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庫大全   >  傳染科   >  厭氧菌感染

厭氧菌感染

厭氧菌感染可發生于任何部位和臟器,但以胸腔、腹腔和盆腔感染為多見,占這些部位感染的70%~90%以上,但1/3~2/3為混合感染。
1.中樞神經系統感染 局灶性化膿性感染,如腦膿腫和硬膜下積膿常和厭氧菌感染有關。相反,由厭氧菌引起的硬膜外積膿和腦膜炎卻很少見。
(1)腦膿腫:厭氧菌是腦膿腫的主要致病菌,入侵途徑和原發病灶為:
①中耳炎(常為慢性)和乳突炎最為常見,直接蔓延而累及腦部。腦膿腫常位于顳葉或小腦等處。
②血源播散致腦膿腫,常為多個性,常見于灰質和白質交界處,多位于額葉、頂葉和枕葉,很少見于顳葉或小腦。其感染可源于肺或胸腔感染,包括亞急性或慢性肺膿腫、支氣管擴張、膿胸、壞死性肺炎等。
③鼻竇炎,致病菌常直接擴散而引起腦膿腫,主要見于額葉和顳葉,致病菌以類桿菌為最多見。
④其他尚有外傷、先天性心臟病(右向左分流)、口腔或牙齒感染、扁桃體或咽部炎癥、感染性心內膜炎、尿路感染、腹腔內膿腫等。致病菌中,最常見的為類桿菌、普氏菌、梭形桿菌和消化鏈球菌,其中脆弱類桿菌等類桿菌尤為多見。梭菌和放線菌偶見。
臨床表現主要為占位性病變癥狀,有頭痛、精神障礙、昏睡或遲鈍、腦神經麻痹、視盤水腫等,尚可有偏癱、失語、癲癇發作等。毒血癥癥狀可以不明顯,亦不一定有發熱。腦電圖、腦超聲波檢查、放射性核素掃描、腦CT、MRI、腦血管造影等有助于診斷和定位。腦脊液檢查可見蛋白質增加,糖正常,白細胞可輕度增多。如膿腫潰破入腦室則可迅速出現化膿性腦膜炎和顱內壓增高癥狀。
(2)腦膜炎:厭氧菌很少引起腦膜炎,厭氧菌腦膜炎僅約占細菌性腦膜炎的1%,但也有個別報告達9%。原發病灶以慢性中耳炎和(或)乳突炎為最多見,其次為外科手術(或椎板切除術)。致病菌常為梭形桿菌、脆弱類桿菌,厭氧球菌和產氣莢膜梭菌亦有所見。頭頸部惡性腫瘤繼發感染而誘致的厭氧菌腦膜炎以及外傷所引起者其致病菌均以產氣莢膜梭菌為多見,類桿菌則較少見。厭氧菌敗血癥可并發腦膜炎,但發生率不高。新生兒厭氧菌敗血癥和腦膜炎的發生率較高,致病菌常來自母親產道,或出生時母親有羊膜炎病史。病理變化除腦膜炎癥外,急性壞死性血管炎較為常見,可有血栓形成。臨床表現與一般化膿性腦膜炎無異,病情輕重不一。短棒菌苗所致之腦膜炎可呈卒中樣或呈慢性腦膜炎型,腦脊液細胞增加以單核細胞為主。
(3)其他:厭氧菌尚可引起硬膜下積膿、硬膜外積膿、脊柱硬膜上膿腫、室管膜炎、中樞神經系統血栓性靜脈炎、腦脊液分流術后感染(少數可由毛囊或皮脂腺內較多的痤瘡短棒菌苗引起)等。
2.敗血癥和心內膜炎
