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庫大全   >  婦產科   >  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別名:子宮良性腫瘤

(一)治療
1.子宮肌瘤治療方法的選擇應遵照以下原則
(1)癥狀:根據癥狀選擇治療方法,在子宮肌瘤可能比其他疾病(特別是腫瘤)更重要。子宮肌瘤是良性腫瘤,不少婦女患有肌瘤,但并未接受過治療,而長期健康生存。因其他原因死亡而進行的尸檢中,往往發現死者子宮上長有肌瘤,而他們生前從未有過子宮肌瘤的病史記載。因此,肌瘤患者有無癥狀是決定處理方針的主要根據。事實上對肌瘤患者是否進行治療,以及進行什么樣的處理,或進行何種手術,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于癥狀的有無和嚴重程度。由于子宮肌瘤常伴有子宮內膜病變,如單純性子宮內膜增長過長、腺囊型子宮內膜增生過長、腺瘤型子宮內膜增生過長,甚至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常伴有不規則陰道出血,所以處理子宮肌瘤時必須了解月經情況,對有出血癥狀者應作診斷性刮宮以了解內膜情況,有助于治療。
(2)肌瘤的大小與部位:肌瘤的大小與部位在決定處理方針上也有重要意義。對于沒有癥狀或癥狀很輕的患者,肌瘤長到多大仍屬安全范圍,是很難肯定的。不過絕大多數學者主張,以肌瘤相當于12周妊娠子宮大小為標準,接近或超過這個標準,即應進行手術。因為腫瘤太大,手術野暴露差,手術困難,出血不易控制,對于子宮頸或子宮下段肌瘤,寧可提早手術,應該在肌瘤直徑大于3cm時即行手術,否則手術會更加困難。此外,應注意肌瘤的生長速度及有無盆腔合并病變,如合并有盆腔病變或肌瘤生長快者,則宜及時進行手術治療。估計手術困難者,可考慮術前進行藥物治療,以降低手術的難度及減少術中出血。
(3)年齡與生育狀態:對年輕、希望生育的患者,應保留子宮。無癥狀的患者,經觀察一段時期后,仍不能懷孕時,可作肌瘤摘除術。有癥狀者,應及時進行肌瘤摘除。年輕患者雖然已有子女,亦可考慮進行子宮肌瘤摘除而保留子宮。50歲左右的患者,癥狀較明顯時,應積極治療,除手術治療外,尚可考慮進行藥物治療;癥狀或癥狀輕者,可以不進行特殊治療。中年婦女已有子女者,一般認為子宮已“不必要”而例行子宮切除,這對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來說,是無可非議的。然而隨著科學的發展,切除子宮(保留卵巢)是否會對生理上及精神上帶來影響,尚值得進一步研究。因此,對這一年齡段的患者,如對切除子宮有顧慮,要求保留子宮,亦可考慮僅作子宮肌瘤摘除術。
(4)全身情況:一般講,患者全身情況只能作為決定子宮肌瘤處理方針的參考。如全身情況不良由于肌瘤本身造成的(如嚴重貧血等),則應積極處理,包括輸血等全身支持治療,或同時給予子宮肌瘤藥物治療后再進行手術治療。如主要由其他疾病所致的全身情況不良,則應權衡利弊,選擇合適的處理方案。
2.保守治療
(1)期待療法:期待療法即為定期隨診觀察,而不需要特殊處理。主要適于無癥狀的子宮肌瘤,尤其<10~12周妊娠子宮大小者,若為近絕經婦女,期待絕經后肌瘤可以自然萎縮。此外臨床常見一些經健康查體發現的無癥狀的小肌瘤,患者往往帶著焦慮的心情來就醫,這些患者經過仔細檢查確診為子宮肌瘤者,可采用期待療法,無必要行手術治療。每3~6個月復查1次,隨診期間注意有無癥狀出現,子宮是否增大。每次隨診需做婦科檢查并輔以B超檢查。隨診過程中若出現月經過多壓迫癥狀或肌瘤增大尤其速度較快者,則改用手術治療。在有規律的定期隨診監護下,對無癥狀的子宮肌瘤行期待療法是妥當的。
(2)藥物治療:子宮肌瘤是性激素依賴性腫瘤,臨床采用激素藥物治療,歷時已逾半個世紀,曾試過多種藥物,但根治肌瘤的藥物仍處于探索過程中。近年陸續問世的新藥,臨床應用收到明顯縮小肌瘤的療效,頗受重視。
①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GnRHa):GnRHa是下丘腦GnRH的衍生物,在GnRH(10肽)分子的第6、10位氨基酸結構被取代,其活性可為天然10肽LHRH的40~200倍。我國試制的LHRHa約為天然10肽的15倍。LHRH及其類似物激動劑作用的特點是因給藥方式和療程長短的不同而對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功能起雙向調節作用。模擬內源性LHRH生理釋放的方式以脈沖式間斷給藥能激活垂體-性腺軸功能稱為升調節(up regulation),可以誘發排卵。若大劑量連續或長期非脈沖式給藥則產生抑制作用,稱為降調節(down regulation)。抑制垂體FSH和LH的分泌,并進一步降低卵巢分泌的雌二醇水平。治療子宮肌瘤是通過連續給GnRHa使雌二醇抑制到絕經水平,造成假絕經狀態或稱藥物性卵巢切除,借此抑制肌瘤生長并使其縮小。此藥因能被胃多肽酶滅活,不能口服。常用的給藥方式為鼻腔噴灑、皮下注射、肌內注射或植入。長效制劑可每月用藥1次,方便患者。
20世紀80年代初期首次報道應用GnRHa治療子宮肌瘤獲得成功。用藥3個月,肌瘤體積縮小77%,月經過多停止,血紅蛋白增加,貧血得以糾正。此后陸續有文獻報道,其有效率達87%,用藥3~6個月,肌瘤體積縮小50%(30%~60%),但完全消失者僅見于小的肌瘤。
用藥4~8周即可看出效果,12~16周效果最佳,繼續用藥其效果即不顯著,肌瘤體積不再縮小或縮小很少。子宮及肌瘤體積縮小的程度與體內雌激素下降水平有關。肥胖患者效果較差,可能與其皮下脂肪腺外轉化的雌激素增多有關。然而有少數患者即使雌激素水平降至絕經水平,肌瘤縮小仍不明顯,多見于年齡較大的婦女,其原因還不太清楚。這些肌瘤可能是非雌激素依賴性;也有認為與肌瘤成分的異質性有關,肌瘤內的鈣化或纖維組織對激素治療反應差或無反應。盡管報道中所用的GnRHa藥物有所不同,其療效基本一致。用藥的時間不等,一般為12~24周。多普勒脈沖波超聲檢查顯示用藥后隨著子宮與肌瘤體積的縮小,子宮血流也相應減少?;颊咴谟盟幤陂g閉經,停藥后4~10周月經恢復。隨著月經的恢復肌瘤在不同的時間后又開始增大,在6個月內多數又重新恢復到原來的大小。在近絕經期的患者中,有的停藥后繼續閉經而過渡到絕經,肌瘤不再長大。國內張俊惠等(1995)報道應用國產GnRHa治療34例有癥狀的子宮肌瘤也取得滿意療效。每天肌注GnRHa 200μg或500μg共3個月,肌瘤體積平均縮小49%,臨床癥狀明顯改善。5例原發不孕患者治療后2例妊娠,均為足月分娩。1例為近絕經期患者用藥后誘發絕經而免除了手術治療。Nakamura(1993)報道25例圍絕經期子宮肌瘤患者應用GnRHa治療16周,肌瘤均縮小。停藥后有8例絕經,肌瘤未見再增大,此組年齡平均為51歲(47~54歲),而未絕經組在停藥后12周內肌瘤又增大,恢復到原來大小,此組年齡平均為47歲(36~59歲)。進一步分析兩組治療前血清LH、FSH水平相似,停藥后絕經組LH、FSH平均水平高于未絕經組,值得注意的是絕經組治療前E2平均水平200pmol/L,低于未絕經組E2平均水平550pmol/L,兩組治療前血清E2水平有差別。因此,提示患者年齡及其治療前的血清E2水平可能有助于預測GnRHa治療后是否會誘發絕經的問題。
GnRHa的副反應主要是由于低雌激素水平所引起的絕經期綜合征及骨質丟失?;颊叱霈F程度不同的潮熱,燥汗,陰道干澀,情緒不穩定,而令人顧慮最大的是骨質丟失。用藥24周,骨質可丟失6%(4%~12%),一般停藥后可以恢復,但也不是所有患者停藥后都可以恢復,因而限制了其長期使用(>6個月)。為了避免由于長期使用GnRHa造成低雌激素狀態帶來的副作用,采用GnRHa與性激素聯合用藥以期達到能減輕或制止潮熱等絕經期癥狀及防止骨質丟失又能保持GnRHa對子宮肌瘤的療效,經過多年摸索取得了臨床效果。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提出的反加添加療法(add back),已得到臨床肯定,先用GnRHa 12周,收到子宮縮小的效果后,再加用相當于絕經后激素替代治療所用的低劑量雌激素與孕激素,與之聯合。文獻中所選用的藥物與劑量不盡相同,根據臨床效果,須因人而異,至今還沒有成熟的方案?,F提供兩個方案供臨床參考。先GnRHa 3個月使肌瘤縮小后,再與天然結合雌激素(倍美力)0.3~0.625mg+醋酸甲羥孕酮(安宮黃體酮)2.5mg 1次/d聯合應用;從治療開始即采用GnRHa與替勃龍(利維愛)2.5mg 1次/d聯合應用。一般應用GnRHa 12周的患者不需反加療法。
子宮肌瘤采用GnRHa治療的適應證根據臨床應用的情況歸納如下:
A.術前輔助治療,這是目前應用最多的適應證,大肌瘤伴有嚴重子宮出血,術前用藥使肌瘤縮小后手術,則術中出血減少而且操作容易尤其是肌瘤切除術。嚴重貧血者用藥后閉經,不再出血,術前可使貧血得到糾正,術中不必輸血,可避免因輸血帶來的并發癥。有些患者用藥后由于肌瘤縮小,原定為子宮切除者可改為肌瘤切除,得以保留子宮,也有原擬行腹部子宮切除者由于子宮縮小可有條件行陰道子宮切除或行宮腔鏡或腹腔鏡下切除,這樣便使患者對術式的選擇有了更多的余地。值得注意的是若行肌瘤切除術,有些肌瘤因術前應用GnRHa而縮小,可使術者術中難以發現而被遺漏,因而會增加肌瘤切除術后“復發”的機會。
B.子宮肌瘤合并不孕患者,經藥物治療后肌瘤縮小,為受孕改善了條件,停藥后有的患者可以獲得自然受孕的機會。
C.近絕經期患者采用GnRHa治療后,有些患者可以提前過渡到絕經,肌瘤隨之自然萎縮。
D.子宮肌瘤患者有嚴重合并癥暫不能接受手術者可以采用GnRHa藥物治療,控制肌瘤生長,暫緩手術。GnRHa藥價較昂貴,副作用大,尚難以推廣或長期使用。
②米非司酮:又稱RU486,是19-去甲睪酮的衍生物,具抗孕激素、抗糖皮質激素的作用,前者的作用強于后者。20世紀80年代研究成功的藥物,最初臨床主要用于抗生育,近年逐漸擴大了其應用范圍。Murphy等(1993)首次報道應用米非司酮治療10例有癥狀的子宮肌瘤患者,使子宮肌瘤體積縮小。最初是每天服50mg,連續服用3個月。其后又作了每天25mg及5mg不同劑量的觀察,治療3個月,25mg組用藥3個月,肌瘤縮小49%,收到與50mg組同樣的效果,5mg組的療效差。三組用藥期間均出現閉經,部分患者出現輕度潮熱。國內楊幼林等(1996)報道34例子宮肌瘤,用兩種不同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劑量分別為每天10mg及20mg,從月經第1~3天開始服用,連續3個月,治療期間均閉經,癥狀消失,無陰道干澀癥狀。停藥后4周左右月經恢復。有5例48歲以上的患者停藥后3個月仍繼續閉經,肌瘤體積持續縮小。20世紀90年代后期國內陸續有較多的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的報道。用量為每日服12.5~25mg不等,連服3個月為一療程,均收到肌瘤縮小的效果,體積縮小50%左右。有效率(縮小>20%)達85%~90%,服藥期間閉經。副反應輕,少數患者出現輕度潮熱,個別轉氨酶輕度增高,停藥后即恢復正常。停藥后15~40天恢復月經,個別延遲。月經恢復后子宮肌瘤體積的變化也因人而異。有的患者停藥后3個月內肌瘤未見增大,隨后逐漸見增大。月經恢復后的經量也不盡相同,張娟(1999)報道47.2%與平素月經相同,33.3%多于平素月經,13.8%少于平素月經。50歲左右近絕經期患者可誘發絕經,停藥后繼續閉經,肌瘤持續縮小,此點與GnRHa有相同作用。為了延長控制肌瘤生長也有采用間斷用藥的方法,給藥1~2個療程,停藥一階段,再用藥。米非司酮的抗孕激素作用對縮小肌瘤體積控制其發展是有效的,但長期使用其抗孕激素的作用對子宮內膜是否會產生不利影響,這也是臨床關注的問題。據米非司酮治療功血的總結報道,用藥后子宮內膜變薄或萎縮。韓克(2001)報道28例功能性子宮出血患者服米非司酮治療,當月閉經,服藥3~6個月后再次診刮或手術,其子宮內膜極少,病理報告為增生期改變,米非司酮可以控制內膜增殖,未發現致癌危險。
③孕三烯酮(三烯高諾酮):商品名內美通(nemestran)。孕三烯酮(三烯高諾酮)是合成的19-去甲睪酮的衍生物,具有強抗孕激素、抗雌激素及中度抗促性腺激素及輕度雄激素作用。服用后患者血中LH、FSH、E、P均降低,對性激素依賴性疾病如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癥治療有效。Coutinho等1986年報道97例子宮肌瘤用孕三烯酮(gestrinone)治療有效。與GnRHa不同GnRHa須達到人工絕經而產生肌瘤縮小,孕三烯酮(Gestrenone)可以延長使用月數而不引起絕經期綜合征。該作者于1989年又報道100例子宮肌瘤治療結果,用3種給藥方法:A組每次2.5mg,每周3次;B組每次5mg,每周2次;C組陰道用藥,每次5mg,每周2次,結果全部有效。三組都在最初6個月子宮縮小最明顯。用藥半年的患者,89%在停藥后18個月,子宮仍比治療前小。陰道用藥效果較口服更好。作者認為效果可與GnRHa相媲美,而不引起由于人工絕經帶來的不良反應。有患者用藥長達2年,其副反應可以耐受。孕三烯酮(Gestrinone)的副反應主要為體重增加、痤瘡、皮脂增多癥和潮熱等。副反應與劑量有關,肝功能異常少見,對血脂和血糖無明顯影響,用藥半年后骨密度未見明顯變化。停藥后副反應一般于2個月內消退。
④中醫治療:子宮肌瘤屬于祖國醫學“癓瘕”范疇。因氣滯、血瘀、痰濕凝滯而生,因此,辨證施治當圍繞氣、血、痰濕來進行,病在氣則理氣行滯;病在血則活血化瘀;病為痰,則化痰消癓。在兼顧元氣狀況的情況下,正盛則克伐為主,正衰則攻補兼施。
