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庫大全   >  婦產科   >  子宮內膜異位

子宮內膜異位別名:子宮內膜異位癥

(一)治療
1.藥物治療
(1)藥物治療的目的:主要為控制癥狀和解決生育要求,對非子宮內膜異位癥所致的疼痛在不能確診時,為了排除異位病灶的影響,可以試用藥物抑制卵巢功能的方案。前已述及,30%~50%的子宮內膜異位癥伴有不孕癥,對這一部分病人的治療目的主要是促進生育能力。一般宜從破壞性最小而有效的方法開始,若持續治療3~6個周期無效,進一步可考慮較為復雜的治療方案,IVF-ET等助孕技術可作為最后的選擇。
(2)藥物治療的方法:藥物治療包括對癥治療和激素抑制療法,前者適用于病變局限在Ⅰ~Ⅱ期有慢性盆腔疼痛,無生育要求者,對癥治療可能使病情發展,或導致不孕。使子宮內膜萎縮的激素治療比使蛻膜化的治療效果好,且在假孕期間,垂體與卵巢功能的抑制強于假絕經療法。用藥期間月經中期的LH、FSH、P、E2水平均降低,外源性的雌/孕激素和子宮內膜以及異位內膜上相應的受體結合,導致內膜萎縮,水腫和蛻膜化等,繼而使病灶發生壞死吸收。
①雌激素/孕激素誘發假孕療法:
A.口服避孕藥。由Kistner于1958年首用,此法系持續服用高劑量的雌/孕激素,使產生一種高激素性的閉經,其所產生的變化與妊娠期相似,故名假孕。各種口服避孕藥均可用來誘發假孕,其中以含高效孕激素類制劑效果最好,如炔諾孕酮(左旋18甲基炔諾酮)0.5mg+炔雌醇(乙炔雌二醇)0.05mg等。
用法:每天1片,持續6~9個月,每次突破性出血后增加1片,至閉經為止,有效劑量因人而異。療效:癥狀的緩解取決于能否誘發閉經。部分患者在治療的開始,病灶可擴大,癥狀加重,以后逐步減輕。此法效果較達那唑(danazol),GnRHa的效果為差。其不良反應和禁忌證與避孕藥相同。
B.孕激素:單用人工合成的孕激素,通過抑制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分泌,造成無周期性的低雌激素狀態,還可與細胞內的孕酮和雄激素受體結合,直接對異位病灶起抗雌激素作用。人工合成的孕激素與內源性雌激素共同起作用,造成高孕激素性的閉經和蛻膜化,形成假孕。但由于內源性雌激素水平波動,容易發生突破性出血,可加用少量雌激素以形成典型的假孕。此法可用于達那唑(danazol)、GnRHa禁忌者。常用的人工合成孕激素制劑可分為兩大類:一為C-2l類孕激素,如甲羥孕酮(MPA)等;一為C-19類孕激素,如孕三烯酮(內美通)等,后者的雄性素作用較強。
用法:醋酸甲羥孕酮 (MPA)40mg/d或炔諾酮(nore-thindrone)30mg/d或醋酸炔諾酮(norethindrone acetate)15mg/d。晚期無生育要求又有手術禁忌證的患者,可用長效醋酸甲羥孕酮(depot-MPA)100~200mg,每月1次。孕三烯酮(內美通)1.25~2.5mg,每周2次,用6個月。
不良反應:較雌/孕激素聯合用藥少,醋酸甲羥孕酮(depo-MPA)具有吸收和排泄緩慢的特點,故適用于防止殘留病灶的復發。但因藥物吸收不穩定可引起不規則出血。亦不適用于在治療后短期內有生育要求者。孕三烯酮(內美通)的不良反應為體重增加(平均增加2.1kg)、頭痛、多汗、多毛和不規則出血,停藥后可自然恢復。
②達那唑(danazol):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用于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至今仍為許多國家首選的藥物。它是一種甾體衍化物,結構上類似雄激素,17α-乙炔睪酮,經腸胃道迅速吸收并迅速代謝,由尿及糞便排泄??诜?00mg后2h達到血液最高濃度(200μg/ml),平均半衰期為28h,單次口服400mg后,60h血漿濃度降至27.5ng/ml。
