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庫大全   >  內科   >  特發性震顫

特發性震顫別名:家族性震顫

1.典型的特發性震顫在兒童、青少年、中老年中均可發現。對起病的高峰年齡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起病年齡的分布為雙峰特征,即在20~30歲和50~60歲這兩個年齡段;另一種觀點認為特發性震顫很少在少年發病,隨著年齡增長發病人數增加,平均起病年齡37~47歲。
2.特發性震顫惟一的癥狀就是震顫,偶有報道伴有語調和輕微步態異常?;颊咄ǔJ紫扔缮现_始,主要影響上肢,雙側上肢對稱起病,也可單側上肢起病。一旦上肢影響后,常向上發展至頭、面、舌、下頜部。累及軀干和雙側下肢者少見,僅在病程的晚期出現,而且程度比上肢輕。
主要表現為姿位性震顫,可同時含有運動性、意向性或靜止性震顫成分。震顫可能在指向目的的運動中加重。震顫的頻率為4~8Hz。起病時頻率為8~12Hz,隨著病程和年齡的增加,頻率逐漸降低,幅度逐漸增加。
典型癥狀是手的節律性外展,呈內收樣震顫和屈伸樣震顫,旋前旋后樣震顫(類似于帕金森病)十分少見。書寫的字可能變形,但不會表現為寫字過小。另一個常影響的部位是顱頸肌肉群。頭部、舌或發聲肌均可累及,表現為患者手部嚴重的姿位性震顫和頭部震顫,包括垂直的“點頭”運動和水平的“搖頭”運動。軟腭、舌的震顫會導致發聲困難。
3.震顫在發病10~20年后會影響活動,隨年齡增長嚴重程度增加,以致完成精細活動的能力受到損害,至發病后第6個10年達到高峰。86%的患者至60~70歲可影響社會活動和生活能力,包括書寫、飲水、進食、穿衣、言語和操作。震顫幅度越大,對活動能力的影響也越大。震顫對性別的影響無差異。
4.許多因素都可以影響震顫,饑餓、疲勞、情緒激動和溫度(高熱、熱水浴)等會加重震顫。與大多數不自主運動一樣,特發性震顫在睡眠時緩解,也有個別報道,震顫在淺睡中仍然持續存在。
特發性震顫患者對乙醇(酒精)的反應是特征性的。許多患者即使只攝取少量乙醇(酒精)就可減少震顫。42%~75%患者飲酒后震顫減輕,但只是暫時的,一般維持2~4h,第二天震顫反而加重。很少有報道乙醇(酒精)對其他類型的震顫有類似作用,乙醇(酒精)是通過中樞起作用的。
5.特發性震顫可以伴發其他運動障礙的疾病。特發性震顫伴發帕金森病是眾所周知的。據報道,在特發性震顫患者中,帕金森病的發病率比正常對照人群高得多,即使在大于60歲的特發性震顫患者中,帕金森病的危險度是同年齡組的隨機人群的24倍。Lou和Jankovic曾報道過350例特發性震顫,其中20%同時伴有帕金森病。故認為特發性震顫可能是帕金森病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
姿位性震顫在包括帕金森病在內的許多運動障礙疾病中很常見,甚至是早期惟一的癥狀。一些患者出現的姿位性震顫數年后發展為帕金森病,特發性震顫中帕金森病的發病率更高,這其中可能有特殊亞群。
根據患者經常出現姿勢性和(或)動作性震顫,飲酒后減輕,有家族史,不伴神經系統其他癥狀體征,應考慮特發性震顫可能。
1.震顫的臨床分級 1996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特發性震顫研究組提出的震顫臨床分級為5個等級。
0級:無震顫。
Ⅰ級:很輕微震顫(不易發現)。
Ⅱ級:易發現的幅度不到2cm無致殘性震顫。
Ⅲ級:明顯的幅度2~4cm部分致殘性震顫。
Ⅳ級:嚴重的幅度超過4cm致殘性震顫。
2.特發性震顫診斷標準 美國運動障礙學會及世界震顫研究組織提出的特發性震顫診斷標準。
(1)核心診斷標準:
①雙手及前臂動作性震顫。
②除齒輪現象,不伴其他神經系統體征。
③或僅有頭部震顫,不伴肌張力障礙。
(2)次要診斷標準:
①病程超過3年。
②有家族史。
③飲酒后震顫減輕。
(3)排除標準:
①伴其他神經系統體征,或震顫發生前不久有外傷史。
②由藥物、焦慮、抑郁、甲亢等引起的生理亢進性震顫。
③有精神性(心因性)震顫病史。
④突然起病或分段進展。
⑤原發性直立性震顫。
⑥僅有位置特異性或目標特異性震顫,包括職業性震顫及原發性書寫震顫。
⑦僅有言語、舌、頦或腿部震顫。