中醫治療的適應證為:除子宮肌瘤過大,(超過3個月妊娠子宮大小)或有明顯壓迫癥狀:黏膜下肌瘤出血、壞死、感染伴重度貧血者;合并心血管、肝、腎及造血系統等嚴重疾病;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以及對中藥過敏者,不宜采用中醫治療外,其余均可考慮采用中醫治療。此外,子宮肌瘤小或無明顯癥狀的患者只需進行定期隨訪而不必進行治療,也包括不必進行中醫治療。
對本病的治療,可采用藥物和非藥物療法兩種,新病、氣病,應以行氣活血的方法治療;久病、血病或痰凝,病情輕微,包塊尚小,宜用活血化瘀消癍的方法治療;病情較重,且包塊較大,正氣漸衰,應采用手術切除的辦法,去除病邪再行調補。
A.辨證:
a.氣滯治法:行氣導滯,活血消癓瘕。方藥:香棱丸加減。木香10g,丁香15g,三棱25g,枳殼15g,莪術25g,青皮10g,川楝子15g,小茴香15g,可水煎服,也可共為細末,制成水丸內服。月經不調加丹參20g,香附15g。帶下過多加茯苓15g,苡仁15g,白芷10g;腹痛劇烈加延胡索15g,田七15g。
b.血瘀治法:活血破瘀,消癍散結。方藥:桂枝茯苓丸加減。桂枝15g,云苓20g,丹皮20g,芍藥15g,桃仁15g??伤鍍热?,可共為細末,制成水丸內服。月經過多或崩漏不止,加蒲黃15g,五靈脂20g;帶下過多加苡仁15g,白芷10g;腹痛劇烈加延胡索15g,乳香15g,沒藥15g;月經過少或閉經者加牛膝20g,澤蘭15g;包塊明顯,推之不移可加逐瘀破堅藥如水蛭、心肝疳蟲等。
c.痰濕治法:理氣、化痰、消癍。方藥:二陳湯加味。制半夏20g,陳皮15g,茯苓15g,青皮10g,香附10g,川芎15g,三棱25g,莪術25g,木香10g,蒼術10g,甘草lOg;脾虛者加黨參15g,白術10g;帶下色黃去香附,蒼術,加敗醬草15g,紅藤15g。
B.中成藥:
a.桂枝茯苓膠囊:活血化瘀,緩消包塊。主治婦人小腹宿有包塊,按之痛、腹攣急,或經閉腹脹痛,白帶多等證,對子宮肌瘤有良好的治療作用。3次/d,1次3粒,口服。3個月為一療程。
b.宮瘤清膠囊:活血逐瘀,消癥破積,養陰清熱。用法為口服,3次/d,每次3粒,經期停服。3個月為一療程。
⑤其他療法:針灸療法:氣滯為主,痛無定處,包塊推之可移,運用體針療法,行氣活血,祛瘀止痛。取穴:中極、三陰交、內庭、關元。毫針直刺,用瀉法,捻轉提插,留針20min,1次/d,10次為1療程。
3.子宮動脈栓塞治療(uterine arterial embolization,UAE) 屬于介入治療中的血管性介入治療。UAE是近年來國內外興起的一種治療子宮肌瘤的新技術。其治療子宮肌瘤的優點有:
①療效好,特別是以出血癥狀為主者療效較好;栓塞后腫瘤明顯縮小,且保持穩定;
②與手術治療相比,UAE創傷小,技術操作簡單,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
③ UAE可以保留子宮功能和正常生育能力;
④UAE后不影響其他治療。
(1)UAE的治療原理:子宮肌瘤患者動脈造影顯示子宮動脈明顯增粗,子宮肌瘤局部的血供非常豐富,主要來自子宮動脈,雙側子宮動脈供血約占93%,兩條動脈在肌瘤部位相互交織形成雜亂的血管網,團狀或不規則形,染色均勻,正常子宮螺旋動脈呈弧形推移。子宮動脈的粗細與肌瘤的大小有關,肌瘤愈大,動脈愈粗,血管亦豐富。通過放射介入的方法,經皮行股動脈穿刺,可直接將動脈導管插至子宮動脈,并注入一種永久性的栓塞微粒,阻斷子宮肌瘤的血供,使之發生缺血性改變而逐漸萎縮,甚至完全消失,從而達到治療目的。肌瘤有雙側動脈供血者,治療時一定要栓塞左右兩條子宮動脈,以確保阻斷肌瘤血供。子宮動脈栓塞后,肌瘤部位的血管征象完全消失。
(2)UAE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①適應證:子宮肌瘤的發病率雖高,但引起臨床癥狀的患者只占10%~20%,即真正需要臨床治療的子宮肌瘤所占比例并不高。UAE的適應證基本與手術治療指征相同,包括:
A.經??茩z查,確屬子宮肌瘤引起的出血(月經過多,經期延長)。
B.子宮肌瘤引起的慢性下腹部疼痛,腰腿痛。
C.子宮肌瘤引起的膀胱、輸尿管壓迫癥狀。
D.子宮肌瘤切除術后癥狀復發。
要強調的是,許多其他婦科疾病可產生類似子宮肌瘤的癥狀,因而行UAE之前應系統檢查,排除子宮肌瘤以外的疾病,對于希望保持生育能力的病人,除非急診止血的需要,一般不宜首選UAE
②禁忌證:
A.存在血管造影檢查的禁忌證,包括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凝血機制異常。
B.婦科急、慢性炎癥,未能得到控制者。
C.碘過敏陽性者不再是血管造影的絕對禁忌證。
D.其他相對禁忌證,包括絕經后(存在出血癥狀者例外)、嚴重動脈硬化及高齡患者。
一般情況下,子宮肌瘤在絕經后可自行縮小,部分癥狀可消失;嚴重動脈硬化及高齡患者盆腔動脈迂曲明顯,插管難度大,難以徹底栓塞腫瘤血管。
③UAE的術前準備:血管造影前的術前檢查包括心、肝、腎功能檢查,血、尿常規檢查,凝血機制檢查等。
婦科檢查以除外懷孕及盆腔其他疾病。對以出血癥狀為主者,應在治療前3個月內行子宮內膜活檢,以除外腫瘤及內膜不典型增生導致的出血。
術前常規超聲波檢查測量子宮的大小(包括縱徑、橫徑、前后徑)、子宮肌瘤的大小,便于與術后比較。有條件者可行MRI檢查。CT檢查雖對診斷有幫助,但由于存在X線輻射,連續復查有困難,故不列為常規檢查。
應用抗生素。術前1天給予廣譜抗生素,肌內注射或靜脈滴注。術前30min給予鎮靜劑。
④UAE的方法和步驟:
A.栓塞時間:除急癥止血外,一般應避開月經期,以月經前1~2周為宜,住院治療。
B.栓塞劑:以止血為目的者多用鋼絲圈和吸收性明膠海綿碎片,亦可用高分子微球聚乙烯醇(ivalonoror PVA);以治療子宮肌瘤為目的者用PVA,亦有用真絲線段,混合白芨微粒(白芨加入造影劑omnipaque制成混懸栓塞劑)作栓塞劑者,效果較理想。
C.栓塞步驟:
a.用豬尾型導管行腹主動脈下段造影,觀察髂內動脈起源,腫瘤的優勢供血動脈,以正位為主,必要時輔以側位。
b.超選擇性子宮動脈插管栓塞:一般應先栓塞優勢供血側。由于子宮動脈行程較長,走行迂曲,行超選擇性插管有一定的難度。應用起滑導絲和術中采用多角度造影(包括Road-map技術)有助于提高插管成功率,必要時可用同軸微導管。
c.雙側UAE技術,一般是從左側股動脈穿刺入路,用眼鏡蛇型或類似類型導管栓塞左側子宮動脈,栓塞同時可用Simens導管。少數插管困難的病例可用雙側股脈穿刺入路。
d.栓塞后重復造影,確認無殘留血管后拔管,結束手術。
⑤UAE的療效:根據美國SCVIR(心血管放射學會)1998年年會資料統計,在全世界范圍內采用UAE治療的800余例患者中,總的有效率為90%,腫瘤體積縮小可達50%,子宮體積縮小可達40%~60%。Worthington等報道53例中,治療出血癥狀的有效率為88%,其中顯效者(包括出血停止及顯著減少)占75%,腫瘤壓迫癥狀改善的有效率為94%,其中顯效(壓迫癥狀完全消失或顯著改善)者占58%,術后3個月超聲波隨訪復查的32例中,子宮體積平均縮小46%,遠期療效尚待觀察。
⑥術后處理與隨訪觀察:
A.術后觀察不少于24h,用抗生素3~5天,酌情給予止痛劑。
B.臨床隨訪內容包括出血是否停止、月經周期改變、腫瘤壓迫癥狀有無改善、下腹疼痛有無減輕等。
C.術后2~3個月B超復查,了解子宮和肌瘤大小的改變,以后每半年復查一次。⑦副反應和并發癥:術后副反應有下腹疼痛、惡心、低熱等,多為一過性,對癥處理后2~3天消失。疼痛是UAE后最突出的反應,發生率為90%,與腫瘤缺血和累及部分正常組織、PVA引起的無菌性炎癥有關。如使用止痛劑無效或疼痛時間超過1周,應尋找其他原因。
UAE的并發癥發生率約1%,有化膿性子宮內膜炎、腫瘤梗死、子宮不可逆性壞死、誤栓其他器官的動脈等,應高度警惕。雖然UAE后對懷孕、分娩無明顯不良影響,但對希望保持生育者仍應慎重。
4.射頻治療
(1)射頻的生物學效應及治療原理:射頻屬于一種高頻電磁波,醫用物理學把頻率高于100KHz的交流電稱為高頻電,一種頻率很高的正弦交流電。
將射頻電流通過治療刀介入人體病變部位,通過其生物高熱效應,使病變局部溫度升高,肌瘤發生不可逆的凝固、變性、壞死,最后被機體吸收和排出。同時避免了對正常組織的額外損傷。
(2)射頻治療子宮肌瘤的可行性及優點:
①可行性:
A.病變相對局限和獨立:子宮肌瘤多數為局部單發,球形狀,周圍有假包膜包裹,肌瘤與正常肌層組織間有一層疏松網狀間隙,分界比較清楚。
B.多為良性:子宮肌瘤多為良性增生性病變,其惡變率占0.4%~1.25%。
C.外周性血液供應:子宮肌瘤核心部位一般無較大血管分布,其血液供應主要靠肌瘤周圍假包膜血管呈冠狀垂直供給,因此假包膜內的單位體積血流量明顯高于肌瘤組織。
D.熱耐受性能差:肌瘤為致密的結締組織和肌纖維組織,含水量少、血流緩慢、增生活躍,因此受高熱后易發生凝固變性。
E.超聲影像清晰,易早期診斷:子宮位于膀胱之后,當膀胱充盈后,不同于正常子宮肌組織的肌瘤的大小、形態及部位可經B超清晰顯示,較小的肌瘤也易明確診斷。
F.經自然腔道與外界相接,有利于介入治療。
②優點:
A.射頻治療儀含獨特的治療器(消融器可在刮除子宮內膜功能層的同時消融基底層;自凝器可凝固各部位不同大小的子宮肌瘤)。
B.治療介入無創傷,治療器可經陰道及宮頸等自然腔道送人病變部位,不需穿刺損傷其他正常組織。
C.定位直觀,在B超監視下可準確顯示治療器置入病變的部位。
D.高選擇性治療,通過B超動態觀察和儀器自動控制,在治療過程中只毀損子宮內膜,對正常組織和女性內分泌無影響。
E.病變組織在自凝器發出的電磁波作用下,自凝自消,然后被吸出和排出。
F.智能化程度高,子宮肌瘤被凝固到理想程度和范圍后,治療儀自動報警并停止治療。
G.副反應輕微,患者無明顯的疼痛,無需住院或住院時間短。
H.操作過程簡單,經短期培訓的婦產科醫生就能在B超監視下將治療刀準確置入肌瘤內進行治療,花費時間短,一般僅需20min左右。
I.圍治療期無需特殊輔助處理,花費少、療效好。(對宮頸、黏膜下肌瘤及直徑≤4cm的肌壁間肌瘤,治愈率達96%),病人易于接受。
(3)治療禁忌:合并心血管及血液系統疾病;月經來潮者,不能接受射頻治療。
(4)操作方法:
①黏膜下肌瘤及息肉:
A.術前準備:無明顯心血管疾病、B超確診為黏膜肌瘤或息肉、肌瘤直徑小于5cm者,可術前10min肌注哌替啶(度冷丁)60mg,山莨菪堿(654-2 )10mg,肌瘤大于5cm又未脫出宮頸內口者,最好在硬膜外麻醉下進行,以便操作;手術時間最好選擇月經干凈后3~7天內,如有子宮出血時間長者,先吸刮內膜再行凝固術;常規婦科檢查是否合并其他盆腔疾病;有節育環應先取出。
B.手術操作:患者取截石位,將電極板置腰骶部,功率參數預置到50W,外陰消毒鋪巾;暴露并消毒陰道和宮頸,膀胱保留尿液,在B超監視下進行操作;鉗夾宮頸,用探針探及肌瘤或息肉的大小及蒂附著的部位;宮內口較小,艾的鉗或凝固刀不易進入宮腔時,可先用7-8號擴張器擴張宮頸;鉗夾肌瘤或息肉下極,在B超監視下將治療刀探置蒂部近腔壁,接上治療刀柄,按壓手柄開關,繞蒂部凝切一周,旋轉肌瘤體數周,如蒂仍不易斷離,再進行凝切,到完全斷離為止,取出肌瘤息肉,用宮內膜刮凝刀在殘端刮凝2~3次,B超檢查無明顯殘蒂為準。如同時要行內膜凝固術,其操作同前。清除陰道血液。
C.注意事項:
a.蒂部附著部位要探及準確,凝固刀前緣不應向腔壁內推進。
b.不帶蒂的黏膜下肌瘤,應按壁間肌瘤處理。
c.操作時一定要讓宮頸內口松弛,否則影響操作。
d.肌瘤較大者取出后應用縮宮素(催產素)時間可延長到5天。
e.蒂較寬或殘留蒂較深時,應按壁間肌瘤處理。
②宮壁間肌瘤及肌腺瘤:
A.術前準備:常規婦科檢查,排除盆腔其他疾病;B超確診為肌瘤或肌腺瘤,直徑在5cm以內;取出宮內環;月經干凈后3~7天內進行;可在硬膜外麻醉下或肌注哌替啶(度冷丁)后進行;術前保持膀胱適量充盈;除外心血管及血液系統疾病。
B.手術操作:截石位,消毒外陰,鋪消毒巾,暴露并消毒陰道和宮頸;將電極板置腰骶部,將功率參數預置30W;鉗夾宮頸,在B超監視下,用探針探及肌腺瘤或肌瘤的部位及與子宮腔的關系;取壁間肌瘤治療刀,在B超監視下,緩慢進入宮腔達肌瘤或肌腺瘤近腔內膜緣,在B超引導下將治療刀插入肌瘤中心或偏向一側。B超垂直及縱切面觀察刀在肌瘤內的位置,確定好部位后,再連接手柄,按壓開關,直至自動報警為止,然后將刀退出凝固好的肌瘤部位,再在B超引導下同樣凝固其他部分,至整個肌瘤或肌腺瘤完全凝固為止,B超圖像為肌瘤由低回聲光團變為強回聲光團。用5號吸刮頭吸刮宮腔一周,以免內膜受干擾而造成長時間出血。
C.注意事項:
a.治療刀插入部位要準確,其尖端距漿膜層要有0.5~0.1cm。
b.肌瘤有時較硬不易插入時,可邊凝固邊進入,但要注意其深度不能穿過漿膜層。
c.子宮側壁及宮頸前壁的肌瘤,治療刀一定要準確,不宜過深,以免損傷膀胱和血管。
d.肌腺瘤最好在硬膜外麻醉下進行,而且一定要凝固完全,否則受激惹而又未凝固完全的組織會出現嚴重疼痛。必要時再次凝固治療。
D.術后處理:肌注縮宮素(催產素)10U,3次/d,連用5天;術中或術后一般無明顯腰痛等不適,如有應及時B超檢查;桂枝茯苓膠囊,常規用10天;療效觀察時用B超測量大小、CT觀察肌瘤密度變化。術后2~4周陰道又有少許血性液體流出,要注意衛生,必要時服用消炎藥,禁房事2個月。
③漿膜下肌瘤或漿膜肌腺瘤:
A.術前準備:
a.B超確診為肌瘤或肌腺瘤并確定位置和個數。
b.時間最好選在月經干凈后。
c.常規婦科檢查。
d.選硬膜外麻醉。
B.手術操作Ⅰ(開腹手術):
a.麻醉見效后,將電極板置腰骶、腹部消毒鋪巾。
b.逐層橫形切開下腹壁各層,開腹后探查子宮、附件,確定肌瘤個數和位置。
c.將子宮固定或娩出切口外,用肌瘤治療刀插入肌瘤或肌腺瘤內,用50W功率,凝至自行報警為止,視情況逐漸完成整個肌瘤或肌腺瘤的凝固,在子宮兩側的肌瘤應避開血管,在子宮前后的肌瘤或肌腺瘤要避開腸管和膀胱。
