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庫大全   >  精神心理科   >  強迫性障礙

強迫性障礙別名:強迫障礙

治療的若干個注意點:
1.仔細考慮對一切以往回避的情境進行暴露。
2.對恐懼刺激和想法的暴露進行指導。
3.儀式動作和回避行為,即反應預防。暴露的實施和反應預防的細節都要考慮并和病人事先討論,示范,自我練習都可采用以促進治療實施。
目前,許多精神疾病的病因未臻詳明。多年來,專業工作者根據在生活和工作實踐中,對許多精神疾病不斷地細致觀察,形成了一些樸素的觀念。認識到許多精神疾病是人類個體與社會或自然環境互相作用產生的反常結果。在相當不少的情況下,雖然外在條件相似,但疾病發生則可截然不同,提示個體特性在疾病發生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人們為防止發生這一類疾病中,倡導提高人的精神健康水平,使之能夠抵御外界有害因素的侵襲。這就是:①培育機體整體,包括腦功能的發育,并扶植其經常處于健康狀態,使人的體魄健壯,精神飽滿;②培養個性健康發展并加強鍛煉,使之與社會環境相適應、相統一。
由于本病通常在青少年發病,約1/3的病例首次起病于10~15歲,故重點闡述青少年年齡階段生理心理的主要特征與心理衛生的基本內容。
青少年期是從兒童到成人的過渡時期,以性成熟為其生理基礎,通常也被稱作青春期,但是,僅僅生理的成熟和生殖能力的具備并不能使一個人變成成年人。伴隨著生理的成熟,青春期還具備一系列心理的變化,如,性心理的變化、自我意識及自我同一性的產生、認知的改變、社會化等。因此,所謂過渡時期,與其理解為身體的發育階段,不如理解為心理的發育階段,是由依賴的、被照顧的、按照成人確定的特殊規范生活的童年,向成年人獨立、而又負責任的生活的過渡過程。
青春期身體的發育與心理的發展一般來說是相互伴隨的,而身體的發育可能稍提前一些,隨著個體的素質、家庭社會背景、教養方式、生活經歷等不同而有所差異,一個看起來外表與成年人完全一樣的17歲少年可能還停留在對父母完全依賴階段。而一個剛開始發育的11歲少女可能已獨立照顧弟弟妹妹,參與處理自己及家庭日常中的問題。
1.青少年期的生理心理變化
(1)身體的變化及心理的反應:在青春期到來時,青年人都要經歷身體急劇的生長和變化,肌肉、骨骼等組織全面地急劇成長,身高體重快速增加,并且,伴隨生殖系統的成熟,第二性征逐漸呈現露出來,男孩出現胡須,喉結變大,聲音變粗,女孩乳房發育變化,身體脂肪增多,變得豐滿,胸圍、臀部增大。另外,兩性均長出陰毛。這些變化經過約2年的時間,而達到青春盛期,并以女孩的月經和男孩尿中出現活的精子細胞為標志。
青春期到來的年齡在人與人之間有很大的差異,有些女孩可以早到11歲行經,另一些女孩可能到17歲才行經,平均年齡12歲零9個月。男孩在同樣的年齡范圍達到性成熟,但是平均說來男孩要比女孩晚2年進入發育盛期和成熟階段。直到11歲之前,男孩和女孩的平均身高體重都相同;11歲時,女孩在身高和體重兩方面都突然超過男孩,女孩保持這一差距大約2年之外,然后男孩超過女孩,并且在以后一直保持領先。這種身體發育速度的差異在初中階段最顯著,??砂l現發育相當充分的“青年女子”坐在一群尚未發育的男孩旁邊。
隨著身體的發育,青年人必須適應發展中的新自我,同時還必須適應別人對于他的新形象所表現出的反應,對發育中的少年來說,既不像成人,也不像兒童,他們的身體可能是細長的,各部分的比例也可能不相配,這會使有些年輕人感到很不舒服,而周圍人的一些不良反應亦會加重他們的沮喪,如周圍人可能稱細長的少年為“麻稈”,稱胡須濃而密的少年為“大胡子”,而把身體發育快而頭發育慢的年輕人評論為“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或稱之為“小頭兒”等。
