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庫大全   >  外科   >  乳腺癌

乳腺癌別名:乳癌

治療
一、外科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仍為乳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術式有多種,對其選擇尚乏統一意見,總的發展趨勢是,盡量減少手術破壞,在設備條件允許下對早期乳腺癌患者盡力保留乳房外形。無論選用何種術式,都必須嚴格掌握以根治為主,保留功能及外形為輔的原則。
(一)手術適應癥 Halsted首創乳癌根治術,因手術合理,療效明確,近百年來成為人們治療乳癌所遵循的標準方式。近半個世紀以來,對乳癌術式進行了不少探索性修改,總的趨勢不外保守和擴大兩方面,至今仍爭論不休。乳房局部切除和全乳切除是保守手術的代表性手術。術后需輔以放療,放射劑量不一,一般為30~70Gy,對嚴格選擇的局限性早期癌,可以收到較好的療效。但是否作為早期乳癌的常規治療方法,以及如何準確無誤地選擇此類早期癌,還難得出結論。
(二)手術禁忌癥
1.全身性禁忌癥:
①腫瘤遠處轉移者。
②年老體弱不能耐受手術者。
③一般情況差,呈現惡液質者。
④重要臟器功能障礙不能耐受手術者。
2.局部病灶的禁忌癥:Ⅲ期患者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
①乳房皮膚桔皮樣水腫超過乳房面積的一半;
②乳房皮膚出現衛星狀結節;
③乳腺癌侵犯胸壁;
④臨床檢查胸骨旁淋巴結腫大且證實為轉移;
⑤患側上肢水腫;
⑥鎖骨上淋巴結病理證實為轉移;
⑦炎性乳腺癌。
有下列五種情況之二者:①腫瘤破潰;②乳房皮膚桔皮樣水腫占全乳房面積l/3以內;②癌瘤與胸大肌固定;④腋淋巴結最大長徑超過2.5cm;⑤腋淋巴結彼此粘連或與皮膚、深部組織粘連。
(三)手術方式
1.乳腺癌根治術:1894年Halsted及Meger分別發表乳腺癌根治術操作方法的手術原 則:
①原發灶及區域淋巴結應作整塊切除;
②切除全部乳腺及胸大、小肌;
③腋淋巴結作整塊徹底的切除。Haagensen改進了乳腺癌根治手術,強調了手術操作應特別徹底,主要有
①細致剝離皮瓣;
②皮瓣完全分離后,從胸壁上將胸大、小肌切斷,向外翻起;
③解剖腋窩,胸長神徑應予以保留,如腋窩無明顯腫大淋巴結者則胸背神經亦可以保留;
④胸壁缺損一律予以植皮。術中常見并發癥有:
①腋靜脈損傷:多因在解剖腋靜脈周圍脂肪及淋巴組織時,解剖不清,或因切斷腋靜脈分支時,過于接近腋靜脈主干所致。因此,清楚暴露及保留少許分支斷端,甚為重要。
②氣胸:在切斷胸大肌、胸小肌的肋骨止端時,有時因鉗夾胸壁的小血管穿通支,下鉗過深,而致觸破肋間肌及胸膜,造成張力性氣胸。術后并發癥有:
①皮下積液:多因皮片固定不佳或引流不暢所致??刹捎闷は屡c胸壁組織間多處縫合固定及持續負壓引流而防止。
②皮片壞死:皮膚縫合過緊及皮片過薄等均可為其發生原因。皮膚缺損較多時,宜采用植皮。
③患側上肢水腫?;紓壬现e受限:主要是術后活動減少,皮下疤痕牽引所致。因此,要求術后及早進行功能鍛煉,一般應在術后一個月左右基本可達到抬舉自如程度。
2.乳腺癌擴大根治術:乳癌擴大根治術包括乳癌根治術即根治術及內乳淋巴結清除術,即清除1—4肋間淋巴結,本時需切除第二、三、四肋軟骨。手術方式有胸膜內法及胸膜外法,前者創傷大,并發癥多,因而多用后者。