A.作用機制:
a.可與多種受體結合,因而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在周圍循環內可與性激素結合球蛋白(SHBG)結合,降低SHBG水平,使游離睪酮升高。在靶細胞內可與雄激素受體結合,達那唑-激素受體復合物進入細胞核,合成新的蛋白質。
b.取代孕激素和可的松與皮質類固醇結合球蛋白結合。
c.與細胞內雌激素不發生結合。
d.通過與甾體物質競爭活性酶,抑制腎上腺與卵巢甾體生成酶的作用。
e.在下丘腦-垂體水平,抑制中期FSH,LH峰,降低兩者的基礎水平,并直接作用于卵巢,抑制卵巢甾體生成能力并降低周圍循環中的甾體水平,導致在位和異位內膜萎縮。
f.可直接與子宮內膜的雄激素和孕激素受體結合,抑制內膜細胞的增生。
g. 達那唑的免疫調節作用,體外研究顯示達那唑可通過睪丸素、孕激素和糖皮質激素受體,影響細胞內鈣及cAMP/cGMP而發揮作用。經達那唑治療后,體內自身抗體水平明顯下降,同時體內免疫球蛋白IgG,IgM,IgA的含量也下降。近年來研究表明,子宮內膜異位癥病人外周血中巨噬細胞能促進自身子宮內膜細胞的增生,在加入達那唑后,細胞增生作用明顯受到抑制。
B.用法:月經第1天,達那唑200mg,3~4次/d,或12mg/(kg·d),持續6~9個月。在閉經開始后,可減為600mg/d,用藥期間,血清E2水平維持在20~50pg/ml。療程長短取決于個體的反應和疾病的分期,對僅有腹膜種植而無內膜異位瘤者,一般3~4個月的閉經已足夠使病灶完全退化。<3cm的內膜瘤,療程可延長至6個月,>3cm時,常需6~9個月的療程,但通常病變不能徹底消失,可用外科手術清除之。
C.效果:治療效果決定于用藥的劑量和血清E2反應的卵巢抑制程度。隨著用藥后閉經的開始癥狀即出現好轉,療程結束后約90%癥狀完全消失,腹腔鏡下治愈率為70%~90%。妊娠率在800mg/d時為50%~83%。停藥1年的復發率為23%,表明存在有殘余病灶,以后每年的復發率為5%~9%。
D.不良反應:
③他莫昔芬(三苯氧胺TAM):是一種非甾體類的雌激素拮抗藥。當具有正常卵巢功能的婦女服用他莫昔芬(TAM)時,可與雌激素競爭雌激素受體,降低雌激素的效應,并可刺激孕激素的合成,而起到抗雌激素作用。當卵巢功能低下時,他莫昔芬(TAM)表現為弱雌激素作用。
用法:每次10mg,2~3次/d,連續服用3~6個月。
副作用:為潮熱,惡心,嘔吐,水腫,陰道炎和抑郁等雄激素反應,但反應比達那唑輕。長期應用可能對子宮內膜起雌激素的刺激作用,而引起子宮內膜增生,甚至子宮內膜惡變等。故應嚴格選擇病例,有高危的對象應選用其他方法。
④孕三烯酮(內美通):又名三烯睪諾酮(R-2323)。為19-去甲睪酮的衍生物,20世紀80年代開始用于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它具有復雜的激素與抗激素的特性,因而也是一種適合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藥物。研究表明孕三烯酮(內美通)通過與調節基因表達的特異受體結合而對靶組織起作用,它可抑制垂體FSH與LH的分泌,與孕激素受體有強的結合能力,并能與雄激素受體結合,其雄激素作用與炔諾酮相似。對雌激素受體結合的作用微弱。
用法:月經第1天開始,每次2.5mg,每周口服2次,持續6個月。