發育的快慢、遲早也給青年人造成壓力,如發育遲的男孩要面對一個特別困難的適應局面,因為在他們同伴的活動中力量和勇猛非常重要。如果他們比同學矮小和瘦弱,他們可能在一些競技中失利,可能永遠趕不上發育早、在體力活動中占優勢的男孩。研究指示,發育遲的男孩一般不如他們的同學合群,自我概念也較差,常從事一些較不成熟、尋找注意的行為。他們覺得自己被同伴擯棄并受到同伴的壓抑。另一方面,發育早的孩子往往更自信和獨立,發育早或遲導致的這些個性差異可能持續進入成年期,發育速度對個性的影響對于女孩較不明顯。有些早熟的女孩可能處于不利的地位,因為她們在小學后期比同伴更像成年人,但是,在中學早期,早熟的孩子往往在同學中更有威信,在學校的活動中居于領導地位,這個時期,晚熟的女孩像晚熟的男孩一樣,可能有不那么適當的自我意識,和父母及同伴的關系也不那么密切。
伴隨性成熟而引起的身體上的變化既是自豪的資本也是困惑的原因,青年人對自己嶄新的體格和隨之而來的沖動是否感到自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對待他們的性發育的態度。父母對于性的隱秘和禁忌態度會引起青年人的焦慮感,這種焦慮感又可能由于同伴具有比較實事求是的觀點而逐漸克服。
(2)實現同一性:隨著身體的迅速變化,以前對肉體存在和身體功能的信賴受到嚴重的懷疑,只有通過對自我進行重新的評價才能得以重建。青年人努力尋求“我是什么人?”和“我往何處去?”的答案。
在身體的變化及性成熟的過程中,青年人有了一些新的體驗,也感到周圍人對他們的新的反應,他們將力求發現自己現在的真實情況以及將來自己會成為什么樣子?;锇榈膩硗?、新的社會關系的產生,也使他們擴大了自我活動、自我探索的空間,他們也要弄清世界是什么樣子的?社會又是什么?我與他們的關系如何等。
青年人早期對自身特征的意識是從兒童的各種自居作用中發展起來的。年幼孩子的價值和道德標準主要來自父母,他們的自尊感基本上來自父母對他們的看法,當年輕人來到中學這個較廣闊的世界以后,同伴群體的價值觀日益重要,老師和成年人的評價也是如此,他們對原先的道德標準及自己的價值和能力都要做重新的評價,并試圖把這些價值和評價綜合起來形成一個穩定的體系。
當父母的觀點和評價明顯地與同伴和其他重要人物的評價不同時,產生矛盾的可能性很大。青年人試圖扮演一個又一個角色,而把不同的角色綜合成一個單一的個性時就遇到了困難,即所謂“角色混亂”。
(3)依戀關系的變化:青春期與父母的感情聯系會減輕,他們希望獨立,傾向伙伴交往,他們過去主要是家庭成員,現在正成為青年,既是家庭中的成員,又是伙伴集體中的成員,與家庭在一起的時間縮短及交通手段、活動范圍的擴展,使依戀(attachment)和社會關系擴大。他們與其他成人的感情聯系可能接近與父母的聯系,如與老師、領導、鄰居等關系。從小學到高中,形成大量的伙伴關系,性別的吸引也是同伴關系的重要原因。約會經常開始于集體活動。在伙伴關系中,同伴之間對共同問題的討論及反面的經驗可提供大量的解決問題的技術。
有些青年人被家庭疏遠,部分原因是他們離家的時間增多。在青春期,有幾個交往模式可能在家庭中發生,其中有兩種關系疏遠的模式,其一為“放出模式”(expelling mode),這包含忽略或拒絕年輕人,父母放棄他們的照顧角色,不再看管年輕人,鼓勵孩子走出去。“放出模式”常被這樣的一些父母所采用,他們被自己的生活問題(如婚姻問題)所耗竭。沒有精力再管孩子,另一種為“替代模式”(delegating mode),青少年被暗示采用這樣的一種行為方式,即給父母帶來替代性愉快的方式,做他們的父母想做而未能做的事,也包含表現父母的一些不良習性。
