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庫大全   >  小兒科   >  小兒炎癥性腸病

小兒炎癥性腸病別名:小兒炎性腸病

(一)治療
IBD的治療目標是針對控制慢性非特異性炎癥發作、維持緩解。治療的著眼點是針對發病機制的各個重要環節予以阻斷。IBD的治療首先要考慮:①疾病的部位和范圍,此與治療方法的選擇、藥物的反映及預后密切相關。②疾病的活動度與嚴重度:不同期、不同程度的病變應采用不同的對策,估計預后。③疾病的病程,初發者治療反應好,而復發者差。④病人的全身情況和有無并發癥,有助于不同治療方法的選擇、預后估計和生活質量的評價。治療原則有三:①盡早控制癥狀;②維持緩解,預防復發;③評價內科治療的效果,確定內外科治療的界限,防治并發癥。
1.內科治療
(1)一般治療:保持營養與水、電解質平衡,重癥者予以高熱量、高蛋白、多種維生素與低脂低渣飲食,補充多種微量元素、輸血、血漿、人血白蛋白糾正低蛋白血癥,糾正酸堿平衡。頻繁嘔吐者應用適量解痙劑,并發感染者加用抗生素如甲硝唑(滅滴靈)等。
(2)藥物治療:糖皮質類固醇(GCS)適用中重度病例,具有肯定的抗炎作用及免疫抑制效果。對CD有瘺管形成及膿腫者禁用。
①潑尼松和潑尼松龍:1~2mg/(kg·d),2~3次/d,共2~3周,癥狀緩解逐漸減量,隔天或間隙療法[1mg/(kg·d)],持續4~6周,后再逐漸減量至停藥,總療程2~3個月。
②氫化可的松和甲潑尼龍(甲基強的松龍):
A.靜脈給藥:適用于口服無效重癥病例的靜脈給藥。氫化可的松10mg/(Kg·d),甲潑尼龍(甲基強的松龍)1~1.5mg/(kg·d),分次靜脈給予10~14天。注意膿毒血癥、低鉀、發熱、腸穿孔。
B.局部治療:適用于直腸至左半結腸局部輕、中型病例。氫化可的松25~50mg/次,潑尼松龍琥珀酸鈉(琥珀氫化考的松)25~50mg/次,加入生理鹽水50ml內,保留灌腸至少1h,1~2天1次,療程10~14天。泡沫劑每次5ml直腸內注入可達乙狀結腸。栓劑對直腸有效,攜帶使用方便。
C.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腸系膜動脈灌注:在日本應用于UC病例中獲得較好的效果。
(3)柳氮磺吡啶(水楊酸偶氮磺胺吡啶):柳氮磺吡啶(SASP)是治療輕中度IBD的主要藥物,也是維持緩解惟一有效的一類藥物,口服后其中75%經結腸細胞分解偶氮鏈斷裂成為5-氨基水楊酸(5-ASA)與SP,前者是治療的有效成份,有抑制局部炎癥,清除自由基對組織的損傷及抑制免疫反應等作用。常用于UC與結腸CD。劑量50~75mg/(kg·d),2~3次/d,病情穩定后逐漸以維持量,療程2年。不良反應有胃腸道不適、惡心、嘔吐,頭痛,皮疹,血小板數量減少、功能下降、葉酸吸收下降及少數有骨髓抑制,不宜長期大劑量應用。
(4)美沙拉嗪(5-ASA,5-氨基水楊酸):較柳氮磺吡啶(SASP)抗炎作用強,不良反應減少,適用于不能耐受柳氮磺吡啶(SASP)者或柳氮磺吡啶(SASP)療效不佳者。每天20~30mg/kg,分3次,癥狀緩解后改維持量(1/2治療量)。
4-氨基水楊酸(4-ASA),對UC有效。
Pantasa系由2個5-氨基水楊酸(5-ASA)分子通過偶氮鏈連接而成,在結腸內可釋放出2個分子5-氨基水楊酸(5-ASA),使用藥量減少50%,且不良反應少。
(5)免疫抑制劑:常用于柳氮磺吡啶(SASP)不能耐受、對腎上腺皮質激素依賴、病變廣泛不能手術者。應用時需定期檢查白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