效果:A.疼痛消失:在治療的第1個月,60%婦女疼痛減輕或消失,治療4個月90%的癥狀有所改善;B.AFS評分:Mettler報道孕三烯酮(內美通)治療6個月后AFS評分從治療前的平均15.5分降至2.0分,表明病情明顯縮小;C.妊娠率:治療后24個月的妊娠率為60%左右,略高于達那唑;D.復發率:12%~17%。
⑤GnRHa:人工合成的GnRHa類似物具有兩種特性,即對垂體的GnRH受體有高度的親和力,并可抵抗內肽酶的降解而延長半衰期,長效制劑可維護4周的有效濃度。在應用的早期,認為此化合物有促進妊娠的作用,故命名為GnRH促效劑,后來明確在用藥2周后,可出現短暫的FSH、LH升高,繼之急劇下降調節作用。
藥物的療效因個體而不同,劑量可有增減,一般而言,由于鼻腔充血噴鼻的吸收常不穩定。療程以6個月為宜,當出現嚴重低雌激素狀況時,療程相應縮短。治療效果與達那唑相近。癥狀完全緩解率>50%,部分緩解率>90%,病灶縮小及腹腔鏡評分減少約50%。
副反應:主要為垂體-卵巢軸功能低下,雌激素水平降低所引起的類似絕經期綜合征的表現,如潮熱、多汗、血管舒縮不穩定、乳房縮小、陰道干燥為常見的反應,占90%左右,一般不影響繼續用藥。嚴重雌激素減少(E2<20pg/ml),可增加骨中鈣的吸收而發生骨質疏松癥,其嚴重程度不一致,多于停藥后恢復。原有偏頭痛和抑郁者不宜應用,以免加重原有癥狀。用藥期宜定期檢測E2水平來指導用藥劑量,至于E2需到何種水平才能表明用藥的最佳劑量,以及臨床療效是否與激素低下的嚴重程度一致等問題,目前尚不甚清楚。Barbieri報道不同組織的雌激素閾值不一,根據子宮內膜對達那唑的反應,在治療期間E2濃度以20~60pg/ml為宜。
⑥米非司酮:又名RU-486。為人工合成19-去甲基睪酮的衍生物。米非司酮(RU-486)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作用機制主要是其抗孕激素作用,用藥后造成閉經,使病灶萎縮。不良反應輕,療效好,是一種頗有希望的治療方法。
用法:50mg/d,連續6個月,在用藥的第1個月即閉經,用藥期間癥狀消失,約50%患者雄激素保持在生理水平。國內試用低劑量,10mg/d連續90天,亦獲滿意療效。其療效與達那唑和GnRHa相近。
不良反應:主要為抗皮質激素的反應,其他副作用有惡心,嘔吐,頭暈和疲倦等。
(3)各種藥物的比較:
①療效比較:各藥治療后,絕大多數異位癥患者均能消除疼痛,達到很高的癥狀緩解率,對改善體征則以布舍瑞林(buserelin)效果最好,其使卵巢巧克力囊腫縮小的療效顯著優于達那唑或孕三烯酮(內美通)(P<0.01)(表8,9)。AFS評分下降的療效,僅見于用布舍瑞林(buserelin)皮下注射治療重度異位癥組,由治療前(18.5±1.6)分降至治療后(14.O±2.8)分,差異有極顯著意義(P<0.005)。
②不良反應比較:各種藥物的作用機制與其不良反應有關。孕激素類現已少用,國外普遍采用雄激素衍生物或GnRH增效劑。雄激素衍生物的主要不良反應為肝功能損害和雄激素樣反應,其中孕三烯酮(內美通)引起的體重增加、皮脂溢、痤瘡、多毛顯著較達那唑為輕。
GnRH增效劑則僅表現為圍絕經期癥狀。無論何種副反應,停藥后均可消失。
③藥物療效與組織學關系的研究20余年來,治療異位癥的新藥相繼問世,顯示其良好的前景。但不論采用何種藥物,總有10%~20%的患者不能獲得療效。其原因歸納有如下幾種假說:
A.由于病變周圍纖維化,使藥物不能到達局部。
B.光鏡和電鏡證明,異位子宮內膜的形態學和正常子宮內膜不盡相同,病灶處常僅見間質,而無腺上皮。
C.異位內膜細胞可能有其本身的基因程序,而內分泌影響僅是繼發的,且因個體細胞分化程度不同,使效應不一。
D.異位內膜中甾體激素受體數目低下。異位內膜不像正常子宮內膜受內分泌調節,從而可能導致其內分泌依附性不足。
