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網 > 腫瘤頻道 > 腫瘤治療 > 中醫治療 > 中醫藥使用八大誤區

中醫藥使用八大誤區

2018-04-11 來源:肺癌康復圈  標簽: 掌上醫生 喝茶減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減肥 cps聯盟 美容護膚
摘要:如果醫生不精研醫術,不與時俱進,不實時更新自己的醫學知識,僅憑經驗吃老本,容易誤診漏診。

 一、迷信老中醫

 
很多人認為,中醫醫生越老醫術越高,是真的嗎?其實,年齡大的中醫,相對來說對某一些疾病積累的經驗會比較豐富,也有很多老中醫醫術高明,但絕不意味越老就醫術越高。
 
如果醫生不精研醫術,不與時俱進,不實時更新自己的醫學知識,僅憑經驗吃老本,容易誤診漏診。另外,年紀過大,體能衰退,在對病人了解病情時交流存在障礙,憑經驗定方,如果療效不佳,因多年的經驗形成思維定勢,很難重新為病人思考更換新的治療方案。所以,不可迷信老中醫,也不能看見年邁的中醫就當專家。

二、迷信專家和頭銜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很多人一味追求大城市、大醫院的專家、主任醫師,所以就會出現一種現象:哪怕在專家處看病半載沒有療效,仍堅持找專家看病。
 
中國由于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專家診務繁忙,病人眾多,還往往身兼行政、科研等職務,并不能對每個病人認真花時間望聞問切,在沒有仔細辨證論治的情況下,可能造成誤診。當然,并不是說找專家看病就會被誤診,只不過要提醒大家,迷信專家得擔風險。
 
特別是一些??频膶<?,由于看某一特定疾病時間已久,積累了相當的經驗,有自己特定的處方藥,在病人眾多來不及仔細思考時,會開出自己的經驗方。但由于中醫學講究辨證論治,經驗方并不適合每個人,所以這樣的經驗方有時沒效,于是就造成了誤診誤治,還可能耽誤病情。

三、迷信秘方、特效藥
 
無論是醫生自己還是病人,都會對流傳的秘方、特效藥感興趣。秘方、特效藥確實存在,但是它們的發現是很不容易的。并且,真正的秘方、特效藥是極為少數的,所適應的疾病也是眾多疾病的一小部分。
 
一些民間草醫大多會擅長某些中藥治療某些疾病癥狀,但他們往往缺乏中醫基礎理論和對疾病的整體了解,病人服藥后可能癥狀消失,就以為自己恢復了健康,其實疾病并沒有真正痊愈,反而耽誤了病情,而且容易出現草藥造成病人肝腎損傷或死亡的結果。
 
還有一些如過敏性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糖尿病、高血壓、尿毒癥、癌癥等許多病,在中、西醫看來都是疑難病,是不可能存在秘方的。一味宣揚秘方特效藥的多是利用病人病急亂投醫和求速成的心態而打著中醫中藥的幌子行騙。
 
另外,一些老百姓看不起病,也會更傾向于找些快速而廉價的秘方靈藥。

四、迷信中藥可用“食療”代替
 
許多人認為“是藥三分毒”,生病了卻擔心藥物副作用,認為不如平常吃飯順帶食療。因為有此等認知,于是就冒出了許多“中醫養生專家”和“食療專家”。
 
藥物治病,是靠其本身的偏性來糾正身體出現的偏差。藥物的此等寒熱偏性,古人稱之為“毒”性。偏性越大,“毒”性越大,針對的病邪可能也相應越嚴重。故《黃帝內經》把藥稱之為“毒藥”,所以我們說“是藥三分毒”。
 
另外,食物也有四氣五味寒熱溫涼,但是因為偏性弱,可以用來做食品。小災小病的,即病邪偏性不大的,能用食品糾偏,這可以叫“食療”。如果身體情況需要用藥物,卻一味追求食療,就容易延誤病情。
 
而如果身體陰陽平和,卻要趕時髦去吃一些書上或媒體里抄來的食療養生方且長期食用,也容易產生新的病癥?!饵S帝內經》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意思是食物要經常搭配更換不同種類吃,每樣都來一點,換著吃。所謂“氣味合而服之”,就能“補益精氣”。不能認為什么好就一直吃什么,或者什么要忌口就一點也不吃。

