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庫大全   >  小兒科   >  小兒燒傷

小兒燒傷

一、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或消化功能紊亂,在小兒燒傷中比較常見,發生率大約為20%±。大多發生于嬰幼兒。
1、發病原因
⑴內因:小兒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胃液酸度較低,抗感染能力低;由于各種消化酶分泌少,活性低,因而對食物的耐受性差。另外,小兒生長發育快,所需營養物質較多,消化道負擔較重。再則,小兒神經發育不成熟,對胃腸道的調節功能亦較差,易發生消化功能紊亂。小兒血液中免疫球蛋白較成人低(尤以IgM及IgA為甚);胃腸道分泌型IgA亦較低,防御感染的能力較差。
⑵外因:①燒傷以后,創面液體大量滲出,血容量下降,機體神經、分泌系統興奮,重新調整全身合器官供血量,使胃腸道血供減少,影響正常消化功能。另外,燒燙傷發生后,局部劇痛及精神上的打擊也影響著胃腸消化功能。②飲食因素。小兒燒傷后,往往食欲及消化功能減退,尤其是嬰兒,常需改用人工喂養,一時多不能習慣。天有時為了適應燒傷后大量消化功能減退,于給小兒增加營養,致造成喂食過多、食物配制不當或時間安排過緊等,以致胃腸負擔過重,影響消化和吸收,因而引起腹瀉和(或)嘔吐。③腸外感染。腸外感染中較多引起消化功能紊亂的是敗血癥、嚴重創面感染及嚴重毒血癥。其次是并發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中耳炎等。這主是要由于毒素影響人體的調節機能,使消化酶的活性降低,胃腸運動機能失調所致。④腸內感染。與一般腸道感染一樣,主要由于食物、食具不潔及抵抗力下降所致。但在小兒燒傷的特點是有時致病菌系由創面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所致;有時則是由于長期使用抗生素后所致的菌群失調引起。⑤其它因素如藥物影響、代謝障礙等均可引起消化不良。
2、臨床表現
輕者以消化道癥狀為主,如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大便次數增多,每日數次至十余次,大便為“蛋花樣”或稀糊便,酸臭味,有少量粘液,但無膿血。鏡檢有大量脂肪球、不消化食物殘渣和少許血細胞。重者大便也增至數十次,呈水樣便。嘔吐頻繁或出現腸麻痹,并可伴有脫水、酸中毒,低血鉀癥等一系列水與電解質平衡的系亂。由于腸內毒素的吸收,小兒常呈現中毒癥狀,如精神萎磨、嗜睡或躁動不安,甚至驚厥、昏迷。
3、防治
⑴重點在于預防。采取積極控制創面感染,及早消滅創面的方法,預防敗血癥及其它并發癥的發生。應將小兒的喂養作為燒傷后一項重點治療護理工作,有專人高劑。除注意飲食衛生外,在小兒胃腸道能承擔的情況下,逐步地并最大限度地增加小兒飲食量。
⑵細致分析發病原因,并進行處理。如屬于腸道感染,應給予敏感抗生素;如是菌群失調癥,則應調整抗菌素;如系喂養不當,應予糾正等。
⑶合理調節飲食:不論是何種原因引起的消化功能失調,均應注意飲食的調節。①輕度者:適當減少飲食量,并選擇易消化的食物。牛奶可稀釋成1∶1或1∶2。并密切觀察大便性質,如消化情況有所改善,可逐漸增加飲食是量或牛乳濃度。如未見改善,應考慮短期禁食并輸液。②重度者:應禁食,并進行靜脈輸液,一般12~24小時。然后依情況先從流汁開始,逐漸增加飲食量。如系嬰兒可先給米湯和稀釋的牛奶,牛奶量應比正常量少1/2~2%。每4~6小時一次,不足的水分在兩次之間補充。牛奶以脫脂牛奶為佳,加糖1%~2%。待病情改善后,漸漸增加飲食量,切忌猛增。如情況不能改善,需要禁食時間較長時,可考慮采用靜脈高價營養注射以被補充之。