(1)敗血癥:以往的研究提示,敗血癥中由厭氧菌所致的可以高達10%~15%。新生兒厭氧菌敗血癥的發病率尤高。但是近年來,厭氧菌敗血癥的發病率降至5%或以下,這可能和具抗厭氧菌活性藥物被廣泛地用于預防或早期治療厭氧菌感染或混合感染有關。動脈硬化癥、酒精中毒、肝硬化、糖尿病、惡性腫瘤、褥瘡潰瘍和腎病的終末階段(腹膜透析、腎切除術、腎移植)等均易招致厭氧菌敗血癥。臨床重要性大的厭氧菌敗血癥中,2/3~3/4由革蘭陰性厭氧桿菌所致,尤以脆弱類桿菌多見;其次為消化鏈球菌(約10%)和梭菌(5%~10%);而隨著技術的日益完善,纖毛菌屬(Lepothrix)、月形單胞菌屬(Selenomonas)和厭氧螺菌屬(Anaerobiospirillum)也在血培養中相繼被發現。厭氧菌性敗血癥常繼發于局灶性感染。脆弱類桿菌性敗血癥,多數由腸道入侵,部分來自女性的生殖道。由胃腸道入侵者血培養多次陽性并常為多種細菌感染。而由女性生殖道入侵者血培養多次陽性者少見,但多種細菌感染則常見。臨床表現同需氧菌敗血癥,常有發熱、白細胞計數增高、感染性休克(30%)和彌散性血管內凝血。黃疸發生率高,可達10%~40%。易并發遷徙性化膿性病灶(10%~28%)膿毒性血栓性靜脈炎(5%~12%)。敗血癥可呈暴發型而伴高的病死率,如產氣莢膜梭菌敗血癥,常有溶血、黃疸、休克和腎衰竭,病情危重。近年來也發現部分敗血癥病情輕微,無嚴重的毒血癥表現,而呈良性經過,病程自限,不經抗菌治療可康復。部分女性患者及新生兒血培養證實為產氣莢膜梭菌,但也呈輕癥表現。
(2)心內膜炎:厭氧菌引起的心內膜炎發生率占心內膜炎的1.5%~10%不等,并有日益增多之勢。常見致病菌為類桿菌、梭形桿菌、厭氧芽孢梭菌、角化短棒菌苗以及微需氧菌和厭氧鏈球菌。原發病灶多在口咽部。臨床表現不同于一般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多見于無原發性心臟病患者。厭氧菌侵入正常的瓣膜,且常引起栓塞、瓣膜破壞。更嚴重的并發癥為心肌膿腫或瓣膜及其他支持結構的破壞或穿孔。常引起心力衰竭。如系厭氧或微需氧鏈球菌所致者則類似草綠色鏈球菌,也可入侵原有病變的瓣膜。
3.呼吸系統感染
(1)上呼吸道感染:呼吸道上段連接口咽部,細菌種類基本相似,需氧菌中以各種鏈球菌最多;現發現厭氧菌較需氧菌為多,常見者為梭形桿菌和消化鏈球菌,次為類桿菌。在齒和牙齦感染中,產黑素普氏菌為重要致病菌,但因其培養條件復雜而不易檢出。目前較多見的感染為慢性鼻竇炎、扁桃體周圍膿腫、牙周感染、慢性中耳炎、乳突炎等。
(2)胸腔內感染:下呼吸道厭氧菌感染主要表現為四種臨床病癥,即吸入性肺炎、肺膿腫、壞死性肺炎和膿胸。上述各種感染的發生常由口咽部內容物吸入所致,多見于因神志改變以及局部防御功能削弱,如支氣管阻塞性病變(異物、肺癌等)、缺氧、吸煙、酒精中毒、食管梗阻、上呼吸道化膿性病灶等情況,致分泌物或膿液易吸入而引起。除吸入性(最為常見)者外,肺部感染亦可為血源性,由遠處感染灶(以盆腔或腹腔內者為多見)或膿毒性血栓脫落播散而來。厭氧菌胸腔感染大多為混合性,細菌種類自兩至九種不等,其中包括需氧菌和兼性菌,但也可獲厭氧菌純培養。厭氧菌中以各種類桿菌(尤脆弱類桿菌)、普氏菌、梭形桿菌(尤核梭形桿菌)和消化鏈球菌為多見,革蘭陽性非芽孢桿菌和梭菌相對少見。