3.仿根治術(改良根治術):主要用于非浸潤性癌或I期浸潤性癌。Ⅱ期臨床無明顯腋淋巴結腫大者,亦可選擇應用。
(1)Ⅰ式:保留胸大肌、胸小肌。皮膚切口及皮瓣分離原則同根治術。先做全乳切除(胸大肌外科筋膜一并切除),將全乳解剖至腋側,然后行腋淋巴結清除,清除范圍基本同根治術。胸前神徑應予保留。最后,將全乳和腋淋巴組織整塊切除。
(2)Ⅱ式:保留胸大肌,切除胸小肌。皮膚切口等步驟同前,將乳房解離至胸大肌外緣后,切斷胸大肌第4、5、6肋的附著點并翻向上方以擴大術野,在肩胛骨喙突部切斷胸小肌附著點,以下步驟同根治術,但須注意保留胸前神經及伴行血管,最后將全乳腺、胸小肌及腋下淋巴組織整塊切除。
4.乳房單純切除術:作為一種古老術式而曾經被乳癌根治術所取代。近年來隨著乳癌生物學的發展,而全乳切除術又重新引起重視。它的適應癥:一是對非浸潤性或腋窩淋巴結無轉移的早期病例,術后可以不加放療。二是對局部較晚期乳癌用單純切除術后輔以放療。如果從日益增長的美容學要求看,全乳切除術仍需要復雜的乳房再造術。將不適于中青年婦女的早期病。因此它的主要適應癥應限年老體衰者或某些只能行姑息切除的晚期病例。
5.小于全乳切除的術式:近年來,由于放射治療設備的進步,發現的病灶較以往為早以及病人對術后生存質量的要求提高,因而報道有很多小于全乳房切除的保守手術方式。手術的方式自局部切除直到l/4乳房切除,術后有些應用放射治療。
保留乳房的手術并非適合于所有乳腺癌病例,亦不能代替所有的根治術,而是一種乳房癌治療的改良方式,應注意避免局部復發。其適應癥大致如下:
①腫瘤較小,適用于臨床T1及部分T2(小于4厘米)以下病灶;
②周圍型腫瘤,位于乳暈下者常不適宜;
③單發性病灶;
④腫瘤邊界清楚,如肉眼或顯微鏡下看不到清楚邊界者常不適宜;
⑤腋淋巴結無明確轉移者。治療的效果與以下因素有關:①腫瘤切緣必須有正常的邊界,如果切緣有足夠的正常組織者預后較好;②原發腫瘤的大小及組織學分級;③術后放射治療,術后如不作放射治療,局部復發率較高。
二、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是治療乳腺癌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局部治療手段之一。與手術治療相比較少受解剖學、病人體質等因素的限制,不過放射治療效果受著射線的生物學效應的影響。用目前常用的放療設施較難達到“完全殺滅”腫瘤的目的,效果較手術遜色。因此,目前多數學者不主張對可治愈的乳腺癌行單純放射治療。放射治療多用于綜合治療,包括根治術之前或后作輔助治療,晚期乳腺癌的姑息性治療。近10余年來,較早的乳腺癌以局部切除為主的綜合治療日益增多,療效與根治術無明顯差異,放射治療在縮小手術范圍中起了重要作用。
(一)術前放射治療
1.適應癥
(1)原發灶較大,估計直接手術有困難者。
(2)腫瘤生長迅速,短期內明顯增長者。
(3)原發灶有明顯皮膚水腫,或胸肌粘連者。
(4)腋淋巴結較大或與皮膚及周圍組織有明顯粘連者。
(5)應用術前化療腫瘤退縮不理想的病例
(6)爭取手術切除的炎性乳腺癌患者。
2.術前放療的作用
(1)可以提高手術切除率,使部分不能手術的患者再獲手術機會。
(2)由于放射抑制了腫瘤細胞的活力,可降低術后復發率及轉移率,從而提高生存率。
(3)由于放射,延長了術前觀察時間,有使部分已有亞臨床型遠處轉移的病例避免一次不必要的手術。
3.術前放療的缺點