⑷抗生素治療:非侵襲性細菌所致的急救腸炎多為自限性疾病,尤其是輕癥,僅用支持療法??扇?。一般認為適當應用抗生素可使腹瀉量減少,縮短大便排菌時間。侵襲性腸炎一般均需用抗生素治療。病毒性腸炎缺乏特效療法,以飲食療法和支持療法為主,不需要應用抗生素。
⑸注意水與電解質平衡紊亂的糾正。根據病兒脫水的程度、性質、選擇補液的種類和張力,調整好擴容階段、補充累積損失為主階段和維持補液階段的輸液速度。并注意糾正酸中毒,合理補充鉀、鈣、鎂。
⑹除能肯定系非腸道感染或飲食失調所致的輕度腹瀉,可考慮應用小量止瀉劑,如復方樟腦酊、氫氧化鋁等收斂劑。其它情況忌用。
⑺可應用調脾胃、清理濕熱的藥物治療,也可采用針刺療法或針法與炙法合用。
二、猩紅熱樣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
1、臨床表現
⑴體溫:突起高熱,一般在39~40℃以上。
⑵皮疹:發熱1~3天后,先于創面周圍健康皮膚出現,以后迅速擴散到全身。皮疹為彌散性細小丘疹,大小約1mm左右。初起稍平,以后稍隆起,捫之略感粗糙。皮疹甚密,普遍發紅,壓之能暫時褪色,數秒鐘后恢復原狀,有時面部及全身潮紅,并有“環口蒼白”。數日后皮疹隱退,隨后脫皮(脫屑或大塊脫皮)。嚴重者皮疹密而多,甚至出血,壓之不褪色。有些小點狀紅疹逐漸融合極似蕁疹,皮疹一般持續1~2天,最長4~5天,少數病例可反復發疹,直到他面完全愈合。有“草莓舌”者較少見,多數只表現味蕾粗大,這一點似與典型猩紅熱有所不同。
⑶中毒癥狀:除高熱時,小兒精神差,嗜睡,嚴重者可出現昏迷或驚厥,較一般猩紅熱的中毒癥狀為重。
⑷咽部癥狀:一般較輕,不表現呼吸道癥狀。
⑸創面改變:發疹時可見到創面感染加重,上皮生長停滯或呈侵蝕性感染,有“蟲蛀樣”表現。
⑹化驗檢查:白細胞上升,在1~2萬以上,咽部未發現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而創面均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生長。
2、治療
⑴一般支持療法:輸新鮮血,有中和毒素作用。
⑵全身應用有效抗生素:一般根據創面金黃色葡萄球菌敏感度選藥。
3、創面處理
清除感染源是根本的辦法,如加強創面引流與清潔,及時消滅創面等。
三、高熱
燒傷后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熱。燒傷小兒體溫超過39℃者也十分常見,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如體溫持續在39.5℃以上,就要積極尋找發燒原因,進行緊急處理,以免延誤并發癥的治療或造成其它嚴重后果。
1、發燒原因
由于小兒體溫調節中樞尚未成熟,易因各種因素的刺激而發生高燒。常見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⑴創面感染:常表現局部潮濕、積膿或有臭味等,早期創緣峰窩組織炎明顯,嚴重的表現為創面膿毒癥。
⑵敗血癥:體溫驟升或持續高燒常常是敗血癥的早期癥狀之一,應予注意。除高熱外,一般多有敗血癥的其它癥狀。
⑶創面包扎過多過厚,致散熱不良,特別是夏天。一般改為暴露療法后,體溫可迅速下降。
⑷換藥熱:常因換藥面積太大,致使毒素吸收較多所致。這種高燒多為一次性,與換藥有明顯的因素關系。
⑸環境溫度過高:多見于夏天或冬季保暖溫度過高時。常見于年齡較小的兒童,但有時也見于年齡較大的兒童。
⑹合并肺部感染者:常有呼吸道癥狀,如咳嗽、氣急、肺部有濕羅音等。X線透視多可證實。
⑺合并顱腦損傷:是指影響到體溫調節中樞引起的中樞性高熱。
⑻輸液輸血反應:多為一過性,持續4~6小時。若是嚴重血液污染所致,則可能有持續高熱。
⑼過敏性反應:由某些藥物過敏引起。