①肺炎:約90%的吸入性肺炎的主要致病菌為厭氧菌,一般多為急性,因厭氧菌肺部感染的特征性表現(臭痰、組織壞死等)常缺如而易被忽視。此種患者常有神志不清,吸入史可資鑒別。對治療效果往往良好。值得注意的是在醫院內環境中發生的吸入性肺炎(尤其是發生于抗菌藥物治療后),由于口咽部正常菌群發生改變,常有兼性革蘭陰性菌移植,故吸入菌與正常者不同,常為腸桿菌科細菌與假單胞菌。
②肺膿腫:病起較緩慢,大多有吸入史、意識障礙和吞咽困難或明顯牙齒感染史,病變多見于下墜肺葉段,如上葉的背段、下葉的尖段和后基段以及兩肺的下葉底部等。致病菌多為混合性(半數可得厭氧菌的純培養),常見厭氧菌為梭形桿菌、類桿菌、產黑素普氏菌,消化鏈球菌、微需氧球菌、短棒菌苗、真桿菌、韋榮球菌等;需氧菌常為金葡菌、鏈球菌和大腸桿菌、克雷伯菌等革蘭陰性桿菌。膿性臭味痰約見于1/4的病例,患者就醫時平均病程已2周左右,常有貧血、體重減輕、低熱,感染常較隱襲為其特點,膿腫形成平均需12天(最早可在吸入后7天),膿腔直徑多在2cm以上。
③壞死性肺炎:是一種預后嚴重的化膿性肺炎,伴多發性壞死和小空洞形成。主要見于一個肺葉或肺段,但可迅速擴散造成肺組織破壞和大量腐肉組織的脫落,形成“肺壞疽”,臨床上常有高熱、腐臭膿痰,膿胸見于半數以上的病例;致病菌與一般非壞死性肺炎相仿,2/3以上的病例可獲純厭氧菌培養。膿胸大多同時伴有肺實質病變,主要亦由吸入所致,少數可自膈下膿腫通過橫膈蔓延而形成。常有較高熱,血白細胞增多。致病菌與肺實質病變者相同。胸腔膿性滲出液不易抽出,常需外科引流方能治愈?;謴秃苈?,常需數月。

  4.腹腔內感染 正常腸道內含有大量厭氧菌,腹腔內感染常與腸道菌叢污染有關,因此具有以下特征:①厭氧菌分離率高。常見者為脆弱類桿菌和其他類桿菌、梭形桿菌、產氣莢膜梭菌、消化鏈球菌和真桿菌等。病菌種類取決于感染或手術部位,上消化道含有來自口咽部的少量兼性革蘭陽性菌,大腸類桿菌和專性厭氧菌相對較少,回腸下部為過渡區,厭氧菌和兼性菌各半,結腸則以厭氧菌為多,尤以類桿菌多見,厭氧菌大大超過兼性菌,如大腸桿菌等達1000與1之比。因此上消化道損傷(如潰瘍病穿孔或外傷),往往僅有少量細菌進入腹腔,感染的危險性較小;但結腸穿孔常釋出大量細菌,引起感染的危險性甚大。腹膜炎與腹腔內膿腫95%與厭氧菌有關,最多見者為需氧菌與厭氧菌的混合感染,僅僅由一種兼性菌(如大腸桿菌)所致的原發性腹膜炎僅見于肝硬化。②常為多種細菌的混合感染,平均每個標本可分離到五種細菌,包括厭氧菌和需氧菌(或兼性菌)。厭氧菌的分離率高,主要厭氧菌為脆弱類桿菌,其次為厭氧芽孢梭菌和厭氧球菌等;需氧菌以腸桿菌科細菌(如大腸桿菌、克雷伯菌、變形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為多見。誘發因素或原有疾病為外傷、結腸癌、胰腺癌和腎癌、腸道手術、闌尾穿孔、肝硬化伴原發性腹膜炎、腹膜透析術后感染、腸道血管性病變或腸梗阻、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術前以氨基糖苷類抗生素作腸道消毒準備等。腹腔內感染初起時可表現為腹膜炎(彌漫性或局限性),繼而形成膿腫,后者可位于腹腔內、腹膜后或內臟間。部分病例伴有菌血癥,以類桿菌為多見。
