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庫大全   >  內科   >  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

(一)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早期識別 若上消化道出血引起的急性周圍循環衰竭征象的出現先于嘔血和黑糞,就必須與中毒性休克、過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或急性出血壞死性胰腺炎,以及子宮異位妊娠破裂、自發性或創傷性脾破裂、動脈瘤破裂等其他病因引起的出血性休克相鑒別。有時尚須進行上消化道內鏡檢查和直腸指檢,借以發現尚未嘔出或便出的血液,而使診斷得到及早確立。
上消化道出血引起的嘔血和黑糞首先應與由于鼻衄、拔牙或扁桃體切除而咽下血液所致者加以區別。也需與肺結核、支氣管擴張、支氣管肺癌、二尖瓣狹窄所致的咯血相區別。此外,口服禽畜血液、骨炭、鉍劑和某些中藥也可引起糞便發黑,有時需與上消化道出血引起的黑糞鑒別。
(二)出血量的估計 上消化道出血量達到約20ml時,糞便匿血(愈創木脂)試驗可呈現陽性反應。當出血量達50~70ml以上,可表現為黑糞。嚴重性出血指3小時內需輸箅1500ml才能糾正其休克。嚴重性出血性質又可分為大量出血(massive bleeding)即指每小時需輸血300ml才能穩定其血壓者;最大量出血(major hemorrhage)即指經輸血1000ml后血紅蛋白仍下降到10g/dl以下者。持續性出血指在24小時之內的2次胃鏡所見均為活動性出血,出血持續在60小時以上,需輸箅3000ml才能穩定循環者。再發性出血指2次出血的時間距離至少在1~7天。如果出血量不超過400ml,由于輕度的血容量減少可很快被組織過500ml,失血又較快時,患者可有頭昏、乏力、心動過速和血壓偏低等表現,隨出血量增加,癥狀更加顯著,甚至引起出血性休克。
對于上消化道出血量的估計,主要根據血容量減少所致周圍循環衰竭的臨床表現,特別是對血壓、脈搏的動態觀察。根據病人的血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及血細胞壓積測定,也可估計失血的程度。
(三)出血的病因和部位的診斷
1.病史與體征 消化性潰瘍患者80%~90%都有長期規律性上腹疼痛史,并在飲食不當、精神疲勞等誘因下并發出血,出血后疼痛減輕,急診或早期胃內鏡檢查即可發現潰瘍出血灶。嘔出大量鮮紅色血而有慢性肝炎、血吸蟲病等病史,伴有肝掌、蜘蛛痣、腹壁靜脈曲張、脾大、腹水等體征時,以門脈高壓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為最大可能。45歲以上慢性持續性糞便匿血試驗陽性,伴有缺鐵性貧血者應考慮胃癌或食管裂孔疝。有服用消炎止痛或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史或嚴重創傷、手術、敗血癥時,其出血以應激性潰瘍和急性胃粘膜病變為可能。50歲以上原因不明的腸梗阻及便血,應考慮結腸腫瘤。60歲以上有冠心、心房顫動病史的腹痛及便血者,缺血性腸病可能大。突然腹痛,休克,便血者要立即想到動脈瘤破裂。黃疸,發熱及腹痛者伴消化道出血時,膽道源性出血不能除外,常見于膽管結石或膽管蛔蟲癥。
2.特殊診斷方法 近年來道出血的臨床研究有了很大的進展,除沿用傳統方法一-X線鋇餐或久灌檢查之外,內鏡檢查已普遍應用,在診斷基礎上又發展了血治療。
(1)X線鋇劑檢查:僅適用于出血已停止和病情穩定的患者,其對急性消化道出血病因診斷的陽性率不高。
(2)內鏡檢查
(3)血管造影
(4)放射性核素顯像:近年應用放射性核素顯像檢查法來發現活動性出血的部位,其方法是靜脈注射99m锝膠體后作腹部掃描,以探測標記物從血管外溢的證據,可直到初步的定向作用。
消化道出血的臨床表現取決于出血病變的性質、部位、失血量與速度,與患者的年齡、心腎功能等全身情況也有關系。
(一)出血方式 急性大量出血多數表現為嘔血;慢性小量出血則以糞便潛血陽性表現;出血部們在空腸曲氏韌帶以上時,臨床表現為嘔血,如出血后血液在胃內潴留時間較久,因經胃酸作用變成酸性血紅蛋白而呈咖啡色。如出血速度快而出血量又多。嘔血的顏色是鮮紅色。黑糞或柏油樣糞便表示出血部位在止胃腸道,但如十二指腸部位病變的出血速度過快時,在腸道停留時間短,糞便顏色會變成紫紅色。右半結腸出血時,糞便顏色為鮮紅色。在空間回腸及右半結腸病變引起小量滲血時,也可有黑糞。