d.凝固完畢后逐層關腹。
C.手術操作Ⅱ(在腹腔鏡下手術):
a.硬膜外麻醉見效后,經陰道放子宮固定器并固定于宮頸。
b.腹壁消毒鋪巾。
c.常規臍下1cm切一小口置腹腔鏡,直視了解子宮及附件情況,在臺下人員操作子宮固定器的配合下,于下腹正中中下三分之一處先切開皮膚0.5cm小口,將肌瘤凝固刀直接刺透腹壁,在腹腔鏡直視下,再將治療刀刺入肌瘤或肌腺瘤內,按壓手柄開關,凝固完畢后,分別縫合切口,取出子宮固定器。
D.術后處理:常規輸液及抗生素3天;桂枝茯苓膠囊,服10~15天,用甲睪酮(甲基睪丸素)5天;術后每月B超檢查;盆腔漿膜面有散在的異位結節時,術后最好服用達那唑或孕三烯酮(內美通)1~3個月。
E.注意事項:
a.直腸凹處有子宮內膜異位結節時,最好選開腹手術凝固。b.肌瘤較多時,術前應做B超照片,以免術時遺漏治療。
c.凝固刀進腹腔后,一定要避免損傷其他器官。
d.凝固完畢后,觀察傷口無出血時,方可關腹。
(5)療效評價標準:
A.有效:治療時肌瘤反光由弱回聲就變成強回聲,直徑有縮小;一月后B超復查直徑無增大或有縮?。篊T檢查肌瘤密度增大,直徑無增大;出血明顯減少。
B.治愈:肌瘤完全消失,臨床無任何不適癥狀。
C.好轉:肌瘤有縮小,臨床癥狀有好轉,但均未完全消失。
D.無效:治療當時或術后一個月,B超或CT檢查其直徑有增加、密度無變化,臨床癥狀無好轉。
(6)副作用:除輕度腰骶痛和下腹痛外,無其他明顯副作用。
5.超聲引導下經皮無水乙醇注射治療(PEIT) 在超聲引導下,將22號穿刺針經腹壁刺入最大肌瘤的中部,根據肌瘤大小注入無水乙醇2~10ml。中山醫大謝紅寧等治療25例子宮肌瘤患者,注射后2、6個月復查二維及彩色超聲,肌瘤內部血流明顯減少,肌瘤體積在注射后2個月內可明顯縮小,6個月后無再增大。注射治療后,15例患者的癥狀、體征均有不同程度地改善。該方法的機制是無水乙醇直接的組織蛋白凝固作用,殺瘤效果確切。該法操作簡便,易掌握,無嚴重副作用,有望成為新的替代手術的子宮肌瘤治療方法。
6.放射治療 子宮肌瘤患者月經過多,嚴重貧血,需要作子宮切除,過去對有些患者有嚴重合并癥不能耐受手術者而采用放射治療。放射治療用于子宮肌瘤主要是以射線照射卵巢,達到人工絕經即放射去勢,隨著卵巢功能喪失,體內雌激素降低,子宮肌瘤萎縮,子宮出血等癥狀也隨之消失,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卵巢為放射敏感性高的器官,卵巢因照射劑量的不同,可以引起暫時性閉經或永久性閉經(絕經)。永久性閉經所需的劑量又因年齡而不同。20~30歲婦女約需1300cGy,40歲以上婦女僅照射600~800cGy就會引起永久性閉經。若劑量低,于照射后的不同時間內月經復潮又發生出血。卵巢在盆腔的位置變化較大,故主張用全盆照射,前后兩野對穿照射,用60Co或直線加速器,劑量2000cGy,分5~10次給。
照射前需作診斷性刮宮排除子宮內膜癌。
當今由于醫療技術進步,對控制合并癥、麻醉方法以及婦科手術技術的熟練,遠較過去提高,需要采用放射去勢來治療子宮肌瘤的機會極少,而且,文獻有報道過去因良性或惡性腫瘤,曾接受過盆腔放射治療的患者,于數年后發生子宮肉瘤或子宮內膜癌的報道。因此,盆腔照射與子宮惡性腫瘤發生的關系也應予以注意。
7.手術治療 迄今為止,手術仍是子宮肌瘤主要的治療方法。其術式大體可分為兩大類:子宮切除術和肌瘤剔除術。隨著婦科手術學的發展,近年來,在以上兩類術式的基礎上,又派生出新的術式,為子宮肌瘤的治療提供了更多的術式選擇。
(1)術式選擇的原則:應根據患者的癥狀、肌瘤的部位、大小、病人年齡、對生育的要求、經濟狀況以及醫師的手術技能等因素綜合考慮做出決定,力圖通過最佳術式、最佳效果使病人得到最滿意的康復。
(2)手術治療適應證:
①肌瘤引起月經過多或不規則出血導致貧血,或雖出血癥狀較輕,但保守治療無效者。
②腫瘤充滿盆腔,壓迫鄰近器官如膀胱、直腸,引起排尿、排便困難,尿路感染。
③肌瘤生長迅速,變軟、疼痛,疑有退變或惡變時。
④子宮與肌瘤體積超過3個月妊娠子宮大小。
⑤確診的黏膜下肌瘤。
⑥年輕婦女如發現子宮肌瘤,需要生育者。
⑦絕經后肌瘤不但不縮小,反而增大。
(3)手術方式和步驟:子宮切除術有全子宮切除、次全子宮切除術之分。
①全子宮切除術,即將子宮連同陰道的子宮頸一并切除,全子宮切除術包括經腹全子宮切除術(trans-abdominal hysterectomy,TAH)、經陰道全子宮切除術(transvaginal hysterectomy,TVH)、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total 1aparoscpiclly hysterectomy,TLH)、腹腔鏡協助下的陰式子宮切除術(1aparoscpiclly assisted vaginal hysterectomy,LAVH,即Roich式)。其優點是可以全部完整地切除病變的子宮。缺點是:
A.斷扎附件后,卵巢的血循環可能受影響而導致卵巢早衰可能;
B.破壞了盆底的完整性;
C.由于術后陰道縮短,可能影響性生活。
A.腹式全子宮切除術:
優點與缺點:
a.優點:經腹手術術野暴露清楚;腹壁切口可依病情需要延長,術中可探查腹腔,操作相對容易,手術時間短。
b.缺點:恢復慢,住院時間長。
B.適應證
a.肌瘤超過3個月妊娠子宮大小。
b.月經過多,保守治療無效。
c.肌瘤增大引起壓迫癥狀,如尿頻、尿急、排尿困難、尿潴留、腎盂積液等。
d.肌瘤迅速增大,懷疑惡變,或伴壞死,感染者。
e.肌瘤合并子宮頸疾病如宮頸嚴重裂傷、糜爛,CIN及原位癌。
f.肌瘤合并子宮腺肌癥、子宮內膜癌。
g.肌瘤合并附件包塊。
C.手術步驟:
a.做下腹正中切口,逐層進腹。
b.探查盆腹腔后,用2把彎血管鉗自子宮角部提起子宮。
c.如要切除一側附件,則提起切除側輸卵管,打開闊韌帶前后葉,暴露卵巢動靜脈,用3把血管鉗依次鉗夾,保留端雙重縫扎或結扎。繼續向前暴露圓韌帶,于中段切斷,殘端用7號絲線結扎。向前打開膀胱反折腹膜,向后打開直腸反折腹膜。如需切除一側輸卵管而保留該側卵巢者,則需分次處理系膜,處理卵巢固有韌帶。如保留附件,用2把彎血管鉗靠近子宮角部平行夾住輸卵管峽部及卵巢固有韌帶,切斷,用7號線縫扎2次。
d.分離膀胱:將反折腹膜提起,下推膀胱至相當于宮頸前穹隆處。
e.處理子宮骶骨韌帶:用2把長彎血管鉗自宮頸后壁子宮骶骨韌帶附著處鉗夾、切斷并用7號絲線縫扎。
f.處理子宮血管及主韌帶:縮減宮旁結締組織,暴露子宮血管,緊貼宮頸將其鉗夾、切斷,并用7號絲線雙重縫扎。按同樣的方法,處理其下的主韌帶及部分陰道組織,達側穹隆部。
g.切除子宮:用干紗布環繞子宮頸周圍,自穹隆部環形切下子宮體,切緣用4把組織鉗提起。
h.縫合陰道殘端:用碘酒、酒精、干紗布依次處理陰道切緣后,用O號合成線自一側陰道角部起作連續或間斷縫合。
i.縫合盆腔腹膜,檢查創面無滲血后,用4號絲線連續縫合后腹膜,將各韌帶殘端包埋在腹膜外。
j.縫合腹壁各層。
D.臟器損傷的預防:在對曾有多次腹部手術中及盆腔廣泛粘連患者施行子宮切除術時,應充分考慮腹壁、子宮及附件可能發生粘連而造成手術中的困難,且易導致臟器損傷。粘連部位可發生在腹壁與腸管之間、腸管與子宮及附件之間、膀胱與子宮及附件之間、大網膜與子宮附件之間、闊韌帶后葉及盆腔腹膜與子宮附件之間等。
此類手術首先可能遇到開腹困難。若腹腔內廣泛粘連無法切開腹膜時,可將腹壁切口向上腹延長,在無粘連處將腹膜切開,進入腹腔再向下緊靠腹壁分解粘連。分解粘連時,首先要將粘連的器官解剖辨認清楚,切勿盲目分離,造成損傷。分離程序可由表及里,先易后難,即先由粘連較少而松、估計容易分離的部位開始,逐漸向粘連較重及盆腔深部。分離粘連的方法可用剪刀或刀刃銳性分離,亦可用手指、紗布、刀柄作鈍性分離,如人工剝離胎盤樣。如系子宮及附件與腸管或膀胱粘連,且組織較脆者,應分清其間界限,用濕紗布包手指牽拉膀胱或腸管,使之與子宮之間盡量伸張,再作分離;在分離過程中可能引起創面滲血,可用濕熱紗布壓迫,遇有活動出血經壓迫無效時可用細絲線8字縫合止血。注意縫合組織不宜過寬過深,以免打結時拉脫或縫穿腸管及膀胱壁,造成損傷;亦不應遇出血時,未看清解剖部位即慌忙鉗夾,造成臟器損傷。若子宮與腸管或膀胱粘連較牢不易分離時,則應在與腸管或膀胱粘連的子宮側切除部分子宮組織而切勿損傷腸管或膀胱,估計腸管損傷不可避免者,可考慮切除部分腸管后吻合,以免腸內容外漏污染腹腔,增加感染機會。若大網膜與子宮附件粘連者,可在靠子宮端游離大網膜后分段鉗夾、切斷并雙重結扎,特別注意其間血管應扎牢,否則回縮后將引起嚴重出血。如子宮及附件粘連于盆腔深部或直腸子宮凹時,應在直視下緊靠子宮銳性分離粘連,必要時可讓少量子宮組織保留于腸壁上,逐步擴大分離范圍,游離出子宮,或作鞘內子宮切除,而勿損傷直腸或輸尿管。
預防輸尿管損傷 首先術者要熟悉輸尿管的解剖行徑,困難手術應先暴露出輸尿管,或術前插入輸尿管導管。
a.骨盆漏斗韌帶處損傷的預防:在較大的子宮附件炎性腫塊、子宮內膜異位癥等與盆側壁粘連,辨不清組織關系時,骨盆漏斗韌帶不能扎斷,可先切除子宮,然后再行附件腫塊切除。如不能分離出輸尿管時,可保留部分組織讓其黏于輸尿管上。亦可采用高位打開骨盆漏斗韌帶的腹膜,從髂內血管進入盆腔側壁處尋找輸尿管,然后追蹤至病變部位分離粘連,分清解剖關系,明確輸尿管走行,再高位游離卵巢動、靜脈,并再檢查輸尿管確未在其中,方可鉗夾切斷結扎。
b.闊韌帶內部分損傷的預防:闊韌帶內腫瘤、后腹膜腫瘤使輸尿管移位,有時輸尿管貼于腫瘤上。為避免損傷可先切斷圓韌帶,打開闊韌帶前后兩葉,如腫瘤影響視野,可將肌瘤從假包膜內挖出。如系闊韌帶囊腫,解剖關系不清者,可抽出部分囊液,使輸尿管暴露,見其蠕動。在炎性腫塊粘連時,可在腫塊上方無病變處打開后腹膜,將輸尿管游離。亦可先處理對側附件,以擴大視野,再設法切除腫塊。在縫合闊韌帶后葉時,縫扎時應淺表,以免縫扎或刺傷輸尿管。
c.子宮動脈交叉處損傷的預防:正常情況下,輸尿管在宮頸內口水平1.5~2.0cm處與子宮動脈交叉,因此在宮頸內口1.5cm內暴露子宮動脈切斷較為安全。在病態時,如宮頸肌瘤、宮頸肥大、盆腔炎等,使輸尿管接近宮頸,可將宮頸肌瘤挖出后再切斷子宮動脈。鉗夾主韌帶應緊靠宮頸或在宮頸筋膜內鉗夾,亦可在子宮骶骨韌帶上方切開腹膜,暴露輸尿管后鉗夾則不易損傷。在陰道手術時,應在切開膀胱腹膜反折,在膀胱下方插入拉鉤抬起膀胱,可推開輸尿管下段。當鉗夾主韌帶時,可用手觸摸輸尿管,為中等硬、無搏動、能滑動的圓索狀物,同時牽拉宮頸,可使輸尿管向上移動,切斷、縫扎主韌帶時應緊貼宮頸,可避免損傷。
d.子宮骶骨韌帶處損傷的預防:輸尿管在子宮骶骨韌帶處較靠近宮頸,所以在施行子宮根治術時,鉗夾子宮骶骨韌帶應先充分游離直腸側窩及向外側推開輸尿管,以防損傷。如盆腔腫塊底部與后腹膜粘連,無法直接暴露時,切忌銳性分離,可用手指在兩者間隙行鈍性剝離。
e.輸尿管位于膀胱壁間部分損傷的預防:經陰道子宮全切術時,充分顯露膀胱角(即膀胱底兩側角)是一個重要步驟,其上方及側方是輸尿管末端進入膀胱處。最安全的方法是切斷、結扎膀胱腳部筋膜,可使輸尿管遠離手術野,預防損傷。
f.減少輸尿管血運障礙:輸尿管盆腔段是骨盆界線以下的輸尿管部分,沿盆側壁闊韌帶后葉及卵巢窩、闊韌帶的基底部,穿過膀胱宮頸韌帶的深淺兩層間進入膀胱。其主要血供來自髂內動脈,子宮動脈、膀胱下動脈、痔中動脈,這些動脈與鄰近組織的營養血管進入輸尿管的肌層直到黏膜。因此,在手術中應盡可能保留輸尿管外膜,以保證輸尿管血供。
在子宮根治術中,不應在髂內動脈處切斷子宮動脈,而在輸尿管內側切斷子宮動脈,以保留輸尿管營養血管的存活,且可避免損傷膀胱動脈,以保證子宮動脈輸尿管支的血液供應,防止輸尿管瘺的發生。
E.傳統子宮全切應注意的問題:提子宮時 用兩把止血鉗在距宮角1.5cm處分別夾住兩側子宮角,注意鉗夾勿過分靠近子宮角部,以免將該處組織撕裂損傷血管,發生出血;或于宮底部用10號絲線貫穿肌層作8字縫合,用血管鉗拉線尾,提起子宮體及附件,拉出盆腔,以便操作。
a.處理圓韌帶時:用兩把止血鉗鉗夾一側圓韌帶距子宮附著端1.5~2.5cm處,注意不應過于靠近子宮角,鉗夾圓韌帶根部避開其下方血管,以免損傷,造成出血,在其間切斷,以圓針7號絲線縫合圓韌帶近骨盆壁的斷端漿膜層并將其斷端結扎,結扎線尾用止血鉗夾住,置于同側手術野,對側圓韌帶同法操作。
b.處理闊韌帶時:將子宮向骨盆腔入口及出處來回活動后,膀胱反折腹膜即顯露,用無齒鑷在子宮下段提起膀胱子宮腹膜反折處,剪開腹膜并鈍性分離至兩側圓韌帶斷端。注意剪開腹膜時深淺應適當,如過深達筋膜時則不易剝離,且甚易出血,過淺則易撕破腹膜。用組織鉗夾住膀胱子宮間隙,再將子宮體向恥骨方向牽拉,由宮旁鈍性分離闊韌帶后葉,將闊韌帶內疏松結締組織及血管充分游離,即可見透明闊韌帶后葉,沿宮旁剪開至子宮骶骨韌帶處,注意此處有子宮動脈上行支沿途分支,切勿損傷,以免出血。
c.處理附件:若需保留附件,則在圓韌帶切斷處,術者用手指提起附件,于子宮動脈上行支輸卵管支下方,用血管鉗穿破闊韌帶后葉透亮無血管區域,直接用兩把彎止血鉗沿子宮體旁鉗夾住輸卵管峽部和骨盆漏斗韌帶,注意兩鉗之間不要過分靠近子宮邊緣,以免斷端滑脫退縮,引起血管叢出血,在兩鉗間切斷,用7號絲線貫穿縫合斷端處腹膜,靠骨盆壁斷端結扎2次,以防其中血管退縮;此外,注意一次鉗夾切斷組織不宜過寬、過厚,以免血管鉗尖端動脈滑脫;縫扎時血管斷端應距線結0.5cm以上;剪斷線尾前,結扎線應放松,觀察血管斷端有無活動性出血,如有出血則用血管鉗夾住斷端再縫扎一次。若不保留附件,則由圓韌帶斷端子宮下段處提起附件后,將闊韌帶后葉向前頂起,于透亮無血管區剪開1cm小洞,用兩指尖觸捏該韌帶內有無較粗之肌性管道,防止輸尿管入盆部混于其中造成誤傷。用3把長彎血管鉗夾由外向內靠近卵巢鉗夾骨盆漏斗韌帶,使鉗夾超過闊韌帶后葉的造洞邊緣,以防斷端部分滑脫,在近子宮附件端鉗間切斷骨盆漏斗韌帶,保留兩把血管鉗于盆側。用7號絲線貫穿縫扎骨盆漏斗韌帶斷端2次。