藥物治療雖在臨床取得良好療效,但任何一種藥物均還存在一個問題,即停藥后的復發。為此,Donnez對201例異位癥分為5組:達那唑、利奈孕酮(炔雌烯醇)、孕三烯酮(內美通)、布舍瑞林(buserelin)鼻腔吸入和布舍瑞林(buserelin)皮下注射進行治療,并有32例對照。治療6個月后,對卵巢子宮內膜異位殘余病灶作組織學檢查。結果97%~100%病例切片中,仍能看到子宮內膜腺上皮,其中46%~84%為活動性子官內膜異位癥,此與很多文獻報告不同。5組中以布舍瑞林(buserelin)皮下注射治療后的活動性病變率最低,但均顯著高于臨床報道的藥物治療后復發率(30%~40%)。
2.手術治療
(1)開腹手術治療:外科手術是惟一可以根治本病的手段。由于腹腔鏡的普及使用,使得本病得以早期診斷,加上其與不孕的密切關系,因此對年輕而又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來說,保守性外科治療越來越顯得重要。
保守性手術治療的目的大致有以下幾點:
①清除病灶和粘連;
②恢復正常解剖關系;
③止血;
④非創傷性和整形手術。
手術指征:
①疼痛:疼痛指慢性盆腔痛、性交痛和痛經。疼痛的程度與病變的RAFS分級無關,而與病灶的深度和范圍相關,故摘除卵巢或抑制卵巢的功能可以治療疼痛,摘除病灶也可有效的治療疼痛。
②包塊:因卵巢異位囊腫或闊韌帶內的異位包塊,子宮直腸陷凹內的異位結節和粘連的子宮而行腹腔鏡檢查,發現其中約0.04%為惡性腫瘤,故應根據患者的年齡、包塊大小和性質、患病時間及B超診斷等仔細選擇病人。包塊大小與性質有關,據報道<5cm者,約1%為惡性;5~10cm者,有11%為惡性;>10cm者,惡性占72%。
③不孕: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并不孕的患者,手術是否為首選治療意見不一致,如對僅有色素沉著的極早期病變或小的異位灶,手術能否改善受孕率和減輕疼痛,意見不一,反對的意見認為表淺部位的手術非但無效,相反還會造成粘連等不良后果,且顯微病灶又無法徹底清除。而主張施行手術治療的意見則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不孕癥的發病率確實高于正常婦女,及時施行腹腔鏡檢在確診本病的同時,還可發現其他不孕的原因,并進行必要的治療,如伴有疼痛者則更應及早進行手術。
剖腹手術操作同常規外科手術。
(2)腹腔鏡手術治療:腹腔鏡的優點為方便,恢復快,損傷小且經濟。
①表淺異位病灶的處理:小而表淺的病灶可用單極或雙極電凝,熱凝或氣化,盡量將病灶提起,以免損傷周圍組織。如能將病灶去除后加凝固效果最好。大的病灶可行鈍性分離,繼而用剪刀或激光在周圍的正常腹膜上進行操作。
②子宮直腸陷凹封閉的處理:子宮直腸陷凹封閉提示有直腸陰道深部的病灶。子宮直腸陷凹部分封閉時,直腸膨起與骶韌帶粘連并與子宮相連。部分封閉表示腹膜下有深層種植病灶,使直腸位置改變。當直腸子宮陷凹完全封閉時,常與周圍器官粘連。施行手術前應首先明確患者的治療目的,如為解除疼痛,則應將病灶整塊切除。如因不孕,則需以恢復子宮、輸卵管和卵巢的解剖和生理功能為主。手術中應仔細辨認鄰近器官的解剖,無論用什么種類的手術處理異位病灶,均應從表淺到深層,并盡量將病灶提起,以免損傷鄰近器官。最后盡可能地將創面進行腹膜化,預防術后粘連。
③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巧克力囊腫)手術: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占子宮內膜異位癥的50%~70%。其病變表現與其他部位不同,在同一個囊腫內可以表現不同的組織成分,如囊腫上皮、輸卵管纖毛上皮、子宮內膜和間質組織,和吞噬有含鐵血黃素的巨噬細胞。