增加手術并發癥,影響術后正確分期及激素受體測定。
4.術前放療的應用方法
術前放射應盡可能采用高能射線照射,可以更好地保護正常組織,減少并發癥。放射技術方面,目前多數采用常規分割,中等劑量。一般不用快速放射或超分割放射。放射結束后4~6周施行手術較為理想。
(二)術后放射治療
根治術后是否需要放射,曾經是乳腺癌治療中爭論最多的問題。近年來,較多作者承認術后放療能夠降低局部、區域性復發率。自從Fishor對乳腺癌提出新的看法后,乳腺癌的治療已逐漸從局部治療轉向綜合治療。術后輔助化療廣泛應用,術后放射已不再作為根治術后的常規治療,而是選擇性地應用。
1.適應癥
(1)單純乳房切除術后。
(2)根治術后病理報告有腋中群或腋上群淋巴結轉移者。
(3)根治術后病理證實轉移性淋巴結占檢查的淋巴結總數一半以上或有4個以上淋巴結轉移者。
(4)病理證實乳內淋巴結轉移的病例(照射鎖骨上區)。
(5)原發灶位于乳房中央或內側者作根治術后,尤其有腋淋巴結轉移者。
2.放療原則
(1)Ⅰ、Ⅱ期乳腺癌根治術或仿根治術后,原發灶在乳腺外象限,腋淋巴結病理檢查陰性者,術后不放療;腋淋巴結陽性時,術后照射內乳區及鎖骨上下區;原發灶在乳腺中央區或內象限,腋淋巴結病理檢查陰性時,術后僅照射內乳區,腋淋巴結陽性時,加照鎖骨上下區。
(2)Ⅲ期乳腺癌根治術后,無論腋淋巴結陽性或陰性,一律照射內乳區及鎖骨上下區。根據腋淋巴結陽性數的多少及胸壁受累情況,可考慮加或不加胸壁照射。
(3)乳腺癌根治術后,腋淋巴結已經清除,一般不再照射腋窩區,除非手術清除不徹底或有病灶殘留時,才考慮補加腋窩區照射。
(4)放療宜在手術后4~6周內開始,有植皮者可延至8周。
(三)放射治療為主的治療
以往對局部晚期腫瘤、無手術指征者作放射治療,往往是姑息性的。近年來,隨著放射設備和技術的改進及提高,以及放射生物學研究的進展,放射可使局部腫瘤獲較高劑量,而周圍正常組織損傷較少,治療效果明顯提高。目前,開始進行小手術加放射治療早期乳腺癌的研究,使放射治療在乳腺癌的治療中從姑息轉向根治性。多數作者認為對原發灶小于3cm,N0或N1的病人可考慮小手術加放療。對于局部晚期的乳腺癌,放射治療仍是一種有效的局部治療手段,放射前切除全部腫瘤或作單純乳房切除可提高療效。
(四)復發、轉移灶的放射治療
乳腺癌術后復發是一個不良征兆,但并非毫無希望。
適當的局部治療可以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照射方面,大野照射比小野照射療效好,應當盡量采用大野照射。對于復發病例,應當使用放射、化療綜合治療,尤其對于發展迅速的復發病例。乳癌發生遠處轉移時首先考慮化療,適當地配合放射可緩解癥狀,減輕病人痛苦。如骨轉移病人經放療后疼痛可減輕或消失。對于有胸、腰椎轉移的病人,放射可以防止或延遲截癱的發生。
三、激素受體測定與內分泌治療的關系
激素受體測定與乳腺癌的療效有明確關系:
①雌激素受體陽性者應用內分泌治療的有效 率為50%~60%,而陰性者有效率低于10%。同時測定孕酮受體可以更正確地估計內分泌治療效果,兩者皆陽性者有效率可達77%以上。受體的含量與療效的關系是正相關,含量越高,治療效果亦越好。
②受體陰性的細胞常是分化較差的。受體陰性的病人術后易有復發。不論淋巴結有無轉移,受體陰性者預后較陽性者差。陽性者如有復發時常傾向于皮膚,軟組織或骨轉移,而陰性者則傾向于內臟轉移。
③激素受體的測定目前已用于制訂術后輔助治療的方案,受體陽性者尤其是絕經后的病例可以應用內分泌治療作為術后的輔助治療。而絕經前或激素受體陰性者則以輔助性化療為主。