d.處理子宮動、靜脈時:剪開子宮體旁韌帶內無血管區的疏松結締組織,暴露子宮動脈,用有齒止血鉗斜向子宮體峽部夾住子宮動脈上行支或子宮動脈。因宮頸內口側方1.5~2cm水平處有輸尿管交叉于子宮動脈下方,故應檢查注意其中有無肌性管道,確認系血管后方可在兩鉗間切斷子宮動脈,斷端用7號或10號絲線雙重縫扎,貫穿縫扎時,注意不應貫穿縫入血管中或遺漏斷端邊緣血管,造成出血,遇此情況時,可于縫線下方超過遺漏或貫穿的血管,再縫扎一次。檢查確已將遺漏的血管扎妥,方剪斷結扎線尾。
e.處理子宮骶骨韌帶:若系子宮全切,將子宮向恥骨聯合方向牽拉,暴露子宮骶骨韌帶,如遇粘連則應仔細分離,避開直腸、輸尿管及子宮動脈,用兩把長彎鉗近子宮骶骨韌帶附著部鉗夾,剪斷或切斷。以7號絲線于韌帶下方漿膜處(注意勿損傷直腸)貫穿8字縫扎,同法處理對側。剪開兩側子宮骶骨韌帶間腹膜,并稍向下推開直腸,顯露陰道后穹隆,以防切除宮頸后穹隆時傷及直腸。
f.處理主韌帶:縫扎子宮動脈升支后,繼續分離宮頸周圍結締組織,將子宮拉向一側,宮頸側方主韌帶及子宮動脈降支顯露,用拇、示二指揉捏韌帶是否有輸尿管樣組織,證實確無輸尿管夾帶其中后,用2把彎血管鉗沿宮頸側方平行向下鉗夾主韌帶,達宮頸外口下1cm,切斷、褥式縫扎;若宮頸較長者可分數段處理,直到陰道側穹隆及陰道動脈下行支,同法處理對側主韌帶。處理主韌帶時,不可貿然大塊鉗夾,應分離認清解剖部位,尤其輸尿管與大血管的走行方向、交叉關系,避免誤傷輸尿管及損傷、遺漏大血管。
正常情況下子宮動脈與輸尿管交叉處位于宮頸內口旁2cm水平,但在多發性肌瘤者尤其是子宮下段、宮頸肌瘤向闊韌帶內生長時,可使其解剖位置發生變化,甚至輸尿管由瘤體前方或側壁走行,故遇以上情況時,應先從闊韌帶后葉尋找輸尿管,沿其走行方向證實其去向,術中予以避開,以免誤傷。
g.切除子宮:將子宮向骨盆外牽拉,用手指緊貼宮頸再次將膀胱下推至子宮頸外口下1~2cm水平,側方推離宮頸旁1cm處,以免切開陰道前壁時損傷膀胱及輸尿管;并用示指將兩側子宮骶骨韌帶斷端之間腹膜下疏松結締組織推離直腸,達宮頸外口下2cm。
暴露陰道后穹隆,以防切開陰道后壁時傷及直腸。用兩手指觸摸宮頸外口,檢查游離是否充分,在宮頸周圍用干紗布填圍,以防陰道分泌物污染腹腔,緊貼宮頸切開陰道前或后穹隆直至見紫藍色或咖啡色黏液流出,用兩把彎血管鉗鉗夾陰道兩側壁組織,包括陰道動脈,再用彎組織剪沿宮頸前后唇周圍陰道穹隆剪開陰道壁,直至子宮全部游離,取出子宮。
h.處理陰道斷端:用數把組織鉗將陰道斷端全層鉗夾,提起陰道壁,擦凈由陰道內流出的黏液及分泌物,以免污染腹腔。分別以3%碘酊、75%乙醇及生理鹽水涂抹切緣。若陰道切緣上有活動性出血,可用4號絲線縫扎止血,以防術后殘端出血;再用腸線或可吸收合成線8字縫合兩側陰道角的斷端,同時將主韌帶一并縫入,檢查膀胱附著處,避免縫合陰道前壁時,將膀胱壁或輸尿管下段縫入其中。其下陰道切緣及子宮骶骨韌帶做連續鎖邊或間斷縫合,封閉陰道殘端。檢查創面,發現出血處做加強縫合。
i.縫合盆腔反折腹膜:用4號絲線分別于兩側盆腔腹膜角部作荷包縫合,將圓韌帶附件斷端及骨盆漏斗韌帶包埋于腹膜外,注意縫腹膜時不宜過深,以免縫穿血管,造成血腫;若已造成血腫應及時清除,并找到損傷的血管,縫扎止血。然后連續縫合前后反折腹膜,使其腹膜化。
F.簡便腹式全子宮切除術:對常規腹式全子宮切除術進行改進,具有手術簡便、快速、術中出血少、損傷小、恢復快、能預防術后附件和陰道脫垂(將附件和圓韌帶殘端一并縫合,把附件固定在圓韌帶上),傷口美觀,住院時間短等優點。
簡便手術方法如下:
a.橫形小切口:采用下腹部皮皺處橫弧形小切口長4~8cm,僅切開皮膚及中線處皮下組織,剪開筋膜,沿切口方向鈍性拉開皮下組織及腹直肌,鈍性撕開腹膜進入腹腔,只需l~3min。
b.集束法處理圓韌帶及附件:提起子宮或切口內操作,3把中彎鉗靠近子宮兩側一并鉗夾、切斷、縫扎圓韌帶,卵巢固有韌帶及輸卵管峽部,保留附件。切除附件者于卵巢外側鉗夾漏斗韌帶及圓韌帶。
c.筋膜下脫袖式切除子宮:處理子宮血管后于血管斷端上方環形切開子宮筋膜層2~4cm,用刀尖及刀把銳性加鈍性分離下推宮頸筋膜達宮頸下方,主韌帶及宮骶韌帶隨剝離的筋膜下移與宮頸分離,不需鉗夾處理,緊貼宮頸環切陰道穹隆一周切除子宮。用組織鉗將陰道殘端和宮頸筋膜一并提起,用可吸收合成線連續鎖邊縫合一層。
d.間斷縫合盆腔后腹膜,細絲線分別于中部及兩側8字或半荷包縫合盆腔后腹膜,包埋陰道殘端和附件斷端。
e.簡便關腹:荷包縫合腹膜、連續縫合前鞘、間斷一并縫合皮膚下組織1~3針或間斷縫合皮下組織2~3針,組織鉗鉗夾對合皮緣3min。
G.小開腹子宮切除術:該術式是近年來在傳統腹式子宮切除的基礎上稍加改進形成的,小切口指皮膚切口(縱或橫向)長度≤6cm,而筋膜切口長度大于皮膚切口,每端超過約1~3cm,子宮外置于腹壁上,用Z型宮旁組織鉗切除子宮。適于患者不很胖,子宮活動良好,且≤12周妊娠,同時合并以下一條或更多條件者;陰式子宮切除在解剖上無可行性,需行附件切除。
H.腹腔外子宮頸錐切式子宮切除術:其優點是進一步簡化了手術步驟,減小手術創傷,因保留子宮頸外環,從而保持了宮骶韌帶、主韌帶的功能。此法與子宮頸筋膜內全子宮切除術不同,后者是必須切斷宮頸各韌帶后切除子宮,損傷了盆底的正常結構,并且不能留子宮頸,而本術式不損傷盆底的正常結構,不但明顯減少輸尿管的損傷,也保留了陰道的完整性和后穹隆的深度,避免了傳統手術陰道縮短4cm以上的現象,又能預防殘端癌的發生,并達到了患者在心理和生理上需要保留子宮頸的目的。將卵巢固有韌帶,圓韌帶和輸卵管峽部一并集束貫穿縫扎,可使附件懸吊在圓韌帶殘端上,避免卵巢下垂盆底而引起的慢性盆腔疼痛。采用子宮頸外環殘端及其筋膜側對側縫合法,使兩側主韌帶靠近形成橋狀結構,起到懸吊宮頸及陰道,防止脫垂的作用。對子宮韌帶及血管的處理較傳統方法更簡便、安全可靠。
a.適應證:本術式適應于各種因子宮良性病變需子宮切除者,因為是腹膜外手術,要求子宮小于妊娠13周且無盆腔急性炎癥。
b.手術步驟:牽拉子宮至腹膜外,連續硬膜外麻醉下,取下腹正中切口,切開腹壁各層至腹膜外腔,以頂側結合分離法,將腹膜與膀胱完全分離后,剪開子宮膀胱腹膜反折,把子宮及附件牽至腹膜外。將卵巢固有韌帶、輸卵管峽部和圓韌帶一次鉗夾、切斷、結扎。剪開并分離闊韌帶后葉及子宮下段后壁臟腹膜,使其與子宮膀胱反折腹膜切緣在子宮下段后方相對,用7號絲線連續縫合關閉腹腔。
處理子宮血管:進一步下推膀胱,暴露子宮動、靜脈,相當于子宮頸內口水平下鉗夾而不切斷子宮動、靜脈,用7號絲線“8”字縫合法結扎。
切除宮頸:切斷子宮動、靜脈,同時,于縫扎的子宮動、靜脈上方0.5cm處,水平環繞子宮頸峽部環切子宮頸,邊提拉邊環形、螺旋狀方式錐行向下環切子宮頸內環,大約到達宮頸外口處時,于兩側主韌帶與宮頸交界處,用7號絲線“8”字各縫合1針作為牽引線,也可防止殘端出血,縫合時不需鉗夾,并注意靠近宮頸外環,以防輸尿管損傷。繼續環切子宮頸管,連同子宮頸外口移行帶區及子宮體一并切除。注意:在環切子宮頸時應避免錐形過小而使宮頸組織保留過多,致使未能將宮頸外口移行帶區切除,不但使縫合子宮頸外環時費時費力,而且不能達到防止殘端癌發生的目的。
處理宮頸外環口:用組織鉗上提子宮外環口,常規消毒后“1-0”腸線先將殘留的子宮頸外環內緣作荷包縫合,再由前至后連續鎖邊側縫合子宮頸殘端及子宮頸筋膜。用甲硝唑注射液沖洗手術野,常規縫合腹壁切口。
②經陰道全子宮切除術:
A.優點:
a.陰道子宮切除術系經陰道進行,無腹腔干擾,可減少盆腹腔污染,術后病人恢復快,住院時間短。
b.可消除病人日后子宮發生良、惡性病變之憂。
c.術后病率低。
d.腹壁無瘢痕等。
B.缺點:
a.陰道手術視野小,術時所暴露的范圍受到一定限制,操作不如腹式主動,易損傷膀胱、直腸和輸尿管。
b.子宮與附件病變體積較大,如子宮體積大于孕3個月大小,或附件塊物的直徑>6cm,或盆腔有廣泛炎癥粘連等均不能經陰道切除子宮。
c.由于術野離肛門近,易于污染,陰道寄生的細菌較多,手術操作會增加逆行感染的機會。
d.該術式技術上要求較高,不宜在基層醫院推廣。
C.適應證:
a.盆腔無炎癥,粘連,附件無腫塊者。
b.為了腹部不留瘢痕或個別腹壁肥胖者。
c.子宮與肌瘤體積不超過3個月妊娠子宮大小。
d.無子宮脫垂也可經陰道切除子宮同時作盆腔底修補術。
e.無前次盆腹腔手術史,不需探查或切除附件者。
f.子宮肌瘤伴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肥胖等內科合并癥不能耐受開腹手術。
D.手術步驟:
a.體位:膀胱截石位,會陰、陰道常規消毒,用絲線將兩側小陰唇分別固定在大陰唇外側皮膚上。
b.導尿:用金屬導尿管導尿,了解膀胱在宮頸的附著部位。
c.注射藥物:用絲線將小陰唇固定于外陰皮膚上。宮頸鉗夾住子宮,向外下方牽引。向陰道前后壁黏膜下注入無菌生理鹽水,或內加適量腎上腺素(100鹽水內加5~6滴)以減少出血,便于分離。無膀胱、直腸膨出者,陰道黏膜下不必注入藥液。
d.切除陰道前壁黏膜:在陰道前壁作一個三角形切口,深達陰道黏膜下,自三角尖端開始將陰道黏膜剝下,暴露恥骨膀胱宮頸筋膜。無膀胱膨出者免去此步驟。游離膀胱,自膀胱宮頸間隙開始,用剪刀分離膀胱附著宮頸的組織,用手指向上推移膀胱直到膀胱子宮腹膜反折處。
e.環切和分離宮頸側壁及后壁黏膜:將宮頸向前牽引,沿宮頸兩側切開,向后壁延長,至整個宮頸環形切開,并用刀柄或手指分離陰道側、后壁黏膜,暴露子宮骶骨韌帶。
f.切斷及縫扎子宮骶骨韌帶:用血管鉗鉗夾、切斷,7號絲線縫扎,保留絲線以作標志。
g.切斷及縫扎主韌帶:將宮頸向下及對側牽引,用血管鉗緊貼子宮頸鉗夾、切斷并用7號絲線縫扎主韌帶,如子宮頸管較長可分次處理。
h.處理子宮血管:將宮頸向下及對側牽引,用血管鉗緊貼宮頸鉗夾、切斷、7號絲線縫扎子宮血管,同法處理對側主韌帶及子宮血管。
i.切開膀胱子宮反折腹膜:將膀胱反折腹膜提起,證實無誤后剪開一小口,然后向兩側擴大切口,于腹膜中點處可縫以絲線作牽引,以作標志。
g.切開子宮直腸反折腹膜:將膀胱直腸反折腹膜提起,證實無誤后剪開一小口,然后擴大切口,同樣也可用絲線作牽引和標志。
k.處理附件:將子宮體自子宮直腸陷凹切口向外牽出(如為前位子宮也可自膀胱子宮反折腹膜切口處牽出),如保留附件,則在子宮角部用2把血管鉗夾住輸卵管峽部、卵巢固有韌帶及圓韌帶,切斷并用7號絲線縫扎2次,近端留線作標志。同法處理對側。如需切除附件,則應將子宮體較多牽出,暴露骨盆漏斗韌帶,鉗夾、切斷、雙重縫扎骨盆漏斗韌帶。
l.縫合盆腔腹膜:將腹膜前后切緣提起,檢查創面無滲血后,用4號絲線從一側前腹膜緣開始,經圓韌帶和附件縫線內側的腹膜,然后由后腹膜穿出,打結。同法處理對側角,然后連續縫合腹膜,關閉盆腔。這樣便將子宮附件及各韌帶斷端置于腹膜外。
m.對應縫合各韌帶:將各韌帶的保留線分別與對側同名韌帶結扎,剪除結扎線。用O號合成線自陰道后壁黏膜穿入,繞縫各韌帶斷端,仍從陰道后壁黏膜穿出,結扎,用以重建盆底支柱,加強盆底托力,懸吊陰道殘端。如兩側距離較遠??刹槐乜p合。
n.縫合陰道黏膜:自尿道口開始用0號合成線間斷縫合陰道黏膜,至接近邊緣時,改為前后縫合。
E.臟器損傷的防治:
a.術中出血:陰道子宮切除術通常比腹式子宮切除術出血要多些,陰道切口出血或滲血與腹部手術相比較,是比較突出的問題。防治方法有:可用電刀切開宮頸陰道黏膜,還可以在宮頸兩側注射縮宮素(催產素)10U或1/24萬腎上腺素溶液0.25ml,以減少手術局部切口的出血和滲血,但高血壓或冠心病患者禁用。另外,在處理主韌帶、子宮骶骨韌帶、子宮動脈和骨盆漏斗韌帶時,均可發生出血。其預防方法要求手術者解剖層次要清楚,每個操作步驟要準確,隨時謹防鉗子滑脫或結扎線的線結滑脫,并努力縮短手術時間。在縫合陰道壁時,陰道兩側端的縫合止血尤為重要,謹防留有無效腔;在關閉腹腔之前,要注意檢查全部縫扎殘端,徹底止血;在關閉腹腔時,要將腹膜與陰道壁一并縫合,可防止腹膜與陰道壁之間出現無效腔而致創面滲血。
b.膀胱損傷:多發生在分離進入膀胱宮頸間隙時,由于解剖層次不清而損傷或者盲目分離造成損傷。要求術者在做陰道前穹隆切開時注意膀胱位置,認清宮頸筋膜及膀胱腹膜反折,一般在切開陰道前穹隆之前應該用金屬導尿管探查膀胱附著最低位置后再作切口,可預防膀胱損傷,若遇到極個別困難病例,可以先打開直腸子宮腹膜反折,切斷子宮骶骨韌帶與主韌帶后,再打開前面腹膜反折,這樣可防止膀胱損傷。
在陰式子宮切除的手術操作過程中,為了上推膀胱,不論是鈍性分離還是銳性分離,若術者對盆腔生殖器官的局部解剖層次與泌尿道的解剖關系不熟悉,如對尿道、膀胱、輸尿管、卵巢、子宮、宮頸、子宮骶骨韌帶、主韌帶的毗鄰關系缺乏足夠的認識,尤其是曾有生殖器官慢性炎癥造成的組織粘連,使盆腔器官的解剖關系出現變異,遇上無實踐經驗的醫師,在手術分離過程中,對局部器官,組織缺乏識別,或因炎癥粘連造成分離困難而又強行分離,引起膀胱損傷。此外,還可能是盲目操作,或是不規范、不仔細操作引起;或術中因結扎線滑脫發生出血,由于止血而忙亂鉗夾引起膀胱損傷。一旦膀胱發生穿通損傷,則術時可有少量水樣液體持續流出,此時術者應立即用金屬導尿管通過尿道口插入膀胱導尿,若為血尿即可初步診斷;接著用金屬導尿管輕輕仔細探查損傷部位及破口大小、部位,或用稀釋的亞甲藍生理鹽水200~300ml試漏,確定破口的部位、大小和是否有多處損傷,然后用1號絲線間斷縫合膀胱黏膜下組織,但應注意縫針不能穿過膀胱黏膜層,以免因縫線形成膀胱異物,導致修補失敗。此層縫合的作用是讓已損傷的膀胱壁向膀胱腔內的黏膜層翻入(第一層)也可以用3-0的腸線間斷縫合穿破口。接著,仍用1號絲線間斷褥式縫合膀胱肌層和膀胱周圍的筋膜,目的是加強創口的合攏(第二層)。在此層縫合完畢后,用稀釋的亞甲藍生理鹽水200~300ml注入膀胱,讓膀胱充分充盈,同時嚴密觀察陰道里有無藍色液體流出,若有藍色液體流出,則修補未成功。再次檢查藍色液體是從修補縫合處流出,則可能縫合方法不妥,或是損傷的部位有遺漏縫合的可能。應立即拆除縫線,再次檢查核實損傷部位和大小后,按上述辦法修補。術者對膀胱部位修補應持慎重態度,應謹慎、精細縫合,力求當時修補成功,否則會給病人帶來尿瘺和日后需要承受再次手術的痛苦和加重病人的經濟負擔。若在修補術后注入稀釋有的亞甲藍生理鹽水(200ml)時,陰道未見藍色液體流出,則為修補成功,最后用1-0腸線間斷縫合陰道壁黏膜層。