(1)肝膿腫:肝膿腫膿液培養約40%~60%可無細菌生長,有關細菌學檢查證實其中大多為厭氧菌。常見的致病菌為類桿菌、核梭形桿菌和厭氧鏈球菌、厭氧芽孢梭菌等,并常與需氧菌混合感染?;颊叱S形改c道手術、炎癥、穿孔史,且大多有原發病如動脈硬化、糖尿病或膽道疾病。厭氧菌引起的肝膿腫其臨床表現和診斷與需氧菌引起者相同,臨床上均有發熱、肝大壓痛、黃疸和毒血癥等,血清堿性磷酸酶值升高。肝臟B型超聲波檢查,放射性核素肝掃描、CT、肝動脈造影等有條件者可選用,以助診斷。
(2)膽道感染:正常膽囊壁和膽汁一般無細菌生長或含少量非致病菌,但約50%結石癥患者膽囊內可有細菌寄殖,主要為大腸桿菌和腸球菌,老年人尤然。結石引起膽總管梗阻時,細菌培養陽性率增高。在厭氧中以厭氧鏈球菌、類桿菌和厭氧芽孢梭菌為多見(后者可引起嚴重氣性壞疽性膽囊炎。早年較多見),后者的檢出率可達20%以上,尤其在膽囊積膿時。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膽囊炎可呈氣腫型,全身毒血癥癥狀較重。X線檢查可見膽囊內有明顯氣體形成或氣-液平,多數由產氣莢膜梭菌引起。
(3)闌尾炎:正常闌尾中可培養得大腸桿菌、需氧鏈球菌、雙歧桿菌和革蘭陰性厭氧菌(包括類桿菌、梭形桿菌等)。闌尾炎的致病菌以厭氧菌占主要地位,尤以脆弱類桿菌為多見,占70%以上。闌尾炎癥越嚴重,厭氧菌陽性率越高。單純性闌尾炎陽性率為36%,化膿性者近70%;壞疽性和穿孔者在80%以上。
(4)腸道感染:詳見“梭狀芽孢桿菌感染”。
(5)其他:厭氧菌尚可引起憩室炎(多為厭氧菌與需氧菌的混合感染)、胰腺膿腫(胰腺炎中厭氧菌感染發病率不高)、脾臟膿腫(大多為多數性,可能為血源性,發病率不高)、胃蜂窩織炎或氣腫性壞死性炎癥。
5.女性生殖道和盆腔感染 幾乎所有非性傳播造成的女性生殖道感染均包括了厭氧菌感染。常見的致病菌包括消化鏈球菌、普氏菌(尤為二路普氏菌和解糖胨普氏菌)、波費桿菌、梭菌(包括產氣莢膜梭菌)而脆弱類桿菌不及其在腹腔內感染時多見。使用宮內避孕器的患者易發生放線菌和纏結真桿菌(Eubacterium modatum)感染。有利于上述細菌入侵引起感染的誘發因素為:局部血供不足;存在損傷或壞死組織;存在異物如子宮內避孕器;外源性微生物生長繁殖造成組織破壞,為下生殖道正常菌群的入侵創造條件;妊娠;流產;惡性腫瘤和子宮纖維瘤;放射治療;婦產科手術、子宮頸電烙術等。厭氧菌可引起多種女性生殖道感染,包括子宮內膜炎和子宮積膿、子宮肌炎、子宮旁結締組織炎、盆腔蜂窩織炎和膿腫、盆腔血栓性靜脈炎、陰唇膿腫、前庭大腺炎和膿腫、陰道炎、陰道壁膿腫、輸卵管炎或膿腫、卵巢膿腫、剖宮產后或子宮切除術后傷口感染、膿毒性流產、產褥熱、絨毛羊膜炎等。產氣莢膜梭菌引起的子宮氣性壞疽是罕見的嚴重并發癥,患者毒血癥極其嚴重,子宮肌廣泛壞死,導致子宮穿孔,病死率高。多數女性生殖道感染為混合感染,厭氧菌和需氧菌摻雜。