四、內分泌治療
內分泌治療乳癌是非治愈性的,但對于激素依賴性乳癌卻可收到不同程度的姑息療效。癌細胞胞漿和胞核內雌激素受體(ER)含量愈多,其激素依賴性也愈強。而且應牢記,閉經前發生的乳癌與閉經后發生的乳癌在治療上有所不同。
(一)絕經前(或閉經后1年內)患者的治療
1.去勢治療
包括手術去勢和放射去勢。前者用于全身情況較好,急需內分泌治療生效者;后者用于全身情況差,難于耐受手術者。未經選擇的病例應用卵巢切除的有效率為30%~40%,而激素受體陽性的病例有效率可達50%~60%。目前預防性去除卵巢主要用于絕經前(尤其45~50歲)淋巴結轉移較廣泛的高危險復發病例,同時激素受體測定陽性者,對絕經后或年輕病例則不適合作預防性去除卵巢。
2.內分泌藥物治療
(1)丙酸睪丸酮:100mg,肌注,每日1次,連用5次后,減為每周3次,視癥狀緩解情況及全身反應,可減量使用,持續4個月左右。如用藥6周無效,可停用。
(2)氟羥甲睪酮:與丙酸睪丸酮相似,但雄激素作用相對較少??晒┛诜?,劑量10~30mg/日。該藥分2mg、5mg和10mg三種劑型。
(3)二甲睪酮:睪丸酮衍生物,作用較丙酸睪丸酮強2.5倍,可供口服,150~300mg/日。
(二)絕經后(閉經1年以上)患者的治療,可選用下列藥物。
1.三苯氧胺(TAM):是一種抗雌激素藥物,它與癌細胞的雌激素受體結合,抑制癌細胞的增殖。常用劑量為10mg,口服,2次/日。再增加劑量不能提高療效。主要副作用有:
①胃腸道反應:食欲不振、惡心,個別有嘔吐和腹瀉;
②生殖系統:閉經、陰道出血,外陰瘙癢;
③精神神經癥狀:頭痛、眩暈、抑郁;
④皮膚:顏面潮紅、皮疹;
⑤血象:偶有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血象低者慎用;
⑥個別病人肝功能異常;
⑦對胎兒有影響,妊娠、哺乳期忌用。
⑧對視網膜有損害,可影響視力。
2.氨格魯米特:125mg,口服,4次/日,同時口服氫化考的松25mg,2次/日,或強地松5mg,2次/日。一周后氨格魯米特增量至250mg,2次/日,氫化考的松25mg,4次/日,或強地松5mg,3次/日。
3.安宮黃體酮200~300mg肌注,2次/日。
4.己烯雌酚1~2mg,口服,3次/日。
5.炔雌醇(乙炔雌二醇)本品為合成雌激素,活力較強0.5~1mg,口服,3次/日。
五、化學藥物治療
(一)輔助化療的原理 多數乳腺癌為一全身性疾病已被眾多的實驗研究和臨床觀察所證實。當乳腺癌發展到大于lcm,在臨床上可觸及腫塊時,往往已是全身性疾病,可存在遠處微小轉移灶,只是用目前的檢查方法尚不能發現而已。手術治療的目的在于使原發腫瘤及區域淋巴結得到最大程度的局部控制,減少局部復發,提高生存率。但是腫瘤切除以后,體內仍存在殘余的腫瘤細胞?;谌橄侔┰诖_診時已是一種全身性疾病的概念,全身化療的目的就是根除機體內殘余的腫瘤細胞以提高外科手術的治愈率。
(二)術前輔助化療
1.術前化療的意義
(1)盡早控制微轉移灶。
(2)使原發癌及其周圍擴散的癌細胞產生退變或部分被殺滅,以減少術后復發及轉移。
(3)進展期乳癌以及炎癥型乳癌限制了手術治療的實施。術前化療可使腫瘤縮小,以便手術切除。
(4)可以根據切除腫瘤標本評價術前化療效果,作為術后或復發時選擇化療方案的參考。
2.術前化療的方法