在膀胱修補術后應注意如下事項:留置導尿管持續引流5~7天,若引流為血尿時,則要用生理鹽水沖洗膀胱,2次/d,每次用200ml,直到血尿停止。保留導尿管的目的是讓膀胱處于空虛狀態,以利修補后的膀胱創口愈合;合理應用廣譜抗生素或泌尿系抗菌藥預防感染;注意會陰部的清潔護理,每天用1/1000苯扎溴銨或0.25%聚吡咯酮碘棉球擦洗會陰部;切實注意加強營養,術后應以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為主,還可以適當補充九維他、脂肪乳、氨基酸等,以利傷口愈合。
c.直腸損傷:在盆腔后穹隆,若有沒估計到的粘連時,手術在打開穹隆時易損傷直腸。如遇到少數病例因穹隆暴露不滿意時,不必急于先打開,應先處理子宮骶骨韌帶,然后進一步牽拉宮頸,分離出直腸子宮腹膜反折再打開腹膜,可以避免直腸損傷。如果有極個別困難病例,可以在子宮骶骨韌帶、主韌帶處理后再從子宮膀胱腹膜反折切口向兩側延伸。弄清后穹隆處解剖關系后再剪開腹膜,可以防止直腸損傷。若有直腸損傷,應用示指肛查,證實破口大小和部位,并立即用1號絲線間斷縫合腸黏膜下層,最后用1號腸線間斷縫合陰道壁的黏膜層。飲食方面,術后禁食3天,自第4天起可進流質2~3天,再進無渣飲食,繼之進普通飲食。在藥物方面,要用腸道消炎藥,如甲硝唑片0.2g,3次/d,慶大霉素片8萬U,2次/d及其他腸道消炎的中西藥亦可;同時在術后3天要用腸道收斂藥物,如阿片酊0.5ml,3次/d,復方樟腦酊2ml,3次/d;術后第5天可用緩瀉藥物防止大便干結,如果導片1~2片,每晚1次,還可以應用中藥麻仁丸等。除上述用藥外,還要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和局部會陰部清潔護理。
d.輸尿管損傷:多發生在鉗夾切斷子宮動脈處,因兩者在解剖位置上十分靠近,這要求手術者在處理子宮動脈時要使用拉鉤,將膀胱向上牽拉,宮頸向下牽拉。如果遇到闊韌帶底部有粘連時,可以將粘連略加分離,并用手摸子宮動脈搏動后再鉗夾,可以避開輸尿管。在處理盆腔骨盆漏斗韌帶時,若有粘連,應分離后再鉗夾,以防發生損傷。若已發生損傷,應立即開腹修復。
在陰式子宮切除時,若損傷了輸尿管,會有兩種表現:
鉗夾、剪斷、縫扎而致輸尿管梗阻,一般在術后24~48h內會出現損傷側劇烈腰痛,病人在床上翻轉、出汗、脈快等。檢查腎區叩痛加劇,若行B型超聲檢查,可見損傷側的輸尿管擴張和腎盂積水。還可以作膀胱檢查,在行膀胱鏡檢查時,可見輸尿管損傷側的膀胱三角區底部開口處不噴尿,輸尿管導管插入輸尿管膀胱內開口處不噴尿,輸尿管導管插入輸尿管膀胱內開口處僅2~3cm即受阻。
輸尿管損傷常在術后24~48h內出現腹脹、腹痛,或尿液性腹膜炎,并呈進行加重,當出現陰道流水樣液體時,腹脹腹痛明顯減輕。對輸尿管損傷的檢查,除了上述方法外,還可以用靛胭脂靜脈注射,在做此項檢查之前,先用稀釋的亞甲藍液體約200~300ml注入膀胱內,若無藍色液體從陰道流出時,則用靛胭脂針劑5ml靜脈推注,1h內若有藍色液體從陰道流出,則可以確診為輸尿管陰道瘺。
在陰式子宮切除術所致輸尿管損傷,絕大多數為輸尿管下段,一般可采用輸尿管膀胱吻合術,吻合能否成功的技術關鍵有兩點:A.輸尿管與膀胱吻合處組織應無張力,血供要良好。B.其吻合方法有,膀胱內黏膜下隧道式輸尿管吻合術、輸尿管膀胱吻合術,輸尿管膀胱角吻合術。臨床上通常所見陰道子宮全切術損傷輸尿管多數是靠近膀胱,故手術以輸尿管膀胱角吻合為好。
F.陰式子宮切除術新觀念:
a.適應證的變遷:傳統的TVH的適應證多限于經產婦;子宮≤12孕周;子宮脫垂;無前次盆腹腔手術史;無附件病變;不需探查或切除附件者。但近來隨著手術方法的改進,適宜器械的使用,手術技巧的提高及醫師經驗的積累,其適應證發生了明顯的改變。
大子宮TVH:綜合文獻,大子宮TVH的報道日益增多。國外TVH子宮最大達20孕周,重1290g。國內近年已有多家醫院對大子宮TVH進行了嘗試。眾多經驗說明,TVH對于切除12~14孕周中等大小的子宮是容易的對于切除>14~20孕周的子宮在一定條件下也是可行的。大子宮經陰道切除的方法有:子宮對半切開(bisection);肌瘤剜出(myomectomy);粉碎(morcellation);去核(coring)。應用時可根據實際情況將幾種方法結合應用。還可術前應用縮小子宮肌瘤的藥物如GnRHa、Ru486等。
有前次盆腔手術史的TVH:既往將有盆腹腔手術史列為TVH的禁忌證。但近年來國內外許多報道,已改變了這一觀念。
常見手術種類依次為:輸卵管結扎術、剖宮產、附件手術、闌尾切除術、肌瘤剔除術等。能否進行,TVH主要取決于目前盆腔的狀態,而非前次手術的種類。實踐經驗證明,大多數有盆腹腔手術史者,并沒有明顯的盆腔粘連,臨床檢查不能確定者可先行腹腔鏡檢查或鏡下分離粘連后行TVH。C.TVH同時行附件切除:以往大多認為TAH更容易切除雙側附件(bilateral salpingooophorectomy,BSO),而TVH則認為難以施行。但近年的報道中TVH行BSO的比例逐漸升高。如Ballard等1996年138例TVH中,90例(65%)施行了BSO。對有熟悉陰道手術經驗的婦科醫師來說,只要周圍無粘連,附件包塊<6cm,TVH同時行附件探查或切除是可行的。
b.禁忌證:盆腔惡性病變(早期原位癌除外),有廣泛盆腔粘連的子宮內膜異位癥和盆腔炎,較大和位置較低的宮頸肌瘤、闊韌帶肌瘤,伴有較大的和有粘連的附件包塊(>6cm直徑),宮底高度超過臍部,陰道極度狹窄仍被公認為TVH的禁忌證。
c.手術方法要點(新式非脫垂子宮TVH)環切宮頸陰道交界處黏膜:于準備切開之宮頸陰道交界處黏膜下注入生理鹽水(含1∶25縮宮素或1∶250腎上腺素)。于膀胱橫溝水平橫行切開陰道黏膜,深達宮頸筋膜,并向兩側及宮頸后方延長切口。
銳性加鈍性分離膀胱宮頸間隙和宮頸直腸間隙:用組織鉗提起陰道前后壁黏膜切緣,用彎組織剪尖端向宮頸,緊貼宮頸筋膜向上推進,撐開分離兩間隙達腹膜反折。
處理子宮骶、主韌帶:緊靠宮頸用一把中彎鉗一并鉗夾、切斷,縫扎殘端,近宮頸側無需縫扎。于腹膜反折處剪開子宮前后腹膜,縫“4”號絲線作牽引、標記。
處理子宮動、靜脈:在子宮峽部水平緊靠子宮鉗夾子宮血管及周圍闊韌帶,切斷后雙重縫扎。此步驟因在陰道深部操作,縫合時比較困難,用經特殊設計的宮頸壓板和陰道壓板及帶有冷光的陰道拉鉤擴大術野,便于操作。
處理圓韌帶、卵巢固有韌帶及輸卵管:非脫垂子宮很難將子宮底翻出,如按傳統方法處理比較困難。使用特制的卵巢固有韌帶鉤形鉗可使該步驟變得簡單易行。用左手食中指捫及子宮后壁,右手持鉤形鉗置于手指與子宮后壁之間,鉗尖向內,緩慢伸入,鉗尖越過宮角后轉向前方,將固有韌帶、圓韌帶、輸卵管一并鉤住向下牽拉,撐開鉗柄,于鉤形鉗兩葉間錯夾、切斷后取出鉤形鉗,雙重縫扎殘端,同法處理對側,子宮已完全游離。
取出子宮<10孕周的子宮可直接牽出,>10孕周的子宮常難以完整經陰道取出。采用粉碎法,或將子宮對半剖開、去核,肌瘤剔除等方法使子宮體積縮小后可順利取出。
采用一層縫合法。將盆腔前后腹膜和陰道斷端前后壁四層上次連續縫合。
③腹腔鏡全子宮切除(laparcpiclly hysterectomy,LH)是指完全在腹腔鏡下完成子宮切除,子宮從陰道或不從陰道取出,陰道殘端在腹腔鏡下縫合關閉。即子宮切除的全過程均在腹腔鏡下完成。目前,腹腔鏡子宮切除術尚不能完全替代經腹子宮切除術和陰式子宮切除術,是一種可能使大部分需子宮切除患者避免開腹的微創手術。
A.優點:
a.手術對患者的損傷小,手術中出血少,術后患者痛苦少,恢復快,住院時間短。
b.不破壞腹壁的正常完整性,對盆腔內環境干擾極小,胃腸道功能恢復快。
B.缺點:
a.手術費用較剖腹手術高。
b.平均腹腔鏡手術時間較剖腹子宮切除時間長。
c.手術醫師需要一段時間的培訓。
C.適應證:
a.子宮肌瘤患者,增大子宮<10~12周妊娠子宮大小。
b.子宮肌瘤患者存在異常子宮出血。
D.禁忌證:
a.合并全身其他臟器疾病,如嚴重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出血性疾病等不能耐受麻醉者。
b.子宮過大。
E.手術步驟:
a.患者取膀胱截石位,置導尿管,放入舉宮器。
b.臍孔及腹壁兩側分別作5mm、10mm穿刺孔。
c.處理子宮圓韌帶和輸卵管、卵巢固有韌帶(不保留卵巢則切斷骨盆腔漏斗韌帶)。
d.打開闊韌帶前后葉及膀胱腹膜反折,下推膀胱。
e.處理子宮血管:
切斷子宮血管的方法有:
鈦夾法:應用鈦夾前必須將子宮動脈分離出來,近盆壁側緊靠著上兩個鈦釘,子宮側上一個鈦釘,然后剪斷子宮動脈。
切割吻合器法:沿子宮施行切割吻合器,當需切割的組織在鉗內后,緊閉吻合器切割(亦可用于附件切除)。
縫扎法:用2/0可吸收線,普通縫針或腹腔鏡專用雪橇針于子宮峽部穿過子宮血管進行縫扎,腔內或腔外打結。
超聲刀應用法:用超聲剪鉗夾子宮血管,以超聲振動產生的熱能凝固組織蛋白后切斷。超聲刀能凝切5mm的血管。超聲刀可用于手術的全過程。
f.切斷主韌帶,可用電凝或超聲刀處理。
g.切開陰道前后壁游離子宮,自陰道取出子宮,將舉宮器放入陰道穹隆,向盆腔上頂,術者在鏡下沿穹隆電凝切開陰道壁。
h.陰道內堵塞后重新向腹腔充氣,在鏡下縫合陰道壁。
i.沖洗盆腔止血關閉穿刺孔。
F.并發癥及處理:一般腹腔鏡手術可能發生的并發癥,都有可能在LH中出現。主要并發癥有血管損傷、膀胱、輸卵管損傷、腸管損傷、切口疝等,其他包括氣腫、感染、中轉開腹、小腸梗阻、深靜脈血栓性靜脈炎、肺炎等,較少見。有資料表明,LH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5.8%~16%,明顯低于TAH、TVH。
血管損傷:以腹壁穿刺引起的小血管損傷多見,有時出血沿套管往下滴,污染術野,影響手術操作,此時可將套管壓向出血部位,壓迫止血無效時可用腎上腺素生理鹽水向腹壁內注射,仍無效者可貫通腹壁縫扎止血。對止血仍困難,出血影響操作者,應術中轉為開腹手術。
大血管損傷是腹腔鏡手術中少見而嚴重的并發癥,若不能及時發現和處理,可危及病人的生命。損傷多發生在腹主動脈及其分支和下腔靜脈及其屬支部位。一旦發現大血管損傷,應立即開腹。首先用手或紗布壓迫止血,然后查找損傷部位,行單純縫合即可,對較大范圍的血管損傷,應行血管修補。必要時請外科醫師協助處理。
泌尿系損傷:包括膀胱損傷和輸尿管損傷。其發生率高于經腹和經陰道子宮切除術,一般為1.35%~2.8%。膀胱損傷是LH中最常見的泌尿系損傷,多發生于分離膀胱附近粘連,分離宮頸膀胱間隙或膀胱附近電凝止血過程中,對有盆腔手術史、盆腔炎、宮頸肌瘤患者,應加倍小心,萬一發生膀胱損傷,應爭取及時發現并處理,這是避免二次腹腔鏡手術或二次開腹手術的重要保證。一旦發現膀胱損傷,應及時在腹腔鏡下修補,對修補困難者應開腹手術。對損傷程度輕、范圍小的病例,可在術后安置Fo-1ey導管保守治療。
輸尿管損傷的發生率較低,但不易及時發現。損傷原因有:電凝損傷,多發生于宮旁止血困難者,為止血過度電凝誤傷輸尿管;子宮頸肌瘤導致輸尿管移位誤傷;子宮內膜異位粘連或盆腔炎纖維攣縮導致誤傷異位輸尿管;處理子宮動脈時使用鈦夾不當,導致輸尿管損傷。一旦發現損傷,應及時處理。對輕度挫傷者,可逆行插入輸尿管支架;重度灼傷或切斷者,應行端端吻合術或輸尿管膀胱吻合術,對發現較晚、腎臟已喪失功能者,應考慮切除患側腎臟。
腸管損傷:發生率約為0.4%,與經腹(0.3%)和經陰道(0.6%)子宮切除術中腸管損傷的發生率近似。LH術中小腸損傷的主要原因是電凝損傷,包括小腸壁部分或全層灼傷。一旦發現損傷,應及時進行修補術,必要時中轉開腹。
切口疝:Kadan等1993年報道,腹壁鏡切口疝的發生率為0.12%。近年來其發生率呈上升趨勢??赡芘c以下因素有關:使用了多個輔助性切口;手術切下的標本取出時需要較大的切口;新儀器的使用需要10~12mm甚至14mm的切口;多個切口及儀器性能不足增加了手術時間;套針固定裝置的應用增加了切口長度,一般切口疝多發生于臍及臍外≥10mm的切口部位,少數患者可能多個切口同時發生。預防措施為:術者盡可能使用小的套針(5mm);套針固定裝置如筋膜栓可延長筋膜切口1~2mm;對切口在10mm以上者,術畢應行切口縫合;切下標本的取出常需較大切口,可將12mm套針切口取在恥骨上部位;氣腹放氣應緩慢,待腹壁扁平后再將套針取出;術后1個月內不宜屏氣或負重;手術麻醉盡可能不用全麻,一旦術后出現惡心、嘔吐應積極尋找原因,有可疑癥狀者應及時攝平臥位及站立位腹部X光平片及CT或B超檢查。對已發生切口疝者,應根據疝入腸管情況行切口修補或腸段切除術。
感染:LH術后感染,包括不明原因的發熱、切口感染、泌尿系統感染、盆腔蜂窩織炎、盆腔膿腫、肺炎等。其發生率明顯較經腹腔和經陰道為低,此乃LH的優點之一。預防措施為術后積極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對已形成盆腔或陰道殘端膿腫者,應及時切開引流。
④腹腔鏡輔助陰式子宮切除術(LAVH):LAVH是目前采用較多的一種術式,該術式的適應證較廣,如子宮肌瘤合并附件包塊、盆腔粘連、內異癥等,可在腹腔鏡下處理附件、子宮血管后轉入陰式手術。由于它擴大了陰式子宮切除術的適應證,使以往很多需要剖腹子宮切除的病人避免了開腹手術;LAVH鏡下操作步驟少,而陰道手術操作又為婦產科醫師所熟悉,因此手術時間短。LAVH比TLH更易掌握。
對LAVH具體定義的限制目前尚未統一,有人認為只需在腹腔鏡下處理附件即可,有人認為鏡下需處理子宮血管,然后轉陰道手術才稱LAVH?,F一般認為LAVH是廣義的,即手術從腹腔鏡開始,附件應在鏡下處理,以后轉為陰道手術的都可稱為LAVH。至于在腹腔鏡下能夠做到哪一步,則主要取決于手術醫師的技術熟練程度及使用何種手術器械。