⑽藥物熱:尤其多在持續應用大量抗菌藥物以后出現。
⑾脫水熱:主要是高滲性脫水,系腦脫水所致。除高燒外,有時尚可出現驚厥或昏迷。糾正脫水后,癥狀可以緩解,體溫下降。
2、預防及治療
⑴小兒高燒重點在于預防。針對引起高燒的各種原因積極采取措施,避免高熱發生。如病兒已出現高熱,應細致研究發生的原因。針對相應原因采取適當措施。不要盲目依賴抗生素治療。
⑵降溫處理:在未找到高燒原因以前或雖找到原因,但體溫一時難以下降時,應采取降溫處理,以防發一驚厥等嚴重后果,常用降溫方法有兩類。①物理降溫。其方法:a、溫水擦?。憾嘤糜诟邿岢跗诎橛泻畱饡r。由于此時不宜用冰水降溫,故采用溫熱毛巾擦洗。b、冷敷或酒精擦?。汉畱鹣Ш?,即可采用冷敷、冰袋(放在大血管處)或用酒精擦浴直至皮膚發紅為止。c、冷鹽水灌腸:1歲幼兒用50~100ml,3歲幼兒用300~600ml,并可在鹽水中加水合氯醛、阿斯匹林等,劑量可與口服量同。d、新針或穴位(曲池)封閉。②燒傷小兒體質虛弱,使用退熱劑要特別慎重,以免出汗過多引起虛脫。如果物理降溫效果不好也可減量使用退熱藥物,如阿斯匹林,安痛定等。③鎮靜止痙劑:小兒高燒,尤其是突發高燒,容易發生驚厥,故宜同時應用鎮靜止痙劑,防止驚厥發生。如應用苯巴比妥鈉、水合氯醛等,也可使用冬眠合劑。如已發生驚厥,則應迅速采用措施。除應用抗驚厥藥物外,要注意迅速降溫。
⑶中醫中藥:根據病情辯證應用。
四、驚厥
驚厥是大腦功能暫時失調的現象。易發生于嬰幼兒,且年齡愈小愈多見。如持續較長,可使腦組織缺氧,造成腦損害,也可因驚厥引起窒息而呼吸心跳停止,危及生命。故應積極處理,及時搶救。
1、病因
燒傷小兒發生驚厥的常見原因有以下幾種:①高燒:以6/12歲~3歲小兒多見。常于發燒開始時出現,次數一般不超過2~3次,無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燒退驚止。②中毒性腦病及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小兒敗血癥所致驚厥,多系中毒性腦病,其驚厥常持續較長時間,可達數天。同時伴有其它敗血癥的中毒表現,如神志昏迷、譫妄、煩躁不安等;③腦缺氧與腦水腫。④水與電解質平衡紊亂;較多見于嚴重高滲性脫水,血鈣過低于與水中毒;有時代血糖、酸中毒、酮癥等也可引起驚厥。營養不良的小兒更易發生。⑤尿毒癥。⑥藥物過敏或副作用:如抗生素過敏或中毒等。⑦癲癇。⑧破傷風。⑨中樞神經系統疾患:如多發性腦膿腫、腦出血壞死、腦膜腦炎、顱內出血或積液等。
上述諸原因中最常見的為:高熱、敗血癥,腦缺氧和腦水腫,以及水與電解質平衡紊亂。
2、診斷
方要依靠臨床表現進行診斷。如出現典型的癥狀,一般診斷無困難。但有時,特別是早期,癥狀可能有差異。如僅見一肢抽動?;蛞恢閯雍笞優榱硪恢鷦?有時短暫出現于一側口角、眼角抽動,頸強直,角弓反張等表現。因此必須及早發現,早期診斷,及時防治,不要等到大發作時才診斷,這樣不僅處理困難,而且會延誤時機,診斷的別致方面是要明確病因。
3、急救處理
⑴控制驚厥:①針刺激法:針入中、百會、涌泉、十宣、合谷、內關等,在2~3分鐘內不能止驚時,應迅速選用下列藥物。此法適用于藥物暫時缺如時。②止驚藥物a、安定0.2~0.3mg/kg/次(或1mg/歲)一次量最大不超過10mg,直接靜注,速度為1mg/分。新生兒破傷風時劑量可高至1~2mg/次,靜脈緩注。本藥顯效快,1~3分鐘可發揮作用,但作用時間短,必要時20分鐘后可重復用一次。本藥有抑制呼吸、心跳和降低血壓三弊,尤其對用過巴比妥類藥者,更應注意,備齊復蘇措施。b、副醛:5%制劑0.1~0.2ml/kg/次肌注,最大量不超過5ml?;?.3~0.4ml/kg/次加等量礦物油保留灌腸。本藥安全效速,但對呼吸有抑制作用,有呼吸道疾患者忌用。c、水合氯醛(10%)50~60mg/kg/閃加等量生理鹽水保留灌腸。