6.尿路感染 盡管尿道口、會陰、陰道和外生殖道可有許多需氧菌和厭氧菌寄殖,且細菌也易進入膀胱,但厭氧菌較少引起尿路感染(1%~9%)。值得注意的是排出的尿標本檢出厭氧菌可能系來自正常尿道,計數可達103~104,甚至更多,故不能認為是感染的依據。尿液標本應自恥骨上膀胱穿刺取得。厭氧菌引起的尿路感染包括尿道炎、尿道周圍炎、尿道周圍蜂窩織炎和膿腫(可伴壞死或形成多發性瘺)、尿道球腺炎(包括壞死性和氣腫性)、前列腺炎(偶爾呈壞死性并積膿)、遷徙性腎臟感染(有敗血癥時常伴積膿)、腎周膿腫、腎盂積膿、腹膜后積膿、腎切除傷口感染、腎移植感染、化膿性血栓性腎靜脈炎、膀胱壞疽、會陰膿腫或壞疽、尿路各部位氣性壞疽、睪丸膿腫等。尿路厭氧菌感染常伴腎結石、惡性腫瘤、尿路梗阻、腎結核和先天性尿路解剖畸形。常見的致病菌為類桿菌、和乳桿菌、核梭形桿菌、產氣莢膜梭菌等,往往同時有需氧菌混雜、后者為腸道正常菌群(如大腸桿菌、克雷伯菌、變形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等。厭氧菌尿路感染的來源有:①尿路本身病變使內源性菌群入侵而引起感染;②由鄰近器官如子宮、腸道等上升感染所致;③血源性播散、尿道損傷(如擠壓尿道、留置導尿管等)可使細菌由尿道進入膀胱。休克和尿道梗阻均有利于厭氧菌增生。
7.骨和關節感染 厭氧菌性骨髓炎較為少見。厭氧菌性骨髓炎分為放線菌性與非放線菌性兩種。放線菌性骨髓炎主要見于頜骨和脊椎骨,其次尚有肋骨、頭顱骨、長骨、短骨等??赏瑫r伴有其他厭氧菌和需氧菌的混合感染。大多由附近感染(如牙周感染、鼻竇炎、創傷或惡性腫瘤的感染)直接播散所致。感染過程常呈亞急性或慢性。在頦部或頸部有典型硬塊,并有經常流膿并排出“硫黃顆粒”的竇道。非放線菌性厭氧菌骨髓炎以厭氧和微需氧鏈球菌所致者為多見,余依次為梭形桿菌、脆弱類桿菌、產黑素普氏菌、其他類桿菌、梭菌等??捎筛浇腥净蜓\傳播而來。易發生于糖尿病患者。厭氧菌和需氧菌骨髓炎在臨床不易區別,但厭氧菌感染的全身癥狀較輕,有半數患者有惡臭分泌物,亦可有壞死組織脫落、軟組織積氣和膿腫形成等。厭氧菌同樣也較少引起化膿性關節炎,多由梭狀桿菌、脆弱類桿菌與產黑素擬桿菌、消化鏈球菌、梭菌等引起,多累及較大關節,依次為膝、髖、肘、胸鎖、肩、骶髂等。與骨髓炎不同,培養常獲厭氧菌的純培養。胸鎖關節和骶髂關節為厭氧菌關節炎的好發部位,因此在敗血癥過程中,如出現上述部位的關節炎癥,特別是當口咽部感染灶為細菌入侵門戶時,應考慮致死性梭桿菌為可能致病菌。膿液腐臭或局部積氣而一般培養陰性時常提示為厭氧菌所致。
