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庫大全   >  小兒科   >  小兒雅司病

小兒雅司病別名:小兒印度痘

雅司病的臨床表現特點是,最初出現1個或多個皮膚損害,然后出現復發、皮膚和骨的非破壞性繼發損害以及在晚期出現皮膚、骨和關節的破壞性改變。
將本病的病原體實驗性地接種于易感的人類志愿者,證實其潛伏期為3~4周。最初螺旋體入侵處皮膚出現一種單發的丘疹,漸擴大成為結節,并變成乳頭狀瘤樣,其表面出現侵蝕樣改變,覆蓋有一層薄的黃色痂,這層痂由含有雅司螺旋體的漿液性滲出物組成。病損直徑可達3~4cm,有癢或痛感,稱為雅司瘤(覆盆子樣)或母瘤,多見于面及四肢暴露部,尤以下肢多見。母瘤四周可出現較小的同樣病損,呈圍星狀。局部淋巴結腫大。最初的損害通常在3~6個月內自愈。在原發病損愈合前或后,由于螺旋體血癥或自體接種,可引起繼發性皮損,有時可伴發熱、全身酸疼等癥狀,皮疹多樣,可呈脫屑性斑疹、丘疹或豆大結節,表面覆有灰色薄痂,稀疏分布于全身,以軀干和四肢為多;也可發展為楊梅狀大結節,上覆深黃色或褐色厚痂,去痂后表面似楊梅狀,有少許滲液和出血,有壓痛,主要分布于頭部和四肢外側,發生在足跖時,因有壓痛可致螃蟹樣步態,故有稱“蟹樣雅司”者。繼發性病損可經數周或數月消退不留痕跡或有色素沉著。有的病人皮損可反復出現,身體各部位同時可見新舊不同皮損,遷延不愈。局部淋巴結腫大,但不化膿;合并骨膜炎時可引起夜間骨痛,也可并發多指性關節炎。
約10%病例感染后5~6年可發生晚期雅司病,皮損為結節狀,破潰后形成潰瘍是其特征,多見于四肢屈側,潰瘍愈合處留下色素脫失性萎縮性瘢痕或皮膚攣縮;病人也可表現為手掌、足跖過度角化,并有皸裂。晚期雅司病病程遷延,不經治療可多年不愈。
由于實驗室檢查結果與梅毒類似,診斷需結合流行病學與病人接觸史及臨床表現,一般診斷不困難。

 

本病應與梅毒相鑒別,梅毒時家長有不正當性行為史,皮損等也不同,可資鑒別。此外應與麻風、皮膚利什曼病、結核相區別。

推薦藥店

同仁堂

小兒雅司病找問答

暫無相關問答!

小兒雅司病找藥品

暫無相關藥品!

用藥指南

暫無相關用藥指導!

小兒雅司病找醫生

更多 >
  • 張永亮 張永亮 主治醫師
    南寧市第九人民醫院
    小兒科

小兒雅司病找醫院

更多 >
国产在线不卡最新精品网站-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99久e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