d、苯巴比妥鈉:8~10mg/kg/次肌注,本藥為基本抗原驚厥藥,兼有阻止產熱作用,但生效慢,肌注后20~60分鐘才能達到腦內藥效水平,可用做維持治療,鞏固療效。e、異戊巴比妥鈉(阿米妥鈉)或硫噴妥鈉:該藥在上述四類藥物無效時可選用。阿米妥鈉5mg/kg/次,硫噴妥鈉10~20mg/次,用10%葡萄糖稀釋成1%溶液,以1ml/分速度靜注,驚止立即停注。硫噴妥鈉最大量不過300mg,靜注時不要搬動頭部,以免引起喉痙攣,一旦發生應立即將頭后仰,托起下頜,以防舌后墜,并肌注阿托品解痙。應用止驚藥時,注意勿在短時間內反復用多種藥,使用兩劑藥之間應間隔一定時間,避免兩藥協同作用而引起呼吸抑制。③對新生兒驚厥首先應查明原因,給予病因治療,如一時難于查明原因,可根據引起新生兒驚厥的常見原因,采用急救措施。常見原因有以下3個:①低血糖,②低血鈣,③維生素B6缺乏或依賴。
⑵一般處理:取側臥位,松解衣服及領扣,清除口鼻咽喉分泌物和嘔吐物,防止吸入窒息,保持呼吸道通暢。在上下磨牙處安置牙墊,以防咬破舌,但牙關緊閉時不可用力撬開,以免損傷牙齒。嚴重者給氣。高熱者給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對創面要妥為保護,以免擦傷或加深。
⑶控制感染:感染性驚厥者,應選用適當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
⑷病因治療:如加強創面處理,及時引流消滅創面;積極治療敗血癥,及時糾正水與電解質平衡失調及酸堿平衡失調等。如系缺鈣,應立即注射10%葡萄糖酸鈣,低血糖者可靜脈注射50%葡萄糖,并應繼續找出發生缺鈣或低血糖的原因,加以處理。如出現藥物過敏或中毒現象,應及時停藥。對癲癇小兒則應深入研究其發生的原因。腦水腫、破傷風者則按腦水腫、破傷風治療方法治療。
五、膿皮病
小兒(特別是新生兒)皮膚抵抗力低,平時即易受葡萄球菌等化膿菌感染。而燒傷后,新愈合的創面或植皮后的上皮均極薄,抵抗力更低。如果這些創面周圍欠清潔,極易因搔抓或被單衣服擦破而接觸感染,造成極廣泛的膿皮病。
對這種病例,全身抗菌素的效果往往不好,而一般外用藥物也多難以奏效。重點應當放在皮膚的經常清潔與保護上,避免弄破或擦傷,預防此病的發生。如果已發生,則應及時處理,以免泛濫。除可根據細菌敏感度選用合適的外用抗菌藥物外,最主要的仍是局部清洗,可以減少菌量,加速愈合。此外加強全身支持療法,也是很重要的措施。
相關藥物:
1、小兒燒傷麻醉前用藥
麻醉前用藥,目的是使患兒安靜;抑制呼吸道分泌物和唾液分泌;對抗麻醉及手術中所引起的不良反應;提高痛閾,降低新陳代謝和氧的消耗。麻醉前常用藥物有阿托品、東莨菪堿、嘜啶和魯米那等。其劑量隨年齡而增減。
2、小兒常用抗生素
⑴根據細菌對抗生素的敏感度選用抗生素。血中抗生素濃度應大于細菌對該藥的敏感度5~10倍。
⑵了解抗生素吸收、分布和排泄。有些可透過血腦屏障(如氯霉素),而青霉素、卡那霉素、頭孢類抗菌素。紅霉素等透過血腦屏障者較少。多粘菌素不透過血腦屏障??股刂饕浤I臟排泄,尿液中含量高。
⑶凡有腎功能不全者,慎用抗生素,最好不用多粘菌素或慶大霉素,選用其它抗生素,或者根據腎功能損害程度,適當的延長抗生素間隔時間。
3、解熱鎮痛藥
⑴安基比林:嬰兒0.015~0.06/次,幼兒劑量加倍。兒童為成人1/2~1/3的劑量,肌肉注射。
⑵小兒APC:1Tab/次,3次/日,口服。
⑶消炎痛:每次0.5mg/kg,口服。
⑷魯米那:口服劑量每次2~3mg/kg,注射劑量每次為5~8mg/kg。
⑸安定:每次0.2~0.3mg/kg,肌內注射。
⑹嘜啶:1.0~1.5mg/kg,肌內或靜脈注射。
六、菌血癥
它是小兒燒傷的主要死亡原因。菌血癥可發生在燒傷病程的各個階段,但以休克后水腫回收期發生率最高
1、病因