手術步驟:第1~5步驟同TLH;第6步打開陰道前后壁;第7步陰道直視下切斷余下的主韌帶,游離子宮,縫合陰道壁;第8步沖洗盆腔止血,關閉穿刺孔;其中5、6步驟亦可經陰道完成。
⑤次全子宮切除術(subtotal hysterectomy)又名陰道上子宮切除術,即將子宮頸陰道部以上的子宮切除,根據手術途徑不同分為腹式次全子宮切除術和陰式次全子宮切除術兩種。此外還包括腹腔鏡次全子宮切除術(laparoscopic superaccervical hysterectomy,LSH)。經腹創傷大,腹部留下瘢痕;經陰道創傷小,對腹腔干擾少,腹部不留瘢痕,但術前應做充分陰道準備,否則術后易感染。與全子宮切除相比,其優點是手術操作簡單,并發癥少,可以避免子宮全切術的大部分缺點。其缺點是存在子宮頸殘端癌的可能性。術前應仔細檢查宮頸,行細胞學檢查及必要時作宮頸活檢與診斷性刮宮,以預防其發生。有影響卵巢功能的問題存在。
A.腹式次全子宮切除術:
a.優點:手術操作簡單,不必切開陰道,減少感染機會;不影響盆底的支持力,能防止陰道膨出及脫垂;保存陰道正常長度,不影響術后性生活。
b.適應證:年齡在35~40歲以下的年輕且宮頸無病變、有手術指征的子宮肌瘤患者;施行全子宮切除術異常困難的患者;伴有全身性嚴重合并癥,如心、肝、腎等嚴重損害,對手術耐受性差,或緊急情況必須切除子宮者。
c.手術步驟:作下腹正中切口;探查盆腹腔后,用2把彎血管鉗自子宮角部提起子宮;如要切除一側附件,則提起切除側輸卵管,打開闊韌帶前后葉,暴露卵巢動靜脈,用3把血管鉗依次鉗夾,保留端雙重縫扎或結扎。繼續向前暴露圓韌帶,并于中部切斷,殘端用7號絲線結扎。向前打開膀胱反折腹膜,如需切除一側輸卵管而保留該側卵巢者,則需分次處理其系膜,切斷結扎卵巢固有韌帶。如保留附件,同用2把彎血管鉗靠近子宮角平行夾住輸卵管峽部及卵巢固有韌帶后切斷,用7號絲線縫扎2次。
分離并稍下推膀胱至子宮峽部下約1cm處,不必過多游離膀胱;處理子宮血管:縮減宮旁疏松組織后,在子宮峽部水平用3把彎血管鉗垂直鉗夾子宮血管后,切斷,用7號絲線縫扎2次;切除子宮沿子宮峽部環行切下子宮體,用0號合成線間斷縫合子宮頸殘端;縫合盆腔腹膜;縫合腹膜。
B.腹腔鏡次全子宮切除術(LSH):LSH是指在腹腔鏡下切除子宮體而保留子宮頸的手術。
a.優點:與TLH、LAVH、TAH三種術式相比,LSH具有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少、術后病率低、恢復快的優點,是目前臨床上有現實意義的一種術式。
b.適應證:年齡在35~40歲以下的年輕,宮頸無病變,肌瘤子宮體一般小于10~12周妊娠子宮大小,有子宮切除適應證者。
c.手術步驟:患者取膀胱截石位,置導尿管,放入舉宮器;臍孔及腹壁兩側分別作5mm、10mm穿刺孔;處理子宮圓韌帶和輸卵管、卵巢固有韌帶(不保留卵巢則切斷骨盆漏斗韌帶);打開闊韌帶前后葉及膀胱腹膜反折,下推膀胱;處理子宮血管。切斷子宮血管的方法有:鈦夾法:應用鈦夾前必須將子宮動脈分離出來,近盆壁側緊靠著上兩個鈦釘,子宮側上一個鈦釘,然后剪斷子宮動脈;切割吻合器法:沿子宮施行切割吻合器,當需切割的組織在鉗內后,緊閉吻合器切割(亦可用于附件切除);縫扎法:用2/0可吸收線,普通縫針或腹腔鏡專用雪橇針于子宮峽部穿過子宮血管進行縫扎,腔內或腔外打結;超聲刀應用法:用超聲剪夾子宮血管,以超聲振動產生的熱能凝固組織蛋白后切斷,超聲刀能凝切5mm的血管,可用于手術全過程。切除宮體:于子宮血管上方子宮峽部處、用電凝鉤或超聲鉤切除子宮體。宮頸殘端電凝止血。取出宮體:用筒狀旋切刀將宮體組織粉碎成條狀取出。如沒有筒狀旋切刀,可切開后穹隆取出標本;也可在腹壁作一小切口,取出標本。沖洗盆腔止血,關閉穿刺孔。
C.三角形子宮次全切除術:近年來,有學者認為對于子宮良性病變,為盡少破壞盆腔解剖結構,保存較好血供,在生理和心理上對患者進行支持,提出“三角形子宮切除術”的術式,該術式采用倒三角形楔形切除宮體,保留部分宮體組織,不切斷子宮動脈,術畢形成一“小子宮”的術式,可顯著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產生。該術式適合患子宮肌瘤的年輕患者。
筋膜內子宮切除術(intrafascial hysterecomy)是指游離子宮體,切斷子宮血管后,子宮頸峽部以下的操作在子宮頸筋膜內進行的子宮切除??梢越浉故浇涥幍劳緩酵瓿?,亦可在腹腔鏡下完成(即Semm術式)。腹腔鏡下陰式筋膜內子宮切除術有兩種術式,一種是盆腔鏡筋膜內、宮頸上子宮切除術(pelviseopic classical intrafscial suprcervical hysterectomy,CISH),另一種是在腹腔鏡下施行的同經腹手術術式相同的宮頸筋膜內子宮切除術(total laparoscopic intrafascial hysterectomy,TLIH)。保留了宮頸筋膜、主韌帶、骶骨韌帶及宮旁組織,既達到全子宮切除的目的,又有次全子宮切除的優點。由于長期以來對宮頸筋膜認識的局限性,使筋膜內子宮切除難以得到推廣。通過組織學觀察發現,宮頸主要由纖維結締組織構成,僅含少量平滑肌與宮體肌肉組織相移行,界限明顯。宮頸壁的纖維細胞由內向外逐漸排列緊密,染色由淺變深,其外層可見1~2mm不規則致密成纖維細胞排列,子宮和陰道筋膜實際上是延續的致密成纖維細胞形成的纖維鞘,來源于盆膈的筋膜,在宮體較薄而不明顯,在宮頸周圍變厚而強有力,其兩翼向外增厚延續為子宮主韌帶及骶骨韌帶。合并慢性宮頸炎的子宮肌瘤患者不宜用此術式。
a.腹式筋膜內子宮切除術:
優點:術中減少了對子宮主韌帶、骶韌帶及宮旁和陰道旁組織的處理。避免了輸尿管損傷,同時不需充分分離膀胱,一般術中不會損傷膀胱。因此使手術步驟簡化,縮短了手術時間;保持了盆底組織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術后無陰道松弛和脫垂;未切斷子宮動脈下行支,盆底神經叢損傷小,有利于殘端愈合,保障陰道完整供血;切除宮頸內膜,避免宮頸殘端癌的發生。
適應證:適于無慢性宮頸炎的子宮肌瘤患者,年齡≤40歲,要求術后不影響陰道長度者。
手術步驟:按傳統全子宮切除術步驟切斷結扎圓韌帶、卵巢固有韌帶與輸卵管或漏斗韌帶,分離剪開闊韌帶間組織至子宮峽部水平,剪開腹膜反折,向下略推膀胱,切斷結扎子宮動脈上行支。在該切緣稍高處做一環形深約2~3mm切口,向上牽引子宮,鈍性銳性結合分離宮頸筋膜達宮頸陰道部。沿陰道穹隆環形切除子宮。常規消毒后用0號可吸收合成線或腸線間斷縫合陰道殘端,然后用0號腸線連續縫合宮頸筋膜以包埋陰道殘端。盆腔腹膜按一般常規縫合。
術中注意事項:因宮頸管筋膜層次無明顯標志,要求術者應熟悉宮頸組織結構及與膀胱直腸的解剖關系;正確分離宮頸筋膜是術式成敗的關鍵,操作要點是牽拉子宮,環形切割筋膜厚約2~3mm,盡量用刀柄下推筋膜,必要時可將刀片與宮頸垂直下刮筋膜,避免斜行或平行切割,以免殘留宮頸組織,同時也避免操作不當而致出血及損傷膀胱,或陰道后壁血腫;縫合殘端時有兩種方式:一是將陰道壁與筋膜一次性連續縫合,另一種是先縫合陰道壁,然后再連續縫合筋膜以包埋陰道殘端,無論哪種方式,都不應漏縫陰道殘端,以免出血。同時應將陰道殘端與筋膜緊貼,不留無效腔,以免形成血腫;術中保留子宮頸的“外殼”不宜太厚,否則縫合止血較困難。
b.陰式筋膜內子宮切除術:
優點:陰式筋膜內子宮切除術與腹式筋膜內子宮切除術相比,創傷小、無腹腔干擾、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腹壁無瘢痕、住院費用低等優點,符合微創手術的原則。尤其對伴有肥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等內科合并癥不能耐受開腹手術者,更是一種較理想的術式。
適應證:子宮增大不超過12周妊娠子宮大小的子宮肌瘤患者;無盆腔惡性病變,盆腔無粘連;
手術步驟:宮頸兩側結締組織內注入縮宮素(催產素)10U;在宮頸后唇與陰道壁交界處3~9點間切開后穹隆黏膜,分離達子宮直腸腹膜后開腹,縫線作標志;在宮頸移行帶外0.5cm處環切宮頸筋膜,從后腹膜翻出子宮;靠近子宮依次切斷圓韌帶、卵巢固有韌帶及輸卵管峽部(不保留卵巢切斷漏斗韌帶)、子宮動靜脈;切除子宮后用鼠齒鉗將宮頸筋膜對合后用可吸收線間斷縫合3針,各殘端縫合于腹膜兩側;將宮頸復位后腹膜陰道黏膜一層縫合。陰道內以凡士林紗卷填塞24h,留置尿管24h。
c.腹腔鏡筋膜內宮頸上子宮切除術(CISH):CISH為不切開陰道穹隆,保持了陰道生理解剖完整,又切除了子宮頸移行帶達到全子宮切除目的的手術,是一種新的受歡迎的子宮切除術式。
優點: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在切除病灶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盆底、陰道和子宮頸外鞘的完整性,防止子宮頸殘端癌的發生。
適應證同LAVH適應證。
手術步驟:1~4步驟同TLH;第5步放入圈套器于子宮峽部;第6步在腹腔鏡下將子宮校正棒經宮頸穿入宮腔穿透宮底;第7步筒狀旋切器以校正棒為中心經陰道從宮頸處將子宮中心部削空(不同大小的宮頸選擇不同直徑的筒狀旋切器);第8步取出條狀子宮組織后,立即將圈套器在子宮峽部收緊,結扎,閉塞血管;第9步在子宮峽部結扎線上方切除子宮體;第10步經腹壁穿刺套管放入大抓鉗,鉗夾子宮體,用筒狀旋切器,將子宮粉碎成條狀取出;第11步沖洗盆腔止血;第12步關閉穿刺孔。
改良CISH:廣東樓寶陽等嘗試的改良CISH特點有:將經典的CISH式4孔穿刺(臍部、左右下腹部、恥骨聯合上正中)改進為3孔穿刺,兩操作孔下移至恥骨聯合上毛發邊際,使切口更加隱蔽;膀胱的分離是CISH的操作難點,用自制的紗塊卷鈍性下推膀胱來取代傳統的剪、鈍銳性分離膀胱,操作簡捷,組織層次清楚,不易損傷膀胱;子宮動、靜脈的處理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傳統的Semm術式直接采用3套圈套扎,易滑脫出血,而且套圈費用昂貴。選用雙極電凝子宮動靜脈,再用特制的套圈加固套扎頸管外鞘,使子宮動靜脈的處理達到較理想的效果。
廣東李權輝等采用的改良方式有:鑒于目前國內腹腔鏡筋膜內子宮切除術(CISH),多用單、雙極電切術。電凝后組織破壞大,容易損傷周圍組織,引起嚴重的并發癥。尤其是單極電凝在閉合腹腔內產生不可預見的電流回路,導致腹腔臟器的損傷。另外,電凝產生的表面碳化組織術后脫落,暴露肉芽組織,引起腸粘連等遠期并發癥。術者用Cat-Gut線套扎術,安全可靠,目前沒有并發癥發生。用加熱凝固法封閉宮頸管創面的小血管,而不縫合殘端,可預防內出血及血腫形成,沒有發生大出血,一般1個月后完全愈合。
標準CISH時,通常按腹式子宮切除術的順序來處理子宮血管:處理子宮圓韌帶后,先行結扎兩側輸卵管峽部及卵巢固有韌帶,一側結扎6次(至少4次)在第3~4道線中間離斷附件,然后向下處理子宮血管,再切除子宮,僅單純在兩側宮角縫合次數已達12次,既費時又浪費昂貴的Cat-Gut線,并且卵巢固有韌帶較短、張力大,結扎線容易滑脫,引起大量出血。此時鏡下縫合止血麻煩,遇到出血多時容易污染鏡頭使術野不清,止血更困難,只好開腹止血,手術失敗。改良法是兩側輸卵管峽部、卵巢固有韌帶套扎3次后,其內側宮角不再縫扎,亦不離斷附件,先用子宮切除器切去宮頸筋膜內組織及宮體的內膜、部分子宮肌層組織,取出組織物后立即套扎子宮動脈上行支,待子宮切除時一并離斷附件以及峽部。此時,已結扎供應子宮的全部血管,子宮創面幾乎無出血。這樣,簡化了手術程序,節省了昂貴的縫合線(只需一條縫合線)和最耗時間的鏡下縫合術。出血明顯減少,宮頸管創面僅有幾十毫升的出血,手術安全性明顯提高。
切除宮頸管內組織后,每次均用內凝器加熱宮頸管內創面至120℃,使宮頸管內組織蛋白變性壞死,即使術中切除宮頸筋膜組織后仍有少量腺體殘留,最后亦會被破壞掉;對殘留的宮頸筋膜外組織,不主張縫合,將宮頸口開放。其目的有:創面引流作用,將滲出引流干凈,減少感染機會;有利于及早發現術后殘端癌。
D.腹腔鏡宮頸筋膜內子宮切除術(TLIH):也是腹腔鏡下新的子宮切除術式。與CISH不同之處在于,宮頸完全被切除,陰道殘端縫合在直視下進行。
手術步驟:自子宮峽部以下的手術步驟同經腹手術。
子宮體中心切除術:與香港周基杰教授開展的子宮三角形切除術類似。該手術保留了子宮漿肌層,切除子宮中心部分,亦可保留部分子宮內膜。術中可設法使子宮血循環暫時斷流避免出血。該術式的優點是不斷扎子宮附件、操作簡單化,創傷減少,無泌尿道損傷的危險。不足之處是仍存在子宮頸殘端癌的可能性,因此術前應認真檢查。
⑥子宮肌瘤的保守性手術 其優點是保留了子宮,不影響卵巢功能,并對有生育要求者有妊娠的機會。缺點是日后在妊娠和分娩時存在可能發生子宮破裂的危險性。
a.經腹子宮肌瘤切除術:
優點:特別適用于子宮壁間肌瘤,可免除切除子宮的痛苦。
缺點:創傷面大,易于出血,出血多時可能需切除子宮;多發性肌瘤有遺留、肌瘤導致術后復發的可能性。
適應證:35歲以下渴望生育的子宮肌瘤患者;40歲以上強烈要求保留子宮者;需要糾正肌瘤引起的月經失調、疼痛等癥狀者;黏膜下肌瘤、漿膜下肌瘤及單個或3個以內壁間肌瘤實施保守性手術較好。
手術步驟:
術式之一:了解肌瘤的位置、數目、大小以及附件情況。
子宮體肌瘤割除術探查:
注射子宮收縮藥:切開子宮漿肌層之前,可先在瘤體周圍注射0.2mg麥角新堿,使子宮收縮減少出血,而且切開肌層后肌瘤往往突出于切口表面,剝離方便,出血也少。
剝出肌瘤:如果肌瘤位于子宮頂部或其前方,底部寬大,直徑大于5cm,則在肌瘤表面做橢圓形切口,或繞瘤周圍切開“包膜”。如果肌瘤直徑小于5cm,則在漿膜層做一縱行切口。以2把鼠齒鉗分別夾住切口邊緣,向外牽拉,以暴露漿膜下肌瘤,再用血管鉗或手指或刀柄伸入漿膜層,作鈍性分離,逐步分離肌瘤。在分離過程中,如遇出血,應鉗夾、結扎止血,有滲血時,可用生理鹽水紗布壓迫止血。剝離到瘤底部或近宮腔時,應盡量不破入宮腔,多保留肌層。以避免術后發生感染或子宮內膜異位癥。