①硫唑嘌呤:用于頑固性CD;對腎上腺皮質激素、柳氮磺吡啶(SASP)、甲硝唑(滅滴靈)治療無效;長期依賴腎上腺皮質激素(如潑尼松使用半年以上)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并發各種瘺管、肛周病變,為維持緩解可與腎上腺皮質激素并用。術前應用使病情穩定,術后應用防止復發。劑量:1~2mg/(kg·d),療程2~3個月。國外報道2/3的病例7年內緩解。
②巰嘌呤(6-MP):1.5mg/(kg·d),2次/d。國外報道對CD緩解率67%,瘺管愈合率50%。
③環孢素:用于頑固性難治性急性重癥IBD,尤其適用于大劑量靜脈注射腎上腺皮質激素7~10天,臨床未改善及一般情況比較差的患兒。劑量1~2mg/(kg·d),靜脈滴注,隨后口服4~8mg/(kg·d),許多研究顯示其有效,尤其對那些準備手術而尚未手術者,對早期診斷的年幼患兒最有效,急性期治療6~8周然后逐漸減量,同時開始其他免疫抑制劑治療。
(6)中醫中藥治療:局部中藥保留灌腸加中醫辯證論治對UC有效,如北京報道錫類散、云南白藥加普魯卡因保留灌腸緩解率74.1%;廣州報道三黃湯灌腸加中藥辯證論治緩解率66.7%等。
(7)抗生素:抗生素本身對IBD無效,僅用于重癥及中毒性巨結腸等繼發感染。常用有氨芐西林(氨芐青霉素)、甲硝唑(滅滴靈)、慶大霉素及磺胺類等。
2.營養支持療法 IBD患兒大多發生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往往存在包括維生素、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等在內的多種營養素的缺乏癥,故應重視IBD的營養治療。根據病情予以腸內營養,如要素飲食或全靜脈營養。要素飲食改善病人營養狀態,改變腸道菌群,在空腸吸收,可減少食物、消化酶到達病變腸段;減少食物中蛋白質等外源性致敏源對病變的刺激;可緩解癥狀,改善活動期指標(Hb、ESR、血漿蛋白等),恢復和促進小兒生長發育。
要素飲食成分:葡萄糖、玉米糖漿、麥芽糖漿、氨基酸、酪蛋白水解物,蛋清酪蛋白、玉米油、無脂牛奶、乳糖等,按不同配方把糖、蛋白質、脂肪,以一定的比例配成溶液,根據不同個體的需要計算出總量,分次喂服(例每3~4小時1次),或經鼻胃管24h持續滴入,療程可數月。
對于重癥或病情惡化的IBD患兒,對藥物無效而病情活動者,術前必須改善全身情況糾正營養代謝障礙以適應手術。術后不能進食者,不完全性梗阻、瘺管形成或嚴重肛周病變者,采用全靜脈營養(TPN)及完全腸道休息。
3.生物治療 生物治療藥物是近年才發展起來的。主要基于免疫活性細胞、巨噬細胞,特別是T淋巴細胞在免疫反應中的中心地位,針對其分化、轉錄、表達中的關鍵步驟,在細胞的分子水平進行干預,尤其針對各種促炎因子的阻斷和抗炎因子的促進和補充,以達到消除炎癥反應的目的。研究最多的是TNF-α,使用TNF-α單抗治療頑固性CD,取得突出療效,目前該藥已在英、美等國批準投放市場。有以重組IL-10治療CD的臨床試驗的報告,但相繼的臨床報道不盡人意。新近有IL-12、IL-8拮抗劑、IFN-r單抗、IL-lra及ICAM等試劑的使用,療效尚待觀察。
4.外科治療
(1)UC:
①手術指征:
A.急性發作:重癥或暴發性病例,有穿孔、出血、中毒性巨結腸者。
B.慢性病變:反復發作,呈慢性消耗,蛋白丟失者,兒童生長發育受限者,長期需用大劑量激素者。
C.惡變:病情重,病變廣泛持續,年幼發病者易于癌變。
D.嚴重的腸外并發癥,肛周并發癥久治不愈者。
②手術方法:
A.全結腸、直腸切除及回腸造瘺術:病情嚴重全身衰竭者可先行回腸造瘺,病情好轉后再行二期全結腸直腸切除,能根治病變,而永久性造瘺帶來終身的麻煩與痛苦。
B.全結腸切除、回直腸吻合術:較適合小兒,可保留直腸,但需防止復燃,可口服柳氮磺吡啶(SASP)或局部灌腸,需長期隨訪,直腸鏡追蹤。
C.全結腸切除及自制性回腸造瘺術:造瘺前回腸作側縫合,人工造成囊袋或瓣膜使糞便可以儲存。
(2)CD:絕大多數(85%)CD患者需手術,約50%復發后再手術,對手術指征、方式、時機及術前術后處理均需認真考慮。