五、迷信“中藥無害”
 
對中藥,有人相信無論怎么亂吃中藥也吃不出毛病,這些人是中成藥、草藥、藥膳都敢往嘴里放,肚里咽,以身試藥。生活中還常見不少人把藥湯當“茶”飲,如自己沒事兒把菊花、枸杞、麥冬、洋參、金銀花等泡水飲用。對一些廣告里宣傳的“純天然草藥”、“純中藥”即認為安全無害,哪怕自己吃錯了也不會出什么事。
 
事實上,中醫中藥是治病的。如前所說,藥物存在偏性,必然會對身體形成影響,如果身體病了,那么藥物就會針對疾病發揮作用,即“有病則病受之”,如果身體健康而隨意服藥,則“無病則人受之”。

六、認為中藥越貴越好
 
很多人選擇各種各樣的所謂名貴中藥,比如鹿茸、蟲草、西洋參、高麗參等藥物,或泡水,或泡酒來進補。這些藥物的確很名貴,也的確是補藥,但是人們恰恰忽略了一點——身體是不是需要。大部分健康人是不需要補的,就如同裝滿氣的輪胎,你如果繼續給它打氣,結果是很清楚的。
 
藥物應用的原則是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有些藥材雖然價格很高,但用在不適合的人身上,反而會對身體帶來傷害。
 
最典型的事例就是補益藥的濫用?,F在隨著用藥安全知識的普及,大多數人都知道“濫用人參,毒如砒鴆”的道理。但即便是體虛者需要應用補益類藥物緩緩調治的,也應辨明是氣虛、血虛、陰虛、陽虛,選擇最佳最適合的,而不應一味只追求價格高的名貴藥物。

七、認為中醫是“慢郎中”
 
醫藥是一座偉大的寶庫,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積累的用藥經驗,中醫能治病救人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中醫是“慢郎中”,不能用來看急癥的觀點其實是不對的。
 
雖然中醫基本能夠涵蓋西醫可以看的病,但是在創傷外科方面沒有西醫強。另外,急救方面,由于搶救生命就在幾分鐘,輸液和輸血更有速度的優勢。但是,急救不等于急性病。在沒有現代醫學的古代,許多的急癥,都是靠中醫來救治的。所以中醫并不是慢郎中。平時比如一般的感冒、發熱、腹痛、嘔吐、腹瀉等,均可以用中醫治療。常常三五帖即可痊愈,可以免去輸液或手術之苦。
 
另一方面,很多慢性病患者,如胃腸病、血液病、肺病、關節病,常喜歡找中醫調治,但是可能吃了很久中藥都沒有明顯效果,有的病人會用“中醫起效慢”來安慰自己,這其實也是錯誤的。對于慢性病,尤其是疑難慢性病,可能起效會慢一些,但絕不會“吃了很久而沒有見效”,遇到這種情況,很有可能你需要和你的主治醫生好好溝通,重新調整治療方藥,或者尋求更高明的醫生。

八、認為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
 
人們之所以擔心中藥的副作用,除了一些藥材本身具有毒性之外,還和大家進補過頭引起不適有關。因為,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補藥“多多益善,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說法是很不科學的。過量進補會加重脾胃、肝臟負擔。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還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等副作用。
 
正確的進補原則是,缺什么,補什么,這樣才不會被毒副作用所傷害。舉例來說,如果氣虛的人單純補血,或血虛的人單純補氣,效果就不理想。而陰虛的人去補陽,陽虛的人去補陰,就會使身體更加糟糕。
 
而且,中醫講究“辨證施治”。之所以要強調“辨證”,是因為中醫對于進補是非常嚴謹的,比如人體的虛證,就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之分,則補法就有相應的益氣、補血、滋陰、壯陽不同。如果不科學的進補,反而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購買了以下產品 更多>
有健康問題?醫生在線免費幫您解答!去提問>>
健客微信
健客藥房
国产在线不卡最新精品网站-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99久e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