A.腹腔鏡下卵巢內膜異位囊腫穿刺術:為最簡單的手術,適用于小的或粘連緊密不能剝離的囊腫。操作步驟如下:a.于囊腫最突出點進行穿刺;b.吸出囊內液體;c.將囊內和盆腔內沖洗干凈;d.電凝或激光破壞囊壁。
B.卵巢異位內膜瘤開窗術:a.于囊腫最突出點行一電凝帶,b.沿電凝帶作一切口;c.吸除囊內物,沖洗干凈;d.電凝切口邊緣止血,保留切口開放;e.沖洗。
C.囊壁剝離:a.于囊腫最突出點行一電凝帶,沿電凝帶作一切口;b.清除囊內容物,邊操作邊沖洗和吸引;c.分離囊壁與卵巢皮質;d.用抓鉗抓住囊壁,順一個方向扭轉;e.囊壁全部扭除后,電凝止血;f.切口保留開放或縫合;g.如囊壁與卵巢不易分離時,找到分界線,用抓鉗夾住囊壁提起,看清分界面,用尖頭電凝或激光仔細進行分離。
D.卵巢部分切除術:囊腫較大,粘連較緊,不能剝離干凈時,可考慮卵巢部分切除術。操作步驟如下a.于囊腫底部與卵巢交界處,電凝或激光切割囊腫;b.盡量保留正常卵巢組織;c.如估計保留的卵巢組織過少,可留下部分囊壁;d.電凝殘留囊壁,以防復發;e.縫合卵巢。
E.卵巢摘除術:僅用于卵巢組織已完全被異位內膜組織破壞,且粘連嚴重無法行卵巢部分切除的情況下。手術操作與其他卵巢囊腫摘除相同;a.抓鉗提起卵巢,暴露囊腫蒂部;b.于蒂部結扎3次;c.于第2、3結之間電凝切割下囊腫;d.電凝蒂部止血和防止粘連;e.囊壁可換大號穿刺器取出,必要時可先搗碎后再取出。
3.藥物與外科聯合治療 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保守治療有3種方法:手術,藥物抑制和二者合并應用。治療方式的選擇一般取決于疼痛,不孕和病變的嚴重程度。當前,腹腔鏡已在成為所有微小病變,絕大多數輕癥病變和多數中到重度病變的首選治療方法,但大多數學者認為相當一部分患者仍需要合并藥物治療。
外科治療可恢復正常解剖關系,去除病灶并同時分離粘連,但也有不足之處,如術后的粘連可能導致不孕,嚴重的粘連使病灶徹底清除,顯微鏡下和深層的病灶無法看到,術后的并發癥有時難以避免等。藥物治療雖有較好的療效,但停藥后短期病變可能復發,致密的粘連妨礙藥物到達病灶內而影響療效。多年來,一直采用手術前后的藥物治療,理想的措施是在用藥后的3~6個月無效時,行二次腹腔鏡檢以明確原因,及時治療。術后的粘連是影響手術效果的主要原因,術前應用達那唑或GnRHa,在低雌激素的作用下,腹腔內充血減少,毛細血管充血和擴張均不明顯,有利于手術的摘除。同時,腹腔液容量減少且清亮,其中纖維蛋白含量降低,使粘連易于剝離,卵巢異位囊腫易于剝離。腹腔內的上述改變,還可以預防術后粘連形成。
術后應用1~2個月的藥物,可以抑制手術漏掉的病灶,預防手術后的復發。輕度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病灶清除后,可用不同抑制性藥物,因在手術后腹腔內環境改變,有利于生育力的恢復,多數手術后的妊娠發生在手術后的1年以內,在此期間可以考慮誘發排卵治療,促進生育。手術后6~12個月仍未妊娠,在找出不孕的原因的同時,可給予抑制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藥物治療。
4.治療方法的選擇 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治療方法很多,主要根據病人的年齡、不孕時間長短、癥狀嚴重度、病變范圍以及RAFS分期來做出選擇。目前認為,病灶的形態學特點和甾體激素受體測定對選擇治療方法將日顯重要。
(1)治療決策前的考慮:
①自然病程:傳統觀念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異位內膜種植物數目及大小進行性增加。Buttram和Betts未能證實病人的年齡和疾病嚴重程度之間有顯著聯系,此種間接證據使人推測并非所有異位癥病人病情皆有進行性加劇的特點。Thomas和Cooke(1987)報道前瞻性用安慰劑對照研究,在安慰劑應用前后用腹腔鏡確定病變范圍,結果發現用安慰劑6個月后,病情確有進行性加重;但在17例輕微、輕度異位癥中,4例用安慰劑后,病變完全消除。提示輕癥病例有可能自然痊愈,但尚需進一步評估確定。如能預測何種病例不治會加劇,何種病例不治可能好轉,將對抉擇治療方案有重大價值。
②疾病嚴重度:首先要考慮的是盆腔器官是否受損和粘連,因為任何一種激素治療均不能使粘連松解、輸卵管復通,即藥物對解剖結構變化不可能改善。相反,手術不但能去除內膜異位病灶,且可糾正異位癥引起不孕的機械性因素,故是兼治不孕的合理選擇。
病變廣泛的異位癥患者應采取手術治療,手術方式根據臨床分期而定。是否僅用手術一項或與藥物聯用雖有爭論,但大多主張圍手術期用藥,尤以布舍瑞林(buserelin)最好。
③年齡與生育狀況:病人主訴不孕時,考慮年齡因素尤為重要。對十分年輕的異位癥患者,一系列藥物治療是合適的;但對年齡稍大(30歲左右)的婦女,藥物治療可能是浪費時間,此時采取手術治療更為實際;年齡更大的婦女(40歲以上),如已完成生育,但要求避免卵巢早衰,按布舍瑞林(buserelin)建議可切除子宮和異位灶,保留全部或部分卵巢組織,以維持內分泌功能。接近絕經期病人(45歲以上),可行藥物治療使能渡過更年期,卵巢功能衰退后異位癥常能自愈。但對重度患者或伴有生殖器其他病變時,宜行全子宮及雙側附件切除術。如保留一側卵巢,可能激活殘存的異位內膜而使癥狀再發,故術后應給予藥物治療3~6個月。
④形態學標準:由于異位內膜的基本組織結構和正常子宮內膜相似,致使人們簡單地設想,子宮內膜異位癥就是異位的子宮內膜。事實上,異位內膜和自身子宮內膜的形態學、組織化學及生物化學所見常有不同:
A.異位內膜分化程度不一,分化不成熟者對性激素不敏感,尤其對孕激素無反應。因此異位內膜和子宮內膜對內源性卵巢激素的效應可能不同步,而使兩者的組織不完全一致。
B.異位內膜代謝功能較差,不論在其腺上皮、表面上皮或螺旋小血管內皮中,堿性磷酸酶活性均較子宮內膜為弱。異位內膜表面上皮及吞噬細胞中酸性磷酸酶活性明顯增加,酸性磷酸酶為溶酶體酶,由此提示細胞內分解代謝和自溶作用增強。
C.胞漿和胞核內ER、PR水平及周期性變化也顯然有別,異位內膜中ER及PR水平較自身子宮內膜低,且通常只存在一種性激素受體。
利用此種差異可能預測異位癥患者對治療的反應,估計對激素治療無效應者,應采取手術治療。
(2)治療方法的選擇:
①期待治療:對輕微或輕度異位癥患者,一些學者建議行期待治療。Schenken和Malinak報道75%(12/16)輕度異位癥未經治療者,在1年內受孕,而經保守性手術者的妊娠為72.4%(21/25)。Seibel等前瞻性研究結果,19例輕微異位癥中,13例在觀察1年內受孕,妊娠率為68%;與此相比,13例用達那唑治療6個月再觀察半年者,僅5例受孕,妊娠率為38%。目前認為如患者年輕,病變輕微,經腹腔鏡診斷后,可觀察等待6~9個月,因30%~60%此種患者雖未治療也可受孕。
②藥物治療:現已有多種藥物可供應用,根據年齡、孕育史及病情輕重做出選擇。今后如能用形態學標準來決定治療方式,將比現在采取的其他標準更起主導作用,有望于達到合適治療、提高療效的目的。
③手術治療:自從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包括顯微外科技術、腹腔鏡和激光手術,使手術治療地位日顯重要。