(1)術前全身化療:上海醫科大學腫瘤醫院自1978年起對96例乳腺癌患者術前口服嘧啶苯芥,每日15mg,服ld停2d,服用總量為45mg后手術。與94例對照組相比,Ⅲ期病人的5年生存率在用藥組為56.3%,對照組為39.3%。
(2)術前動脈灌注化療:有胸內動脈插管及鎖骨下動脈插管兩種方法。
(三)術后輔助化療
1.術后輔助化療的適應癥
(1)腋窩淋巴結陽性的絕經前婦女,不論雌激素受體情況如何,均用已規定的聯合化療,應當作為標準的處理方案。
(2)腋窩淋巴結陽性和雌激素受體陽性的絕經后婦女,應當首選抗雌激素治療。
(3)腋窩淋巴結陽性而雌激素受體陰性的絕經后婦女,可以考慮化療,但不作為標準方案推薦。
(4)腋窩淋巴結陰性的絕經前婦女,并不普遍推薦輔助治療,但對某些高危病人應當考慮輔助化療。
(5)腋窩淋巴結陰性的絕經后婦女,不論其雌激素受體水平如何,無輔助化療的適應證,但某些高危病人應考慮輔助化療。
淋巴結陰性乳腺的高危險復發因素有如下幾點:
①激素受體(ER,PR)陰性。
②腫瘤S期細胞百分率高。
③異倍體腫瘤。
④癌基因CerbB-2有過度表達或擴增者。
2.對輔助化療的現代觀點
(1)輔助化療宜術后早期應用,爭取在術后2周應用,最遲不能超過術后一個月,如果待病灶明顯后再用,將降低療效。
(2)輔助化療中聯合化療比單藥化療的療效好。
(3)輔助化療需要達到一定的劑量,達到原計劃劑量的85%時效果較好。
(4)治療期不宜過長,對乳腺癌術后主張連續6療程的化療。
3.推薦的化療方案
(1)CMF方案:是乳癌化療的經典方案
環磷酰胺(CTX) 400mg/m2 靜注 d1d8
氨甲喋呤(MTX) 200mg/m2 肌注 d1d8
氟脲嘧啶(5-Fu) 400mg/m2 靜滴 dl-5
每三周重復一次
(2)CAF方案
環磷酰胺(CTX) 400mg/m2 靜注 d1d8
阿霉素(ADM) 300m8/m2 靜注 d1
氟脲嘧啶(5-Fu) 400mg/m2 靜滴 d1-s
每三周重復一次
(3)Cooper方案
環磷酰胺 每天2.5mg/kg,口服
甲氨喋呤 每周0.7mg/kg,靜脈注射連用8周。
5-氟尿嘧啶 每周12mg/kg,靜脈注射,以后隔周1次
長春新鹼 每周34mg/kg連用4~5周。
強地松 每天0.75mg/kg,以后l/2量連同10d,5mg/d連用3周
4.乳腺癌的二線化療方案
(1)CEF方案
環磷酰胺 500g/m2 靜脈注射 d1d8
表阿霉素 50mg/m2 靜脈注射 d1
5-氟尿嘧啶 500mg/m2 靜脈注射 d1-3;
(2)DCF方案
米妥蒽醌 10mg/m2 靜脈注射 dl
環磷酰胺 500mg/m2 靜脈注射 d1
5-氟尿嘧啶 looomg/m2靜脈注射 d1
(四)骨轉移的化療 聯合化療對腦、肝、肺等軟組織轉移比對骨轉移效果好。但也有
報導用強有力的聯合化療使骨轉移癌灶完全消失。光輝霉素(MTH)有抑制溶骨作用,臨床上用以治療骨轉移溶骨性破壞所造成的高血鈣癥。常使用的方案為:AMO方案:阿霉素(ADM)40mg/m2靜脈注射,第l、8天;長春新鹼1.4mg/m2,靜脈注射,第1、8天;光輝霉素(MTH)2mg溶于200m15%葡萄糖液中,2小時滴完,第l、8、15、22天;每28天為一療程,共三療程。對病變局限者,可配合放療。
(五)中樞神經系統轉移的化療
1.若無腦水腫,可先用x線體層掃描定位,給予放射治療。有腦水腫的患者,應先用利尿劑甘露醇及大劑量皮質激素控制腦水腫。