(二)失血性周圍循環衰竭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導致急性周圍循環衰竭。失血量達大,出血不止或治療不及時可引起機體的組織血液灌注減少和細胞缺氧。進而可因缺氧、代謝性酸中毒和代謝產物的蓄積,造成周圍血管擴張,毛細血管廣泛受損,以致大量體液淤滯于腹腔骨臟與周圍組織,使有效血容量銳減,嚴重地影響心、腦、腎的血液供應,終于形成不可逆轉的休克,導致死亡。
在出血周圍循環衰竭發展過程中,臨床上可出現頭昏、心悸、惡心、口渴、黑朦或暈厥;皮膚由于血管收縮和血液灌注不足而呈灰白、濕冷;按壓甲床后呈現蒼白,且經久不見恢復。靜脈充盈差,體表靜脈往往癟陷。病人感到疲乏無力,進一步可出現精神萎糜、煩躁不安,甚至反應遲鈍、意識模糊。老年人器官儲備功能低下,加之老年人常有腦動脈硬化、高血壓病、冠心病、慢性支氣管等老年基礎病,雖出血量不大,也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增加了死亡危險因素。
(三)氮質血癥 可分為腸原性、腎性和腎前性氮質血癥3種。腸源性氮質血癥指在大量上消化道出血后,血液蛋白的分解產物的腸道被吸收,以致血中氮質升高。腎前性氮質血癥是由于失血性周圍循環衰竭造成腎血流暫時性減少,腎小球濾過率和腎排泄功能降低,以致氮 質貯留。在糾正低血壓、休克后,血中尿素氮可迅速降至正常。腎性氮質血癥是由于嚴重而持久的休克造成腎小管壞死(急性腎功能衰竭),或失血更加重了原有腎病的腎臟損害。臨床上可出現尿少或無尿。在出血停止的情況下,氮質血癥往往持續4天以上,經過補足血容量、糾正休克而血尿素氮不能至正常。
(四)發熱 大量出血后,多數病人在24小時內常出現低熱。發熱的原因可能由于血容量減少、貧血、周圍循環衰竭、血分解蛋白的吸收等因素導致體溫調節中樞的功能障礙。分析發熱原因時要注意尋找其他因素,例如有無并發肺炎等。
(五)出血后的代償功能 當消化道出血量超過血容量的1/4時,心排出量和舒張期血壓明顯下降。此時體內相應地釋放了大量幾茶酚胺,增加周圍循環阻力和心脈率,以維持各個器官血液灌注量。除了心血管反應外,激素分泌、造血系統也相應地代償。醛固酮和垂體后葉素分泌增加,盡量減少組織間水分的丟失,以恢復和維持血容量。如仍不能代償就會刺激造血系統,血細胞增殖活躍,紅細胞和網織細胞增多。

 

與消化道出血以外的因素相鑒別:
(1)鼻、咽喉、口腔出血;
(2)咯血;
(3)藥物、進食引起的黑糞:如動物血、炭粉、鐵劑、鉍劑、中藥等。

 

推薦藥店

同仁堂

消化道出血找問答

暫無相關問答!

消化道出血找藥品

暫無相關藥品!

用藥指南

暫無相關用藥指導!

消化道出血找資訊

暫無相關資訊!

消化道出血找醫生

更多 >
  • 彭俊生 彭俊生 醫士
    中山大學第六醫院
    胃腸外科
  • 朱美中 朱美中 主任醫師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宣武醫院
    消化內科
  • 黃捷峰 黃捷峰 副主任醫師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
    急診科
  • 李冠 李冠 醫師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
    胃腸外科
  • 李亮 李亮 主治醫師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
    胃腸外科
  • 雷云鵬 雷云鵬 主治醫師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
    胃腸外科
  • 潘運龍 潘運龍 主任醫師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傳染科
  • 李震東 李震東 副主任醫師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外科

消化道出血找醫院

更多 >
国产在线不卡最新精品网站-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99久e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