不孕是異位癥的主要癥狀之一,生育力的恢復是評估療效的重要標志。Olive和Martin復習文獻,對異位癥病人采用各種方法治療后的生育率進行比較,結果為:A.輕度異位癥的治療不能證明何種方法最優越。B.重度異位癥以無損傷性顯微手術和腹腔鏡激光術成功率最高。C.期待療法和藥物治療的累積妊娠率(生命表法)因分期期別顯然不同,期別晚者妊娠率低;而顯微手術或腹腔鏡激光術后妊娠率與期別無明顯關系。
④個體化治療:異位癥患者個體化治療是最合理的方法。
A.異位癥伴不孕:
a.不孕癥伴輕微或輕度異位癥,如患者年輕、無癥狀、病變輕可試行期待療法,但應充分估價其他不孕因素并糾正之。如仍未妊娠,采用經驗治療即藥物治療或保留功能性手術。年齡較大者,期待療法或長期激素治療不合適,保守性手術為首選。如以上方法失敗,可輔加促進生育措施,根據情況采用子宮直腸陷凹受精、配子輸卵管內移植(GIFT)或體外受精(IVF)。
b.不孕癥伴中或重度異位癥,因存在盆腔粘連,治療方法與上不同。聯合治療應用最廣泛,但年齡較大病人需及早手術,只能考慮短期的圍手術期藥物治療。術后受孕失敗時,輔助生育措施是進一步的可能選擇,根據病變及具體條件決定方法,多半需作IVF。
B.異位癥伴盆腔疼痛:
a.要求生育患者:輕微或輕度病變時,參考年齡因素可選用藥物治療或保守性手術。較嚴重病變婦女則最好采用聯合治療,必要時作骶前神經切除術,以解除盆腔疼痛。
b.無生育要求患者:輕度患者可用非激素藥物,目的僅為止痛,也可以應用激素治療。較嚴重病變婦女常需聯合治療,因為單用激素癥狀不易完全緩解。根治性手術通常作為二線治療,如異位癥病程已被藥物控制,則保留卵巢功能更為可能。
⑤復發病例的治療:治療后1年內復發率各家報道不一,為16%~52%。復發病例的治療和初治病例一樣,仍是根據病人的癥狀以決定治療原則。藥物治療可以控制疾病的發展,同時可用重建手術去除殘余病變和糾正解剖學異常。
(二)預后
子宮內膜異位癥為良性疾患,但作為“惡性”,治療十分棘手,除根治性手術外幾無治愈的可能,對此患者及醫師應有足夠的思想準備。

 

推薦藥店

同仁堂

子宮內膜異位找問答

暫無相關問答!

子宮內膜異位找藥品

暫無相關藥品!

用藥指南

暫無相關用藥指導!

子宮內膜異位找資訊

暫無相關資訊!

子宮內膜異位找醫生

更多 >
  • 曾海濤 曾海濤 副主任醫師
    中山大學第六醫院
    生殖健康
  • 任姿 任姿 副主任醫師
    中山大學第六醫院
    生殖健康
  • 張敏芳 張敏芳 主治醫師
    中山大學第六醫院
    生殖健康
  • 張建平 張建平 主任醫師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三人民醫院
    婦產科
  • 劉木彪 劉木彪 主任醫師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
    婦產科
  • 王樹林 王樹林 主任醫師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
    婦科
  • 王文錦 王文錦 主任醫師
    上海市中醫醫院
    婦科
  • 盧麗娜 盧麗娜 主任醫師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婦產科

子宮內膜異位找醫院

更多 >
国产在线不卡最新精品网站-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99久e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