2.病變廣泛或無法定位時,可先用易透過血腦屏障的脂溶性化療藥,如CCNU口服100mg每3-4周1次,MECCNul25mg口服每4~6周1次。
(六)癌性胸腔積液的化療 盡量抽凈胸水,再選用下列化療藥注入胸腔:
①消瘤芥40~60mg;
②氮芥10mg;
③噻替派30mg;
④絲裂霉素6~8mg;
⑤氟脲嘧啶looomg;
⑥順氯銨鉑90~120mg。以上化療藥,除順氯銨鉑為每3周注射1次(同時全身水化)外,一般每周胸腔內注射1次。
六、中醫療法
(1)中醫治療原則:
①以毒攻毒法:歷代醫學家治療癌癥大多以攻毒為主,利用其開結拔毒的功效,逐步消滅殘余的癌細胞,但臨床上必須慎重掌握,適可而止。
②清熱解毒法:在清熱解毒藥中,有許多中藥具有抗癌作用。清熱解毒法是治療惡性腫瘤最常用的法則之一。在中、晚期乳腺癌病人中,一般多伴有毒熱內蘊或邪熱瘀毒的癥狀,此時本大法可與其他方法結合治療,多獲良效。
③活血化瘀法:中醫專家認為,腫瘤與瘀血有關,瘀血是乳腺癌的病理病因之一?;钛鏊幍膽?,不但能改善乳腺癌病人的“高凝狀態”,使癌細胞處于抗癌藥物及病人自身免疫活性細胞抑制之下,而且能降低血小板凝聚,減少腫瘤的轉移,有利于癌癥的控制和癌灶的清除。
④扶正祛邪法:中醫認為,當人體正氣虧虛時,邪氣才能所湊,即致病因子得以發揮作用,而導致乳腺癌的發生,并使腫瘤得以浸潤、擴散和轉移,所以扶正祛邪是治療乳腺癌的根本方法之一。
⑤軟堅散結法:中醫理論指出,對堅硬如石的腫瘤,“堅者削之”,“結者散之”,“客者除之”。此法已普遍應用于臨床。與其他療法結合,可增強消除癌瘤的效果。
⑥化痰祛濕法:許多腫瘤是痰濕凝聚所引起,因此,化痰祛濕法在腫瘤中醫治療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但可減輕癥狀,對有些腫瘤亦可得以控制。
中醫中藥治療乳腺癌歷來是采用內治的方法,按辨證施治的原則進行,主要根據“辨證求因,審因論治”之法分為肝郁氣滯、沖任失調、瘀毒內阻、氣血衰竭4型分別施治。
(2)辨證施治法:
①肝郁氣滯型:
主癥:七情所傷,所愿不遂,肝郁氣滯,引起體內氣血失調,臟腑功能紊亂而出現乳腺腫塊,脹痛,兩脅作脹,心煩易怒,脈弦滑,舌苔薄黃或薄白。
治法:舒肝理氣,活血散結。
方藥:當歸9g,白芍9g,柴胡9g,桔葉9g,白芷6g,青皮6g,瓜蔞30g,茯苓9g,白術9g。
按語:乳房位于胸脅,為肝經所布,肝失疏泄則出現乳腺脹滿痛疼、脅疼及肝郁不舒癥狀。氣滯日久致成瘀血,結于乳中成塊。方中柴胡、青皮、桔葉舒肝理氣散結;當歸、白芍養血柔肝;瓜蔞、白芷消腫散結止痛;茯苓、白術健脾利濕益氣。
②沖任失調型:
主癥:除有上述肝郁氣滯型的癥狀外,兼有月經失調,腰腿酸軟,五心煩熱,脈細數無力,舌質紅,苔少有龜裂。
治法:舒肝理氣,滋補肝腎,調理沖任。
方藥:香附10g,郁金10g,川楝子10g,白芍15g,桔葉10g,川芎10g,當歸10g,生熟地各15g,女貞子10g,枸杞子15g,生山藥15g,野菊花15g,瓜蔞30g。
按語:肝郁化火,灼傷陰液致肝腎陰虛,沖任失調。方中當歸、川芎、熟地、白芍調理經血;生地、枸杞子、女貞子滋陰補腎;香附、郁金、川楝子、桔葉舒肝理氣;生山藥健脾;野菊花、瓜蔞解毒散結。
③毒熱蘊結型:
主癥:乳房腫塊迅速增大,疼痛,甚則潰爛、翻花。
治法:攻毒解毒。
方藥:鳳尾草9g,白毛藤30g,劉寄奴9g,鐵樹葉15g,蜂房9g,蛇蛻3g,蜣螂蟲9g,貓爪草30g,山慈姑15g,鬼箭羽9g。