 

特發性震顫鑒別診斷十分重要,主要與以下疾病鑒別。
1.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多在老年發病,此時期也是特發性震顫的多發年齡,因此許多特發性震顫被誤診為帕金森病。特發性震顫患者合并PD幾率高于普通人群,研究發現,PD患者親屬發生震顫至少是正常對照組2.5倍,PD合并特發性震顫患者的親屬發生震顫幾率高達10倍。說明特發性震顫與PD雖是兩個獨立的疾病,但兩者之間可能存在一定聯系。PD震顫以靜止性為主,可合并動作性震顫,常伴動作遲緩、強直、步態異常和表情少等。
2.甲亢和腎上腺功能亢進 引起生理亢進性震顫,對肢體施加較大慣性負荷時,震顫頻率可減少1次/s以上,特發性震顫無此表現,可伴食欲亢進、多汗、心率加快、體重減輕、神經興奮性增高和甲狀腺腫大等甲亢表現,伴滿月臉、向心性肥胖、高血壓和多血質等腎上腺功能亢進表現。
3.直立性震顫 表現站立時軀干和下肢姿勢性震顫,可累及上肢,伴體態不穩和小腿痙攣(肌肉高頻強直收縮所致),坐下或仰臥后緩解,行走時減輕。家族性姿勢性震顫患者合并直立性震顫幾率較高,PET檢查兩者都有雙側小腦、對側豆狀核和丘腦功能異常,提示二者可能存在一定聯系。與特發性震顫相比,直立性震顫頻率(14~18次/s)更快,用氯硝西泮(氯硝安定,clonazepam)、加巴噴丁(gabapentin)可顯著緩解。
4.小腦傳出通路病變 主要是小腦底核及結合臂病變,表現上肢和下肢意向性震顫,常伴其他小腦體征如共濟失調等。
5.中毒或藥物引起震顫 通常為姿勢性震顫合并運動性震顫,也可出現靜止性震顫和意向性震顫,取決于藥物種類和中毒嚴重程度。多數震顫累及全身,節律不規則,可出現撲翼樣震顫,伴肌陣攣。
6.皮質震顫 為不規則高頻(>7次/s)姿勢性和運動性震顫,常伴運動性肌陣攣。電生理檢查可發現巨大體感誘發電位及體感反射增強。
7.紅核及中腦性震顫 是靜止性、姿勢性及意向性震顫的混合體,震顫頻率2~5次/s。通常由紅核附近病變(腦卒中或外傷)引起,影響一側黑質紋狀體及結合臂通路,導致對側肢體震顫,本病常伴腦干和小腦病變其他體征。

 

推薦藥店

同仁堂

特發性震顫找問答

暫無相關問答!

特發性震顫找藥品

暫無相關藥品!

用藥指南

暫無相關用藥指導!

特發性震顫找資訊

暫無相關資訊!

特發性震顫找醫生

更多 >
  • 趙國光 趙國光 主任醫師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宣武醫院
    神經外科
  • 喬梁 喬梁 副主任醫師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宣武醫院
    神經外科
  • 倪端宇 倪端宇 副主任醫師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宣武醫院
    神經外科
  • 韓剛 韓剛 副主任醫師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
    腦外科
  • 張旺明 張旺明 副主任醫師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
    神經外科
  • 郭毅 郭毅 副主任醫師
    北京協和醫院
    神經外科
  • 劉小璇 劉小璇 副主任醫師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神經內科
  • 凌至培 凌至培 主任醫師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
    神經外科

特發性震顫找醫院

更多 >
国产在线不卡最新精品网站-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99久e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