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庫大全   >  內科   >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別名:白血病前期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

(一)發病原因
人類白血病的確切病因至今未明,許多因素被認為和白血病發生有關。病毒可能是主要因素,此外尚有遺傳、放射、化學毒物或藥物等因素。
1.病毒 已證實雞、小鼠、貓、牛和長臂猿等動物的自發性白血病組織中可分離出白血病病毒,為一種反轉錄病毒,在電鏡下大多呈C型形態。反轉錄病毒是RNA病毒,進入細胞漿去掉被膜后釋放出RNA。在反轉錄酶的作用下,以病毒RNA為模板轉錄為互補DNA(即前體病毒DNA),再經過DNA依賴性DNA多聚酶的作用形成前病毒DNA。前病毒DNA能整合到宿主細胞的DNA內進行復制,但不影響宿主細胞的生存。人類白血病的病毒病因研究已有數十年的歷史,但至今只有成人T細胞白血病肯定是由病毒引起的。1976年日本高月清首先報道成人T細胞白血病/淋巴瘤(ATL),以后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日本西南部、加勒比海區域及中部非洲為高發流行區。1980年在ATL細胞系中發現ATL相關抗原,并在電鏡下發現了病毒顆粒。美國Gallo和日本的日昭賴夫分別從病人培養細胞株中分離出C型反轉錄RNA病毒,分別命名為HTLV-1和ATLV,以后證實二者是一致的。這是對人類白血病病毒病因研究的重大貢獻。ATL高發區也是HTLV-1感染的高發區,日本血清流行病學調查表明流行區40歲以上健康人群中HTLV-1抗體陽性率達6%~37%,而非流行區抗體陽性率僅0~0.015%。HTLV-1具有傳染性,可通過乳汁母嬰傳播,通過性交和輸血傳播。我國曾毅等對28省、市、自治區進行人群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發現8例HTLV-1抗體陽性者大都系日本人或與其有密切接觸者。1989年呂聯煌在福建沿海地區發現HTLV-1小流行區。其他病毒如HTLV-2和毛細胞白血病、EB病毒和ALL-L3亞型(Burkitt白血病/淋巴瘤)的關系尚未完全肯定。其他類型的白血病尚無法證實其病毒病因,并不具有傳染性。
2.放射 電離輻射有致白血病作用,其作用與放射劑量大小和照射部位有關。一次大劑量或多次小劑量照射均有致白血病作用。全身照射特別是骨髓受到照射,可致骨髓抑制和免疫抑制,照射后數月仍可觀察到染色體斷裂和畸變。1945年日本廣島和長崎遭原子彈襲擊后幸存者中,發生白血病數較未輻射地區高30和17倍。放射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和32P治療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白血病的發生率均較對照組為高。據我國1950~1980年調查,臨床X線工作者白血病的發病率為9.61/10萬(標化率9.67/10萬),而其他醫務人員為2.74/10萬(標化率2.77/10萬)。放射可誘發AML、ALL和CML,但未見CLL,并且發病前常有一段骨髓抑制期,其潛伏期約為2~16年。診斷性照射是否會致白血病尚無確切根據,但孕婦胎內照射可增加出生后嬰兒發生白血病的危險性。
3.化學物質 苯致白血病的作用比較肯定,在1~10ppm可引起染色體損害,124~200ppm有致白血病作用。苯致急性白血病以AML和AEL為主,后者占相當比例,值得引起注意,并且在出現白血病的臨床表現之前常有一階段骨髓抑制期,類似MDS。苯致慢性白血病主要為CML,未見CLL。烷化劑、拓撲異構酶Ⅱ抑制劑和細胞毒藥物可致繼發性白血病也較肯定,稱治療相關性白血病(t-AL),尤其是前二類藥物。多數t-AL在原有淋巴系統惡性腫瘤和易產生免疫缺陷的惡性腫瘤經長期烷化劑治療后發生,發病間隔2~8年?;熞鸬睦^發性白血病以AML為主,且發病前常有一個全血細胞減少期。近年來國內陸續報道乙雙嗎啉致繼發性白血病近百例,該藥用于治療銀屑病,是一種極強的致染色體畸變物質。服乙雙嗎啉后1~7年發生白血病(中位數4年)。乙雙嗎啉所致的白血病主要為AML,M3居多。有報道吸煙和白血病的發病有關。
4.遺傳因素 某些白血病的發病與遺傳因素有關。單卵雙胎如一人患白血病另一人患白血病的機會為20%。家族性白血病占白血病例總數的7‰,偶見先天性白血病。部分嬰兒白血病認為與遺傳因素相關,常伴有11q23(MLL)異常。某些遺傳性疾病常伴較高的白血病發病率,包括Down、Bloom、Klinefeher、Fan-
coni和Wiskott Aldrich綜合征等,如Down綜合征的急性白血病發生率比一般人群高20倍。上述多數遺傳性疾患具有染色體畸變和斷裂,但絕大多數白血病不是遺傳性疾病。
(二)發病機制
白血病是一組造血干細胞及祖細胞的惡性克隆性疾病,累及造血細胞的水平不一,如對AML而言可以是多能干細胞,也可以是粒-單核細胞祖細胞,白血病細胞失去進一步分化成熟的能力,阻滯在較早階段。ALL主要累及淋系,髓系幾乎均無惡性,阻滯發生在淋系較早階段。造血細胞發生白血病變的機制仍不清楚,某些染色體異常與白血病的發生有直接關系,染色體斷裂和易位可使癌基因的位置發生移動和被激活,染色體內基因結構的改變可直接引起細胞發生突變。白血病細胞染色體重排對細胞癌基因結構或調節發生改變,使基因產物發生質和量的改變,后者可能和白血病的發生和維持有一定關系。如APL(M3)伴t(15;17),使位于17號染色體上的維A酸受體α(RARα)基因與位于15號染色體上的早幼粒細胞白血病(PML)基因發生融合,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其蛋白產物可阻斷粒細胞的分化。這是APL發病和全反式維A酸治療有效的分子機制。如CML的Ph染色體即t(9;22),形成BCR/ABL融合基因,其編碼的蛋白具有較高的酪氨酸激酶活性,能刺激造血細胞增殖。如ALL-L3伴t(8;14)導致8號染色體上的C-MYC基因與14號染色體上的免疫球蛋白重鏈基因并列,染色體易位使C-MYC基因的轉錄發生改變,從而破壞了與C-MYC蛋白有關的正常網絡,C-MYC基因激活或過度表達引起腫瘤的發生。白血病的發生可能有一個過程,有些急性白血病是在骨髓增生異?;蚬撬柙鲋嘲Y的基礎上發生的。白血病引起正常血細胞減少、造血衰竭的機制復雜,不僅有骨髓白血病細胞的排擠,可能還有細胞和體液介導的造血抑制。

 

推薦藥店

同仁堂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找問答

暫無相關問答!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找藥品

暫無相關藥品!

用藥指南

暫無相關用藥指導!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找醫生

更多 >
  • 孫萬軍 孫萬軍 副主任醫師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總醫院
    血液科
  • 王懷宇 王懷宇 副主任醫師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血液科
  • 舒毅剛 舒毅剛 副主任醫師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
    血液科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找醫院

更多 >

相關藥品推薦

国产在线不卡最新精品网站-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99久e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