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庫大全   >  外科   >  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

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別名:自發性蛛網膜下出血

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 的檢查:

色氨酸試驗(TrpT)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腦脊液壓力 磁共振血管造影

腰穿腦脊液檢查也是診斷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常用方法。特別是頭部CT檢查陰性者,但應掌握腰穿時機。蛛網膜下腔出血后數小時腰穿所得腦脊液仍可能清亮。所以應在蛛網膜下腔出血2h后行腰穿檢查。操作損傷引起的出血有別于蛛網膜下腔出血:
1.連續放液,各試管內紅細胞計數逐漸減少。
2.如紅細胞>25×1010/L,將出現凝血。
3.無腦脊液黃變。
4.RBC/WBC比值正常,并且符合每增加1000個紅細胞,蛋白含量增加1.5mg/100ml。
5.不出現吞噬有紅細胞或含鐵血黃素的巨噬細胞。
腦脊液黃變是由于腦脊液中蛋白含量高或有紅細胞降解產物,通常在蛛網膜下腔出血后12h開始出現。分光光度計檢測可避免遺漏。一般在出血后12h~2周腦脊液黃變檢出率100%,3周后70%,4周后40%。腰穿屬有創檢查,可誘發再出血或加重癥狀,操作前應衡量利弊,并征得家屬同意。
1.CT掃描 頭顱CT平掃(圖1A)是目前診斷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首選檢查。其作用在于:
(1)明確蛛網膜下腔出血是否存在及程度,提供出血部位的線索。
(2)增強CT檢查,有時能判斷蛛網膜下腔出血病因,如顯示增強的AVM或動脈瘤的占位效應。
(3)能了解伴發的腦內、腦室內出血或阻塞性腦積水。
(4)隨訪治療效果和了解并發癥。CT檢查的敏感度取決于出血后的時間和臨床分級。發病1h,90%以上病例能發現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積血,5天后85%的患者仍能從CT片上檢出蛛網膜下腔積血,1周后為50%,2周后30%。CT片上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量和部位與血管痙攣的發生有很好相關性。臨床分級越差,CT上出血程度越嚴重,預后越差。
2.腦血管造影 仍是本病的標準診斷方法(圖1B)。一般應行四血管造影,以免遺漏多發動脈瘤或伴發的動、靜脈畸形。血管數字減影技術已能查出大多數出血原因。如血管造影仍不能顯示病變者,頸外動脈造影可能發現硬腦膜動、靜脈瘺。如頸痛、背痛明顯,并以下肢神經功能障礙為主,應行脊髓血管造影,除外脊髓動、靜脈畸形、動脈瘤或新生物。血管造影是否引起神經功能損害加重,如腦缺血、動脈瘤再次破裂,目前尚無定論。由于腦血管痙攣易發生在蛛網膜下腔出血后2~3天,7~10天達高峰,再出血好發時間也在此范圍,因此目前多主張腦血管造影宜早,即出血3天內只要病情穩定,應行腦血管造影,以盡早作病因治療。如已錯過蛛網膜下腔出血后3天,則需等待至蛛網膜下腔出血后3周進行。首次腦血管造影陰性者,2周后(血管痙攣消退)或6~8周(血栓吸收)后應重復腦血管造影。
3.計算機體層掃描血管造影(CTA) 通過螺旋CT薄層掃描,捕捉經造影劑顯影的動脈期血管圖像,進行計算機重建,可獲得良好的顱內血管三維結構。目前已能分辨2~3mm的動脈瘤,敏感性在77%~97%,特異性在87%~100%。血管的三維結構可按任意平面進行旋轉,便于尋找病變原因和決定手術入路。但目前CTA重建技術費時較長,操作人員需熟悉顱底解剖,并具有豐富的神經外科臨床知識,對蛛網膜下腔出血急性期的病因診斷價值有限。臨床主要用于高度懷疑動脈瘤破裂出血。
4.頭顱MRI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過去認為頭顱MRI很難區別急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和腦實質信號,但目前研究提示MRI對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檢出率與CT檢查相似。對后顱窩、腦室系統少量出血以及動脈瘤內血栓形成、判斷多發動脈瘤中破裂瘤體等,MRI優于CT。但價貴、操作費時是其缺點。頭顱MRI檢查是否會引起金屬動脈瘤夾移位,目前說法不一。故動脈瘤夾閉后,不了解動脈夾特性前,慎用頭顱MRI復查。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是近來發展的無創性診斷手段,可作為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篩選手段,能檢出直徑>3~5mm的動脈瘤。目前MRA對檢出動脈瘤的敏感性在81%左右,特異性為100%。
5.經顱多普勒超聲(TCD) 可以無創測得腦底大血管的血流速度,對臨床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痙攣有診斷價值,目前已作為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痙攣的常規監測手段。優點:實時、無創、床旁、可重復進行。缺點:只能提供顱底大血管的流速,不能測定末梢血管的血流變化;需依靠操作者的主觀判斷;部分病人特別是老年患者顳窗較厚,探測不出血流信號。大腦中動脈的血流速度最常用來診斷血管痙攣,流速與血管痙攣程度呈正相關。大腦中動脈流速正常范圍在33~90cm/s,平均為60cm/s左右。流速高于120cm/s,與血管造影上輕、中度血管痙攣相似;高于200cm/s,為嚴重血管痙攣。臨床上常出現缺血和梗死癥狀。因此,大腦中動脈流速高于120cm/s,可作為判斷腦血管痙攣的參考標準。與血管造影顯示的血管痙攣比較,特異度為100%,但敏感度為59%。此外,流速增快也與臨床缺血程度有關。Lindegard建議采用大腦中動脈和顱外頸內動脈流速的比值來判斷血管痙攣,可以矯正全身血流改變對腦血流的影響,也可鑒別血管痙攣與腦充血和血液稀釋的區別,從而更準確地評價腦血管痙攣。當比值>3,血管造影可發現血管痙攣;比值>6,可出現嚴重血管痙攣,臨床可有缺血表現。除了測定腦血管流速外,TCD還可用于評價腦血管的自動調節功能,但相應的監測指標和臨床表現的一致性尚有待進一步研究。

 

推薦藥店

同仁堂

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找問答

暫無相關問答!

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找藥品

暫無相關藥品!

用藥指南

暫無相關用藥指導!

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找資訊

暫無相關資訊!

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找醫生

更多 >
  • 李鐵林 李鐵林 主任醫師
    廣東省中醫院
    腦外科
  • 李貴福 李貴福 副主任醫師
    廣東省中醫院
    腦外科
  • 蒲云學 蒲云學 副主任醫師
    重慶市北碚區中醫院
    外科
  • 王永禎 王永禎 主治醫師
    大連瓦房店第三醫院
    外科
  • 陳正洪 陳正洪 主治醫師
    常德市第三人民醫院
    急診科
  • 汪坎陽 汪坎陽 主任醫師
    石門縣中醫院
    內科
  • 艾明華 艾明華 副主任醫師
    滄州市人民醫院
    神經內科

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找醫院

更多 >
国产在线不卡最新精品网站-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99久e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