①手術指征:穿孔、出血、梗阻、瘺管、膿腫形成和中毒性巨結腸等并發癥。以及頑固性病例內科治療無效者。
②手術方法:
A.局部切除:多用于結腸CD,小腸局限性病變如狹窄、瘺管、膿腫。切除腸段應盡量短,以免帶來吸收不良,短腸綜合征等。
B.短路術:十二指腸CD,用胃空腸吻合術;結腸CD用全結腸切除回腸造瘺術等。
C.肛周并發癥:膿腫切排,瘺管切除。
5.治療方案 目前無兒科的治療方案,參照國內外經典方案的原則。理想的治療必須遵循一定的常規,在確定病程、病型、病期、分度、部位以及有無并發癥的基礎上,采用規范的治療方案,以下方案供參考(表4,圖1)。
治療目的誘導緩解、維持緩解、保證生長發育,盡量使患兒有正常的生活,大多數IBD患兒呈間歇性發作,間歇時間從數月至數年,其最早的發病年齡可在嬰兒期。
(二)預后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預后取決于疾病的類型、并發癥的有無以及治療條件。對兒童患者的長期觀察表明:約有10%的患兒在首次發作后可獲得長期的緩解;仍有20%的患兒反復發作;有50%的患兒長期存在較輕微的癥狀,而20%的患兒持續存在較重的癥狀。全結腸炎患者手術幾率高。與成人患者不同,約有1/3的直腸、乙狀結腸炎患兒其病變范圍在初發的5年之內向近端蔓延。觀察表明:只有大約20%的兒童患者生活質量不受影響。由于潰瘍性結腸炎的結腸癌變率較高,故對兒童患者應進行嚴格的長期隨訪觀察。
1.UC 小兒約90%呈中度重度、病變廣泛、很少有完全緩解,徹底手術治療可治愈,約20%~30%在急性重癥期需立即手術,幾乎所有重癥者最終需手術治療。UC患兒10年后有結腸癌的危險性,并逐年上升,故對病程10年以上患兒,每6~12個月需行纖維結腸鏡檢查與活體組織檢查。國外報道手術病死率20%,癌變率3%~5%。
2.CD 小兒CD預后較差,反復緩解與加劇交替進行是本病特點,約70%患兒需要手術治療?;啬c型較單純結腸型預后更差,其手術率、復發率、再手術率高,死亡率高。死亡原因多見于復發、膿腫、穿孔和嚴重營養不良。

推薦藥店

同仁堂

小兒炎癥性腸病找問答

暫無相關問答!

小兒炎癥性腸病找藥品

暫無相關藥品!

用藥指南

暫無相關用藥指導!

小兒炎癥性腸病找資訊

暫無相關資訊!

小兒炎癥性腸病找醫生

更多 >
  • 胡品津 胡品津 主任醫師
    中山大學第六醫院
    消化內科
  • 王磊 王磊 主任醫師
    中山大學第六醫院
    肛腸外科
  • 張玫 張玫 主任醫師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宣武醫院
    消化內科
  • 劉廣健 劉廣健 副主任醫師
    中山大學第六醫院
    B超室
  • 李曦 李曦 副主任醫師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
    消化內科
  • 黃敏菁 黃敏菁 副主任醫師
    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消化內科
  • 鐘亮玉 鐘亮玉 副主任醫師
    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消化內科
  • 步曉華 步曉華 副主任醫師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總醫院
    消化內科

小兒炎癥性腸病找醫院

更多 >
国产在线不卡最新精品网站-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99久e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