按語:熱毒蘊結,宜攻毒解毒。方中鳳尾草、白毛藤、劉寄奴、鐵樹葉清熱解毒;蜂房、蛇蛻、螂蟲、貓爪草、山慈姑、鬼箭羽活血化瘀解毒。
④氣血虧虛型:
主癥:乳腺潰爛,久則氣血衰敗,正氣大虧,而見蒼白貧血,消瘦乏力,口干,舌質暗紅,舌苔黃白,脈滑數。
治法:扶正祛邪,氣血雙補。
方藥:土炒白術12g,人參、茯苓、陳皮、熟地、川芎、當歸、貝母、香附、白芍各6g,桔梗、甘草各3g。
按語:乳腺癌晚期,病情發現呈現正虛邪實情況,治應扶正祛邪,補氣養血。方中土炒白術、人參、茯苓、熟地、川芎、當歸健脾益氣,補血活血;陳皮、香附、桔梗行氣散結;甘草調和諸藥,扶正祛邪。
(3)古醫方舉例:古代中醫文獻中,治療乳腺癌的方藥很多,有內治外治諸方,以下舉幾例供參考。
①生螃蟹殼瓦上焙焦,研末酒沖,每服6g,以消為度。治乳腺癌初起,堅硬,腫物如豆大。
②川郁金10g,玫瑰花10g,青皮、陳皮各8g,桔葉、赤白芍、山慈姑、僵蠶各10g,當歸15g,瓜蔞30g,水煎分服。主治乳腺癌初起,或乳腺癌手術后治療。
③十六味流氣飲:當歸、白芍、人參、桔梗、川芎、枳殼、厚樸、白芷、蘇葉、防風、烏藥、檳榔各10g,黃芪20g,官桂、木通各4g,甘草6g,煎服。治療乳腺癌氣滯肝郁、氣血虧虛者。
④季芝鯽魚膏:活鯽魚、鮮山藥(去皮)各等份,共搗如泥,如麝香少許,涂核上,覺癢極,勿搔動,7天1換。治乳巖初起。外敷。
⑤鞭蓉膏:芙蓉葉、澤蘭葉、黃柏、黃岑、黃連、大黃各等份,共研成細末,過重籮,入冰片6g,用凡士林調成20%軟膏。主治炎性乳腺癌。此外,抗癌中藥中常用于治療乳腺癌的有:山慈姑、土貝母、瓜蔞、桔葉、蒲公英、漏蘆、留行子、穿山甲、天葵子、龍葵、青皮、芙蓉花、七葉一枝花等。

 

推薦藥店

同仁堂

乳腺癌找問答

暫無相關問答!

乳腺癌找藥品

暫無相關藥品!

用藥指南

暫無相關用藥指導!

乳腺癌找資訊

暫無相關資訊!

乳腺癌找醫生

更多 >
  • 龐偉華 龐偉華 主任醫師
    中山大學第六醫院
    中醫科
  • 韋偉 韋偉 主任醫師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
    乳腺外科
  • 何和平 何和平 副主任醫師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
    乳腺外科
  • 王丕琳 王丕琳 主任醫師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
    乳腺外科
  • 陳學武 陳學武 主治醫師
    中山大學第六醫院
    血管外科
  • 王寧霞 王寧霞 主任醫師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外科
  • 黃明哲 黃明哲 副主任醫師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三人民醫院
    外科
  • 龔玉芳 龔玉芳 副主任醫師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三人民醫院
    腫瘤科

乳腺癌找醫院

更多 >
国产在线不卡最新精品网站-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99久e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