肌瘤較大者為防止術中出血,可用膠管或橡皮導尿管從兩側闊韌帶基底部相當于峽部水平穿過環繞,拉緊后用血管鉗夾住。
縫合殘腔:用0~1號鉻制腸線縫合剝離后殘腔,依據殘腔大小可縫合l~2層,勿留無效腔,縫線不要穿過黏膜層。
縫合子宮漿肌層 :用00號腸線結節或褥式縫合子宮漿肌層。
縫合腹壁:清理腹腔后,逐層縫合腹壁。
帶蒂漿膜下肌瘤摘除術時,沿蒂之根部在子宮表面作縱形的梭形切口,切除瘤蒂后同上法縫合子宮表面。
術式之二:子宮頸肌瘤剜除術。
剝離肌瘤:如肌瘤起自宮頸前唇,則應先找到覆蓋于其上的膀胱腹膜反折,以止血鉗夾住其中央,切開,推開膀胱,將子宮向病人頭側上方牽拉,暴露肌瘤,用手指或刀柄作鈍性分離,邊分離邊向兩側擴大切口,直至肌瘤完全剝出,對較大肌瘤在剝離過程中,用鼠齒鉗鉗夾肌瘤,并向上牽拉,有利于肌瘤剝出。注意勿損壞膀胱及輸尿管。
子宮壁肌瘤在推開膀胱后,將子宮向恥骨聯合前方牽拉,在肌瘤與子宮體后壁分界線稍下方做一弧形橫切口,達肌層與肌瘤表面。用同樣方法剝離出腫瘤。
關閉殘腔:用0~1號腸線作l或2層的縱行間斷“8”字縫合殘腔,避免滲血、滲液。
縫合膀胱反折腹膜。
縫合腹壁各層。
術式之三:
闊韌帶肌瘤剜除術:闊韌帶肌瘤絕大多數是由于子宮體或宮頸側壁肌瘤向外生長而形成的,也可以來自闊韌帶的肌肉成分。隨著肌瘤的生長,其周圍組織的解剖關系也會發生改變。子宮往往被擠向對側或被拉長擠扁,輸尿管及血管也可能受到擠壓而發生移位。如果肌瘤起自子宮峽部側壁或略靠后,就有可能將輸尿管擠壓入盆腔深處或側壁。當擠壓過緊時,可導致該側腎盂積水,當淋巴、靜脈回流受阻時,就會出現下肢腫脹及腿痛。
探查:開腹后詳細查明腫瘤部位、大小,與子宮、宮頸的關系,辨認輸卵管、圓韌帶的位置,以及肌瘤與膀胱、腸管等有無粘連。注意輸尿管及子宮動、靜脈位置的變化。有時輸尿管被肌瘤頂起附著在肌瘤壁上或肌瘤側壁與盆壁之間,有時輸尿管被壓在肌瘤后方。輸尿管因受壓而變得粗大或細小,子宮動、靜脈也常變得粗大而異位。
切斷圓韌帶:打開覆蓋肌瘤表面的闊韌帶前葉,再切開子宮肌層達肌瘤表面,以手指插入,將它自瘤壁上游離。如為巨大闊韌帶肌瘤,可再切開闊韌帶后葉,以同樣手法將肌瘤從后方剝離。注意不要損傷附著在瘤壁上變形、變位的輸尿管。以鼠齒鉗鉗夾肌瘤最高部位,試行牽拉,如牽出比較松動即可自前往子宮方向或盆腔側壁作進一步剝離。在剝離時盡量保持卵巢及輸卵管的完整性,不要損傷或結扎漏斗韌帶內的血管及子宮動脈上行支,以保留卵巢及輸卵管的完整性。
如果肌瘤突向前下方,應將膀胱反折腹膜打開,推離膀胱,仍以鈍性分離為主。一般分離到闊韌帶底部或近子宮側壁時比較困難,一定要邊剝離,邊注意辨認輸尿管及血管。如遇到條索狀組織,應追蹤其走向、軟硬,辨認清楚再做處理。因為在肌瘤上方的輸尿管,可能被伸展成為一細而薄的纖維索,如不仔細辨認,可能會誤傷。
剝離肌瘤前、后、側壁之后,可用雙鼠齒鉗鉗夾住肌瘤頂部,并提出盆腔,再次探查其底部,顯露輸尿管。再自上而下依次剝離肌瘤與子宮交界處,應盡可能貼近肌瘤側。由于子宮動脈的上行支有很多小分支橫行分布于子宮側壁,肌瘤大時,血管也可能相應增粗。因此,一定要邊牽引,邊移動,邊鉗夾,邊結扎,以免出血。
關閉殘腔、縫合圓韌帶 肌瘤取出后,再次仔細檢查各重要器官,注意創面有無滲血,酌情剪去多出的闊韌帶前、后葉,用00鉻制腸線作間斷或荷包縫合原肌瘤殘腔。盡量將卵巢輸卵管放回原處,將切斷圓韌帶縫合。
縫合腹壁:清理腹腔后,逐層縫合腹壁。
術中注意事項:切口的選擇:剜除肌瘤選擇的切口應與血管走向平行,盡可能選擇子宮前壁縱向切口,以減少出血和有利于腹膜被覆。不要靠近子宮輸卵管交界處做切口,以免損傷輸卵管間質部。對于多發性子宮肌瘤,應盡量減少子宮切口。
肌瘤的剜除及殘腔的處理:較大的肌壁間肌瘤在剝離操作時應仔細,當接近宮腔黏膜時,盡量不破入宮腔,縫合殘腔時,縫線應緊貼黏膜下層,避免進入宮腔。以防術后發生感染或子宮內膜異位癥。
損傷:肌瘤切除出現損傷多見于宮頸肌瘤及闊韌帶肌瘤,由于腫瘤在此處逐漸增大,可使子宮血管及輸尿管移位。根據腫瘤發生部位及其生長的方向,輸尿管可被推向尾側、外側,甚至頭側,且被拉長而扁,與正常的輸尿管大不相同,如不注意,易誤傷。應特別注意這一點。
出血:在肌瘤的假性包膜內的結締組織中有營養肌瘤的血管,剜出肌瘤后,仔細縫扎假包膜內的出血點。如果創面滲血,可以用熱鹽水紗布壓迫止血,或肌壁內注射縮宮素(催產素)10U,以減少出血。
預防術后粘連:縫合子宮創面時,盡可能減少裸露創面數量,做好腹膜被覆??p合腹壁腹膜時,也應使腹腔面保持光滑,以防術后粘連。
術式之四:黏膜下肌瘤切除術。
依次切開腹壁各層、暴露子宮。
注射子宮收縮藥,切開子宮肌層前,先在子宮前壁注射0.2mg麥角新堿使子宮收縮以減少術中出血。
縱行剖開前壁子宮肌層,取出肌瘤并縫合瘤蒂;
縫合子宮肌層:以0~1號可吸收腸線分兩層縫合子宮切口,縫合第一層時避免將內膜卷入。
此乃傳統的黏膜下肌瘤手術方法,近年來由于宮腔電切鏡的問世,現已取代了剖宮取瘤的方法。
優點:此術式的優點是操作簡單易行,創傷小,出血少,術后恢復快。
b.經陰道子宮肌瘤摘除術:適于子宮頸帶蒂黏膜下肌瘤或子宮體有蒂的黏膜下肌瘤且瘤蒂附著較低者。
手術步驟:膀胱截石位,外陰及陰道常規消毒,導尿;單葉拉鉤擴張陰道,暴露腫瘤;用手捫清瘤蒂,以子宮雙爪鉗夾住瘤體,輕輕向外牽拉;瘤蒂較細者,可扭轉瘤體,直至瘤蒂自然脫落;瘤蒂較粗者,可用有齒止血鉗,在瘤蒂根部夾住切斷瘤蒂,取出肌瘤,再以0號腸線縫扎瘤蒂。亦可將止血鉗留下24h后松除。注意同時留置導尿管,直至止血鉗取出。
c.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laparoscopic hysteromyomec tomy,LSHM):
優點:創傷小,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
缺點:手術費用高,需經訓練后的醫生方能完成。
適應證:有癥狀或不育的患者,子宮肌瘤≥3cm。
禁忌證:多發性子宮肌瘤;直徑≥5cm的3個以上子宮肌瘤;增大的子宮體積超過妊娠16周;單個子宮肌瘤直徑≥15cm。
手術步驟:全麻、心電監護下,患者取頭低腳高位,形成滿意的CO2氣腹;以3個穿刺器分別于臍下10cm、左下腹5cm及右下腹5cm處穿刺,并用舉宮器,以便術中更好地暴露子宮肌瘤;于子宮肌瘤最明顯處,以單極電針切開子宮及假包膜至子宮肌瘤處,該處與子宮肌層分界明顯;牽引子宮肌瘤,沿假包膜以電鏟、電凝分離子宮肌瘤。創面出血活躍處以雙極電凝止血;有蒂的漿膜下肌瘤以雙極先電凝瘤蒂部,再以單極電針或剪刀切除子宮肌瘤;單發肌壁間肌瘤切除后均以可吸收線間斷縫合全層,體外打結;漿膜下肌瘤切除后則根據創面是否出血,瘤體切除后子宮漿膜的張力進行縫合,用鈦夾鉗夾關閉漿膜。有蒂的漿膜下肌瘤如蒂部<1cm,瘤體切除后又無出血,則不處理;如<4cm則采取體內肌瘤分碎術,從右下腹切口處取出;較大的肌瘤則根據術者的經驗采取恥上小切口,陰道后穹隆切開或腹腔鏡下行分碎術取出;如合并附件病變,則根據病變性質行囊腫切除,附件切除或較輸卵管切除術。
術中注意事項:LSHM的關鍵步驟是縫合,無論是漿膜下或肌壁間肌瘤,均應縫合局部子宮切口,術中應避免使用電刀切開子宮及止血,因用電刀可引起組織壞死、子宮瘢痕及妊娠期子宮破裂,由于鈦夾鉗夾的組織太少,組織對合及止血效果均不理想,僅適用于肌層缺損少時。該法簡單易行,特別適合未掌握縫合技術的術者。
子宮肌瘤的取出方式很多,有腹腔鏡下電刀或剪刀切開后自穿刺孔吸出,恥上小切口或陰道后穹隆切開取出,有條件者可用特制的肌瘤粉碎鉆粉碎后取出。采取何種方式取決于器械及術者經驗。一般ISHM吸出者適用于較小的肌瘤,較大的肌瘤取出則很費時,而且肌瘤的碎片可以在切口部位繼續生長,引起切口疼痛及包塊。其他方式適合較大肌瘤。對于子宮直腸窩封閉者,則不宜采用后穹隆切開法。
d.宮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也稱經宮頸子宮肌瘤切除術(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myoma,TCRM)。1976年由Neuwirth和Amin首次將在泌尿外科應用的前列電切鏡行子宮肌瘤切除術。如今TCRM已發展為婦科的成熟新技術。
優點:與傳統的子宮切除和經腹剔除肌瘤相比,TCRM免除了開腹的繁瑣,患者痛苦少,術后恢復更快;通??稍陂T診進行,更方便患者和醫護人員;子宮無切口,極大地減少了日后剖宮產幾率;手術的預后可與傳統的開腹手術媲美。
適應證:任何有癥狀的黏膜下肌瘤,內突壁間肌瘤和宮頸肌瘤的患者,肌瘤直徑≤5cm;深埋于肌層內的黏膜下肌瘤和內突壁間肌瘤需做兩次。
禁忌證:急性盆腔炎或心、肺、腎功能衰竭急性期及其他不能勝任手術者;宮頸瘢痕、不能充分擴張者及宮頸裂傷或松弛,灌流液大量外漏者;未引起宮腔變形的壁間肌瘤和漿膜下肌瘤。
術前準備:術前需做全面檢查,以確定黏膜下肌瘤和(或)內突壁間肌瘤和宮頸肌瘤的存在、數目、大小、位置、有無變性,應評估宮腔鏡手術的可能性;術前準備:手術應安排在月經周期的增殖期進行,對肌瘤≥3cm者,應在術前給予激素抑制劑,以縮小子宮肌瘤體積,抑制子宮內膜增生和血管再生,使術中出血減少,視野清晰,減少灌流液的回吸收??捎盟幬镉校篏nRHa:術前應用2個月,具體用量隨不同類型GnRHa而定;達那唑(danazol):400~600mg/d,共6周,可替代GnRHa;米非司酮:25mg/d,共3個月,用藥期間閉經,可減輕貧血,改善全身狀況是較有前途的TCRM的術前預處理藥物。術前糾正貧血,如病人為未產婦或宮頸口較小,于手術前晚宮頸管插放海藻棒或其他吸水物質。一般術后均用預防性抗生素。
器械和技術:微型攝像機可與目鏡連接,將圖像呈現在電視屏幕上,大大提高了圖像的清晰度,緩解了術者操作時通過目鏡觀察物像的疲勞感。
輔助器械和設備導尿管、陰道窺器、重錘、陰道牽拉器、宮頸鉗、宮頸擴張器、肌瘤抓鉗、卵圓鉗、刮匙、B超、腹腔鏡等。
以高頻電為動力者,用25~27Fr的標準連續灌流手術鏡,12°光學視管。有數種電極可以用于子宮肌瘤切除術:單極電極中的90°環形電極最適于切削肌瘤,0°環形電極適于分割大的肌瘤,功率70~120W;針狀電極適于劃開子宮內膜和肌層,開窗切除壁間肌瘤;滾球電極用于電凝止血,功率50~70W;氣化電極可氣化小的腔內肌瘤,功率200~275W。以激光為動力者,用帶有藍寶石的釹釔鋁石榴石固體激光(Nd:YAG)的光纖,經手術宮腔鏡的光纖孔道氣化肌瘤。
常用的灌流液有5%葡萄糖、1.5%甘氨酸或3%山梨醇等低黏度液體,為了有良好的手術視野,最好用自動膨宮泵和大口徑的管子進行膨宮和灌流,入水壓不超過80~100mmHg(10.64~13.3kPa),出水可與負壓吸引瓶相連接,進行低壓吸引(100mmHg即13.3kPa)
手術步驟:有蒂黏膜下肌瘤:體積小者可用環形電極、氣化電極或Nd:YAG激光等切斷瘤蒂,然后將瘤體夾出。3cm直徑者應先切除肌瘤組織,使體積縮小后再切斷瘤蒂挾出,并需B超和(或)腹腔鏡監護。
有蒂黏膜下肌瘤:肌瘤在肌壁間有較寬的基底,切除無蒂黏膜下肌瘤需B超和(或)腹腔鏡監護。切除腔內部分肌瘤的技術同有蒂黏膜下肌瘤,切除肌壁內部分時必須識別肌瘤和包膜的界面,肌瘤組織為白色結節狀,而包膜組織色灰且平滑。肌瘤應自包膜內完全切除,或切除至與鄰近的子宮肌壁平,殘留在肌層內的肌瘤組織日后可壞死而消融,或因宮縮而排入宮腔,后者需行第二次切除。以上技術只適用于埋藏在肌層部分<50%者,若>50%需邊切邊用縮宮素,將肌瘤擠入宮腔,再行切除,并常需多次手術。
內突壁間肌瘤:酷似無蒂的黏膜下肌瘤,惟其腔內表面被覆有薄層的肌壁組織。手術常需分期進行,第一步為開窗,先用針狀電極劃開被覆肌瘤表面的肌肉組織,形成窗口。若肌瘤向宮腔內突出,即進行第二步:切割和(或)氣化,技術同無蒂黏膜下肌瘤;若肌瘤保持原位不動,則停止手術,術后選用GnRH-a或達那唑,2~3個月后再行第二次切除。國外報道有行4次手術將肌瘤切凈者,即使有少量殘存肌瘤,使用GnRH-a或達那唑后有些可自然消融。
多發黏膜下及壁間肌瘤:對患有多發黏膜下及壁間肌瘤的未育婦女,可行宮腔鏡肌瘤切除術,切除和氣化的方法同前,一次盡可能多地切除肌瘤,術畢放置宮內節育器,2個月后取出。
宮頸黏膜下肌瘤:以環形電極切斷瘤蒂,完整取出或切開包膜將肌瘤完整擰出。埋入宮頸組織間的肌瘤,只要能捫清其輪廓,用環形電極從包埋組織最薄處進刀,切抵肌瘤后,適當延長切口,自包膜內將肌瘤完整剝出。肌瘤取出后瘤窩一般不出血,如瘤窩較大或宮頸外形不整齊??捎梦漳c線縫合。
同時子宮內膜切除的問題:對出血嚴重又不要求再生育的婦女,可考慮同時去除子宮內膜,應用滾球電極或Nd:YAG激光均可。
宮腔鏡手術的并發癥:子宮穿孔:是宮腔鏡手術最常見和最嚴重的并發癥,發生率0.25%~25%,平均1.3%,2.25%合并腸管損傷。術者無經驗,不正確的使用作用電極,切除較薄峽部、子宮角,行經宮頸宮腔粘連切除術(TCRA)、經宮頸子宮中隔切除術(TCRS),子宮有手術創傷史等是子宮穿孔的高危因素。因此術中應采用B超或腹腔鏡加強監護。B超監護時,電切環的高溫使切面基底部受熱、脫水,在B超聲像圖上出現強回聲光帶,此特殊圖像可提示切割范圍和深度。當強回聲光帶接近漿膜層時,提示如繼續向此方向切割,有穿透子宮壁的可能,故B超監護對切除較大肌瘤的定位和切割有導向作用。
一旦發生穿孔,B超見子宮周圍有游離液體,宮腔鏡見腹腔、腸管或網膜,腹腔鏡見腹腔內液體迅速增多,子宮漿膜出血、血腫或創面均提示子宮穿孔。B超和(或)腹腔鏡監護有助于預防子宮穿孔,但不能完全避免。經過宮腔鏡手術后的子宮有妊娠子宮破裂的危險。
腹腔鏡監護時可撥開腸管,避免損傷鄰近臟器。當電切或電凝宮壁較深,接近漿膜層時,局部組織受熱,漿膜面可起水泡,或自腹腔鏡可看到宮腔鏡的亮光,提示子宮即將穿孔,可以立即發現子宮穿孔,還可進行腹腔鏡下縫合,但腹腔鏡不能監護子宮后壁。