(4)認知的改變:青春期由于形式運算的出現而使思維完善,它擺脫了兒童時期的單一的具體運算和簡單形象思維,進入了抽象思維階段。在16~20歲的青少年中有53%能用抽象思維解決問題,21~30歲之間為65%,也有人終身缺乏,但智商并不單靠抽象思維,它受文化,經歷的影響。能用抽象思維后,青年人發現他們可以任意地做各種假設,并學會對假設進行檢驗。他們學會自我批評,各個方面以成年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也有能力聽取他人意見。他們可以將自身內部主觀的經驗看做是真實的一部分,抽象思維還使青年人處理問題時能考慮更多的可能性,思維活動的數量和質量都有很大提高。但青年人不能區別他們所想的和別人所想的不同,因為他主要是關心自己,他相信別人所想所關心的也是他的外表與行為。皮亞杰理論主要解釋者愛爾金德(D.Elrind)稱這種現象為青春期自我中心主義,并指出兩種后果:假設的觀眾(imaginary audience)和個人神化(personal fable),前者是指青年人將對自己的關注和興趣投射給他人,認為自己的行為、外表及自我被他人關注,因而他們追求自我表現、追隨時裝及對傳統的反叛。由于認為自己是他人關注的對象,青少年易產生這樣的觀點,認為自己和自己的情感是獨一無二的,即“個人神化”,他們易產生一些宗教的信念,認為自己受到神的指引和支持,期望自己不受自然法則的支配,如相信自己不會死去,未采取避孕措施與男友約會也不會懷孕等,當與伙伴們分享他們的觀點、認知和經驗后個人神化將會減退,他們會發現自己是一單個的人,而并非獨特。
2.影響青少年心理衛生的常見社會心理因素
(1)文化背景:傳統文化對讀書的圖騰,“士大夫”思想,“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追求高學分、高錄取率的風氣,以及家長對子女期望值過高、要求過嚴的現象,使青少年產生過大的心理壓力。另外,儒家思想對理性、理智、禮儀的弘揚,在促進青少年社會化的同時又造成了青少年個性上的壓抑、或逆反而成為對社會的反叛。
(2)獨生子女問題:“四二一”家庭模式自然使家庭的重心偏向孩子,一方面造成家長對孩子的過度保護,以使孩子除了學習以外其他的能力都不能正常地發展,形成所謂的“高分低能”。另一方面,家長對孩子的過分關注,將自己的愉快來源過多地依賴孩子,使得孩子承受著更多的精神負擔,容易形成青少年厭學、逃學、及焦慮抑郁。
(3)升學的壓力:傳統的“望子成龍的思想”、升學中過多看重成績的趨向使孩子經受著過多的學習壓力,這種狀況可望在教育體制的改革及興起的減負浪潮中得到改善。
(4)家庭的因素:孩子的問題常常是家庭問題的一部分,家庭功能的紊亂對孩子的心理衛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成長在不穩定家庭的孩子通常容易產生情緒和行為障礙,父母的不和、離異、及代養等都導致孩子的不安全感,造成心理衛生問題。
(5)自身個性因素:完美主義傾向、單一愉快來源使青少年認為“我必須什么都比別人強”“我不能有缺點”“一定要考第一”“要得到所有人的好評”因而,他們經受不了挫折,在自卑和自大之間來回搖擺。社會化不足、自我中心,使青少年難于與人相處。

 

推薦藥店

同仁堂

強迫性障礙找問答

暫無相關問答!

強迫性障礙找藥品

暫無相關藥品!

用藥指南

暫無相關用藥指導!

強迫性障礙找資訊

暫無相關資訊!

強迫性障礙找醫生

更多 >
  • 張晨 張晨 主任醫師
    上海精神衛生中心
    精神心理科
  • 陳靜 陳靜 主任醫師
    上海精神衛生中心
    精神心理科
  • 周琳琳 周琳琳 主任醫師
    上海精神衛生中心
    精神心理科
  • 劉義蘭 劉義蘭 主任醫師
    上海精神衛生中心
    精神心理科
  • 吳彥 吳彥 副主任醫師
    上海精神衛生中心
    精神病科
  • 陳維珺 陳維珺 主任醫師
    上海精神衛生中心
    精神病科
  • 凌政 凌政 副主任醫師
    上海精神衛生中心
    精神病科
  • 江海峰 江海峰 主任醫師
    上海精神衛生中心
    精神病科

強迫性障礙找醫院

更多 >
国产在线不卡最新精品网站-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99久e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