皮膚大面積損傷,喪失了防衛外界細菌入侵的屏障作用;燒傷后患兒吞噬細胞功能、補體和巨噬細胞活力均明顯降低,隨體液滲出,一部分免疫球蛋白丟失,故免疫功能迅速下降;燒傷后腸道黏膜充血水腫,保護能力下降,肝臟對細菌的吞噬清除功能減弱,腸道內常駐菌可通過門脈系統引發腸源性菌血癥;燒傷患兒長時間留置各種導管,接觸創面機會多,導管性感染也是并發菌血癥的重要途徑,長期臥床并發肺部感染小兒很常見,提高醫療護理質量,杜絕此類感染的發生是預防菌血癥有效措施。
2、臨床表現
細菌性菌血癥中以銅綠假單胞菌感染的威脅最大,約占各種細菌性菌血癥的1/2,其他常見菌有肺炎桿菌、大腸埃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大約74%血培養結果與創面感染細菌相同,血培養陽性結果中革蘭陰性桿菌占80%。
銅綠假單胞菌菌血癥的臨床癥狀:精神萎靡或煩躁不安、譫妄、煩渴、食欲減退,體溫升高或降低、面色灰白、腹脹、呼吸急促、心率快、心音低鈍、血壓低、少尿或無尿,全身呈脫水,電解質紊亂,酸中毒,常見陰囊局限性水腫,創面腥臭味,肉芽組織崩潰,色暗發干,周緣凹陷,有點片狀紫黑色出血性壞死斑,晚期擴及創周正常皮膚、融合成片,壞死常深達肌肉層,嚴重貧血,粒細胞血小板數降低,血培養陽性率達80%~90%。
3、治療
治療成功的關鍵是早期診斷早治療,頭孢他啶(復達欣)、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對銅綠假單胞菌殺滅作用較強,間斷少量輸新鮮全血和血漿,有助于提高抵抗力,糾正水、電解質及酸堿失衡,清除創面壞死組織,外涂磺胺米隆有一定療效,爭取時間,盡快封閉創面。
真菌性菌血癥:自廣譜抗生素大量應用以來,菌血癥中真菌感染率已由3%升到12%,其中80%以上為白色念珠菌感染。我國地處北半球溫帶及亞熱帶,7~10月份氣溫高、濕度大,為發病高峰期,約25%發生在傷后1周左右,其致病因素為燒傷并發休克,含呼吸道吸入性損傷。長期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各種介入性導管的污染,應提高對真菌性菌血癥的認識,快速做出診斷,保持創面通風、干燥、涂用碘制劑或制霉菌素控制創面感染,杜絕大小便污染創面,全身給抗真菌藥物,診斷治療及時多可治愈。

 

小兒燒傷找問答

暫無相關問答!

小兒燒傷找藥品

暫無相關藥品!

用藥指南

暫無相關用藥指導!

小兒燒傷找醫生

更多 >
  • 倪濤 倪濤 副主任醫師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三人民醫院
    整形外科
  • 劉寶萍 劉寶萍 主任醫師
    深圳市兒童醫院
    整形外科
  • 賴文 賴文 副主任醫師
    廣東省人民醫院
    燒傷科
  • 陶白江 陶白江 主任醫師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總醫院
    燒傷科
  • 孫永華 孫永華 主任醫師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總醫院
    燒傷科
  • 張澍 張澍 主任醫師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
    小兒科
  • 楊明忠 楊明忠 副主任醫師
    寧波市婦女兒童醫院
    外科
  • 王兵 王兵 副主任醫師
    中原油田總醫院
    整形外科

小兒燒傷找醫院

更多 >
国产在线不卡最新精品网站-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99久e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