 楊文燕 副主任醫師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三人民醫院
    消化內科
  • 梅廣源 梅廣源 主任醫師
    廣東省中醫院
    急診科
  • 朱黎明 朱黎明 副主任醫師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三人民醫院
    消化內科
  • 孫升云 孫升云 主任醫師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中醫科

十二指腸潰瘍找醫院

更多 >
国产在线不卡最新精品网站-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99久e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