TCRM子宮較大或TCRM肌瘤較大,或有多量組織碎屑存留于宮腔時,B超宮內回聲雜亂,超聲探頭難以追蹤電切環的聲影,仍可發生子宮穿孔。腹腔鏡監護的局限性在于只能觀察子宮前壁和底部,不能監護子宮后壁,不能預報沒有預兆的子宮穿孔,但腹腔鏡肯定可以立即發現子宮穿孔,從而防止進一步損傷相鄰器官。此外,對發現的損傷還可進行腹腔鏡下電凝止血及縫合。這些優點均為B超監護所不及。因此,對一些有子宮穿孔高危因素的宮腔鏡手術,有必要進行腹腔鏡監護,如果穿孔同時造成鄰近器官如腸管、膀胱或輸尿管損傷,則應立即剖腹探查,酌情治療。
過度水化綜合征(the syndrom of transureth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TURP):由于大量灌流液吸收入血液循環,導致血容量過多及低鈉血癥引起的全身一系列癥狀,重者可致死亡。其預防措施有:嚴密監護高?;颊?,尤其是大的肌瘤,術前未做藥物預處理及子宮穿孔者;確切測定灌流液入量與出量的差值。差值達1000ml時,可能會有輕度低鈉血癥,應盡快結束手術;>2000ml時,多有低鈉血癥發生,甚至嚴重的低鈉血癥及酸中毒;盡量采取低壓灌注。Bennett等指出,術時灌流液壓力的設置應低于平均動脈壓;Baskett提出子宮灌流系統的出水管連接負壓,可降低灌流液吸收的危險性;盡量縮短手術時間,最好在1h之內。一旦發生TURP,應立即停止手術并給予相應處理,包括利尿、補鈉、糾正酸堿平衡及電解質紊亂。
空氣栓塞:氣體可來源于入水管和組織氣化所產生的氣泡。故術中應加強監護,包括連續心前區多普勒監護、呼氣末CO2壓力監測(其數值下降為空氣栓塞最重要的早期征象)及血氧飽和度測定等,術時預防方面應正壓通氣,避免頭低臀高位,小心擴張宮頸管,不能將宮頸和陰道暴露在空氣中,注意排空入水管內的氣體。復蘇措施為立即防止氣體進入,將患者轉為左側臥位,盡可能抽出氣體,注入大量生理鹽水,促進血液循環。
盆腔感染:宮腔鏡術后盆腔膿腫、巴氏腺膿腫、肝膿腫、輸卵管卵巢膿腫的報道,但少見。術后應常規應用抗生素。一旦發現感染,應及時給予抗感染治療,必要時行膿腫穿刺或引流。
周期性腹痛:子宮粘連;宮底殘留內膜增殖導致宮腔積血;子宮內膜基底層被瘢痕覆蓋導致醫源性腺肌病和進行性痛經;術時子宮內壓將有活性的子宮內膜細胞擠入肌層,引起腺肌病;子宮角部內膜未完全破壞。一旦發生周期性腹痛,可應用鎮痛劑治療。對少數癥狀嚴重者,可行子宮切除術。
子宮惡性病變:若切除的子宮肌瘤病理檢查結果為子宮肉瘤,應再行全子宮加雙附件切除術,并根據手術病理分期給予繼續治療;手術完畢后,如留有少量肌瘤組織,發生子宮肉瘤的幾率不變,應隨訪。故強調宮腔鏡切除的組織應全部送病理組織學檢查。
巨大宮頸瘤子宮切除術:宮頸肌瘤是子宮肌瘤的一種特殊類型,由于缺少臨床癥狀,較小時不易診斷,發現時肌瘤常較大,直徑達10cm以上,嵌頓于盆腔或陰道內,給手術帶來困難。由于宮頸周圍解剖關系復雜,術中易造成膀胱、輸尿管或直腸損傷。其手術步驟如下:
開腹及圓韌帶處理:同一般腹式子宮全切術,但巨大宮頸肌瘤膀胱向上移位,打開腹膜時要注意避免損傷膀胱。圓韌帶應于子宮角部與腹股溝管之間附件前方尋找。
處理卵巢血管:由于宮頸肌瘤將宮體上推,使骨盆漏斗韌帶變短。其中的卵巢動、靜脈和輸尿管均迂曲,互相靠近,所以在處理卵巢動、靜脈時要打開骨盆漏斗韌帶,外側盡量靠近側腹膜上下分離卵巢動、靜脈并游離輸尿管,充分暴露卵巢血管,直視下鉗夾并仔細檢查所提起的組織中確認無輸尿管時再切斷、縫扎。如保留卵巢應打開闊韌帶前后葉,用手指分離卵巢血管,切斷卵巢`固有韌帶后即可暴露腫瘤再尋找輸尿管。
打開膀胱子宮反折腹膜下推膀胱:宮頸前唇肌瘤膀胱往往處于較高位置,但其與宮頸間組織疏松易于分離。推開膀胱暴露出瘤體,沿瘤體將周圍組織推開至腫瘤下極。位于宮頸后唇的肌瘤要先推離直腸,使肌瘤與周圍組織全部游離。
處理子宮血管:正常情況下子宮血管位于子宮峽部外側2cm與輸尿管交叉處。宮頸肌瘤時向上推移輸尿管,尤其向兩側突出的宮頸肌瘤輸尿管常附著于肌瘤表面,多發性肌瘤時輸尿管甚至穿越肌瘤間隙而過,輸尿管與子宮血管明顯移位,由于子宮動、靜脈也移位不易辨認,所以在處理子宮血管時應沿已暴露出的輸尿管向下游離,充分下推膀胱,特別是膀胱腳處必須徹底游離,可暴露出一個三角形組織薄弱區,正常情況下三角區的內側為子宮壁,下側為主韌帶,外側為子宮動、靜脈,輸尿管從中穿過,用小直角鉗沿輸尿管上方分離,很容易將子宮動、靜脈和輸尿管分開,直視下鉗夾、切斷子宮血管,雙重縫扎。
處理主韌帶:此時應自輸尿管、子宮動脈交叉處繼續向下游離輸尿管達膀胱入口處。輸尿管往往附著于腫瘤表面,組織較疏松,以拉鉤將膀胱、輸尿管向側下方牽拉,在其內側鉗夾,切斷主韌帶。有時主韌帶被肌瘤牽拉組織變得菲薄、疏松,很容易被推開,可不處理主韌帶即自穹隆部環形切除子宮,主韌帶如有出血時再止血。
處理陰道:宮頸肌瘤時陰道上段常過度擴張,瘤體下界低于陰道穹隆部,達陰道中段,應縱向切開陰道前壁,沿穹隆環形切除子宮,切不可沿瘤體下界環切,易過多切除陰道,使陰道縮短。
8.子宮肌瘤患者絕經后的雌激素替代治療 為了提高絕經后婦女的生活質量,防止心血管疾病及骨質疏松等癥,激素替代療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已愈來愈成為必不可少的治療方法。但臨床上對有子宮肌瘤患者進行HRT后,有患者出現了異常出血、肌瘤增大、貧血加重等問題,因此醫生對子宮肌瘤患者是否使用HRT感到棘手,患者也憂心忡忡,此即成為HRT終止進行的原因之一。
鑒于子宮肌瘤的發生、發展與性激素有密切關系,有關對絕經期子宮肌瘤患者實施HRT對肌瘤的影響,已有了一系列研究。結果表明用HRT后,子宮肌瘤并未明顯增大,即使有增大,停止使用HRT后,肌瘤增大即可停止。雖然有出血增多的可能,但與其優點相比,利大于弊,且HRT在絕經后補充激素的量很小,因此大多數學者認為對肌瘤患者可使用HRT。但應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定期進行超聲波檢查,觀察治療后肌瘤變化,特別是在最初6個月內。
(2)定期進行宮頸癌、子宮體癌篩除檢查,必要時可用子宮鏡進行子宮內膜組織學檢查。
(3)注意異常出血情況,對有出血的患者:要充分說明情況,爭取配合,定期檢查。
(4)注意HRT使用藥物的種類和劑量,因為肌瘤的增大與雌、孕激素均有關,建議甲羥孕酮少量,周期性使用,當有肌瘤增大或異常出血時,可停止使用HRT或換用對子宮作用較小的藥物,如雌三酮(E3)制劑。
9.子宮肌瘤合并妊娠 子宮肌瘤好發年齡雖然在30~50歲,但發生在于21~40歲也不罕見。王世閬(2000)報道占29.32%,Bayekal(2000)也認為子宮肌瘤通常發生在生育年齡婦女。故子宮肌瘤可與妊娠同時存在。妊娠合并肌瘤的發病率約占肌瘤患者的0.5%~1%,占妊娠的0.3%~1.2%。由于肌瘤小,又無臨床癥狀,產前未作B超等特殊檢查,不少病人在妊娠及分娩過程中被忽略,因此,肌瘤合并妊娠的確切發病率不清楚,實際發病率遠遠超過以上數字。其發病年齡大于30歲多見。子宮肌瘤合并妊娠,無論對妊娠、分娩均有影響。妊娠對肌瘤及其處理有時也發生困難。
(1)肌瘤與妊娠的關系:
①不孕:子宮肌瘤患者發生不孕的約占20%~30%,不孕的肌瘤患者摘除肌瘤后,50%~70%左右發生了妊娠。如Duhuissou(2000)報道91例不孕的肌瘤患者,摘除肌瘤后53.1%懷了孕;Vescellini(1999)報道為71%??梢娂×雠c不孕有密切關系。肌瘤患者發生不孕的原因,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如肌瘤的部位、大小、數量以及有無出血、壞死、繼發感染等。若肌瘤生長在子宮頸或子宮角,它可直接影響子宮頸管或輸卵管的通暢,肌瘤若在子宮黏膜下,肌瘤表面的宮內膜可出現供血不足,影響受精卵著床;若肌瘤較大、較多、可使子宮腔變形,從而影響精子運行與孕卵著床;若肌瘤出血、壞死、常引起繼發感染,使輸卵管阻塞而不孕。此外,肌瘤患者常伴有卵巢能失調,出現子宮內膜增生延長,也可導致不孕。
②流產與早產:子宮肌瘤合并妊娠最常見為流產,其發病率高達50%~70%,是無肌瘤患者的2~3倍。Benson(2001)報道,有肌瘤患者比無肌瘤患者的流產率為14.0∶7.4%,且多發性肌瘤比單個肌瘤患者流產率高(23.6%比8.0%)。發生流產的原因,在黏膜下肌瘤可能因為孕卵著床后,子宮內膜供血不足而導致流產;較大的肌瘤造成子宮腔變形及機械性壓迫障礙而發生流產;妊娠期,由于肌瘤生長迅速,易于發生肌瘤退行性變及催產素酶的活性改變,導致子宮興奮性和子宮平滑肌收縮力增強,也引起流產。
③產科并發癥:一般合并肌瘤的孕婦,在妊娠和分娩過程中,都比較正常。若子宮體部肌瘤較大,可使胎兒宮內生長發育遲緩、胎盤低置、前置胎盤等。子宮下段肌瘤可導致產道梗阻、胎先露下降困難,從而出現難產。肌瘤亦可引起子宮平滑肌收縮乏力,導致產程延長,產后出血。
(2)妊娠對肌瘤的影響:妊娠期由于子宮血循環增加,肌瘤組織充血、水腫、肌細胞肥大、表現為子宮迅速長大,尤其妊娠4個月前更為明顯;而分娩后,多數肌瘤可以縮小。但是,部分患者可因妊娠、分娩及產后,肌瘤周圍環境的改變,血流發生障礙,引起一些不良變化。如透明性變、囊性變及紅色退變等。其中紅色退變較為常見,最具有臨床意義。紅色退變多發生于直徑大于6cm肌瘤,在妊娠中、晚期常見。一般認為紅色退變是因肌瘤迅速長大,肌肉內的血循環受阻,引起肌瘤充血、水腫、進而缺血、梗死,血栓形成及溶血等變化,血液溢入瘤體,剖視瘤體呈紅色,似半生半熟牛肉狀?;颊呖沙霈F發燒、腹痛、嘔吐、局部壓痛及白細胞增多等癥狀體征。此外,有蒂的漿膜下肌瘤可出現慢或急性蒂扭轉,從而肌瘤發生壞死,感染、化膿等,形成急腹癥。也曾偶見因肌瘤重心改變而引起子宮扭轉,出現劇烈腹痛,惡心嘔吐等癥狀。黏膜下肌瘤可因手術或胎頭壓迫造成創傷,感染壞死,也可肌瘤隨胎兒、胎盤脫出宮腔后發生感染。
(3)肌瘤合并妊娠的診斷:肌瘤合并子宮妊娠的診斷,一般并不困難,國內外報道其準確率高達70%~80%。主要根據肌瘤患者有停經史、早孕反應,妊娠試驗陽性,超聲波檢查既見肌瘤回聲也見胚囊、胎心等影像;婦科檢查子宮長大超過孕齡,部分變軟,部分質硬,宮頸著色。隨著停經月份的增加,子宮逐漸長大,肌瘤也隨之上升至盆腔外,腹部可捫及較軟的妊娠子宮,子宮上可觸及較硬的節結或實性塊物。孕4月以后,患者可自覺有胎動,聽診可聞及胎心。若以往無肌瘤病史、或未曾作過婦科檢查、或肌瘤過小難以體檢發現者,診斷有時會遇到困難,尤其是當肌瘤發生變性時,易與其他急腹癥混淆,應注意區別,可借助B超加以鑒別。
(4)妊娠合并肌瘤的處理:在妊娠期若無癥狀,一般不需特殊處理,定期產前檢查即可。若肌瘤出現紅色變性,無論在妊娠期或產褥期,采用姑息治療,不作手術,幾乎都能緩解。若漿膜下肌瘤出現蒂扭轉,經保守治療無效,可手術干預。若肌瘤嵌頓于盆腔,影響妊娠繼續進行,或肌瘤壓迫臨近器官,出現嚴重癥狀,都應手術治療。手術時是否終止妊娠,應結合病人具體情況而定。在妊娠晚期,分娩方式宜根據肌瘤大小、部位、胎兒和母體具體情況而定。在分娩期,若因肌瘤而出現胎位異常、產力異常、壓迫阻塞,或胎先露下降困難時,應及時采取剖宮產結束分娩,術中及術后應防止子宮出血。剖宮產時是否同時切除肌瘤或子宮,亦應根據肌瘤大小、部位及患者情況而定。若在陰道分娩過程中,黏膜下肌瘤排入陰道,可待胎兒娩出后經陰道切除脫出的帶蒂的肌瘤,但要注意不要切破子宮壁。
(二)預后
術后復發率一般在20%~30%。復發率與術后隨訪時間的長短有關,隨訪的時間長其復發率也逐漸升高,與所用的檢查方法也有關系。Tedele(1995)對子宮肌瘤切除術后用陰道超聲作隨查,5年累積的復發率逐年升高,到5年達51%。多發性子宮肌瘤的術后復發率高于單發肌瘤,此外文獻報道肌瘤切除術后有過妊娠分娩者的復發率(15%)低于術后未妊娠者(30%)。復發的原因有兩個可能:手術時有小的肌瘤被漏掉,術后在卵巢性激素的作用下逐漸長大;另一可能是患者本身存在肌瘤致病的因素,若干年后又有新的肌瘤發生。

 

推薦藥店

同仁堂

子宮肌瘤找問答

暫無相關問答!

子宮肌瘤找藥品

暫無相關藥品!

用藥指南

暫無相關用藥指導!

子宮肌瘤找資訊

暫無相關資訊!

子宮肌瘤找醫生

更多 >
  • 程德敏 程德敏 主治醫師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
    婦產科
  • 李鵑 李鵑 主任醫師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
    婦產科
  • 陳姍 陳姍 副主任醫師
    中山大學第六醫院
    婦科
  • 秦君璞 秦君璞 主治醫師
    中山大學第六醫院
    婦科
  • 謝杏美 謝杏美 主任醫師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婦科
  • 鄧志校 鄧志校 副主任醫師
    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婦產科
  • 張蒂榮 張蒂榮 主任醫師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
    B超室
  • 胡慶鐵 胡慶鐵 主任醫師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中醫科

子宮肌瘤找醫院

更多 >
国产在线不卡最新精品网站-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99久e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