8.皮膚和軟組織感染 厭氧菌性皮膚和軟組織感染的誘發因素為創傷、缺血和外科手術病原菌大多為混合性、且常為內源性者,在身體易受污染的解剖部位,如腸道或盆腔手術傷口、會陰、褥瘡等處受染機會較大。其特征為常有腐臭分泌物,產氣,廣泛組織壞死,并有延伸至皮下組織和筋膜面形成竇道的傾向。多數由需氧菌和厭氧菌協同引起。某些厭氧菌可引起下列特殊的臨床綜合征。
(1)進行性細菌協同感染性壞疽:系由微需氧鏈球菌和金葡菌協同作用引起。金葡菌可在壞死中心,而前者則在炎癥擴展的邊緣部分檢得。常繼發于腹腔內感染、剖腹術后。起病較緩慢,初為淺小潰瘍,漸發展為皮膚和皮下組織的壞死性潰瘍。全身中毒癥狀較輕。局部可見三個明顯的皮膚帶:中心潰瘍,其邊緣區壞疽粗糙不齊;外圍紫色硬結區;最外層為紅斑區。病變向外擴展伴劇痛。
(2)協同性壞死性蜂窩織炎:與前者不同,病程進展迅速,伴全身中毒癥狀。常見于會陰部或下肢。多數患者有糖尿病或其他供血不足的疾病。皮膚和筋膜上結締組織壞死進展迅速,分泌物稀薄污穢,局部劇痛伴發熱。多為混合感染,常見致病菌為消化鏈球菌、類桿菌和需氧革蘭陰性桿菌等,病死率高。非產氣莢膜梭菌所致的氣性蜂窩織炎,是一種全身中毒癥狀輕微而有大量氣體產生的結締組織炎癥。多由消化鏈球菌、類桿菌或大腸桿菌類引起。起病緩慢,病情進展亦慢,局部疼痛不著,不累及肌肉等特點足以與氣性壞疽鑒別。常見于戰傷或手術傷口污染。
(3)慢性竇穴狀潰瘍:為深而無痛的皮下感染,多由微需氧鏈球菌引起,多數繼外科手術、創傷或感染淋巴結引流后發生。初起潰瘍邊緣呈卷曲狀,有多數匐行的竇道,最后腐蝕覆蓋的皮膚而形成繼發性潰瘍,病變遷延數月,甚至數年。
(4)壞死性筋膜炎:系累及并分割深層筋膜面的一種危重感染??稍谳p微創傷或手術后發生,但亦可為原發性者。鄰近組織常遭累及而引起氣性蜂窩織炎、皮膚壞疽等。常有嚴重毒血癥癥狀,病死率較高。消化鏈球菌為最常見的致病菌,但亦可由A組鏈球菌或金葡菌引起。
(5)厭氧鏈球菌性肌炎:表現為產氣性壞死性肌炎,需與產氣莢膜梭菌所致之氣性壞疽相鑒別。其特點為起病緩慢,局部水腫明顯而產氣不多,肌痛出現較遲,但一旦出現則甚劇烈。分泌物呈棕色,帶特殊酸臭味。內含大量中性粒細胞和成串革蘭陽性球菌。治療效果良好。
(6)梭菌性肌壞死(氣性壞疽):參見梭狀芽孢菌感染。
(7)口腔、面頰部感染:致病菌多為梭狀桿菌、螺旋體和產黑素普氏菌以及消化鏈球菌。以往報告的走馬疳(壞死性口炎)主要見于口腔,但亦可累及鼻、聽道、陰唇、肛門、包皮等處。病初全身癥狀不著,但隨著走馬疳的發生,癥狀突然加劇,高熱,顯著衰竭,神情淡漠,局部有腐臭味,牙齦及其鄰近面頰內側可見深墨綠色壞區、周圍紅腫顯著。病變迅速擴散,可累及骨膜和骨質,如不及時治療可使整個面部毀損而死亡。由于局部血管內血栓形成,故很少出血,病程一般為5~10天。在抗生素問世前病死率極高,可達70%~100%。本病的誘因為全身性疾病,如麻疹、天花、瘧疾、黑熱病等,營養不良,口腔衛生不佳等。多見于兒童,成人極為少見,但在腫瘤患者有時偶可見到。隨著抗生素的應用,本病已少見。
綜合臨床和細菌學檢查的某些特點可考慮本病的診斷。
1.臨床提示有厭氧菌感染可能的某些特征
(1)任何接近正??捎袇捬蹙闹车酿つっ嫒缃Y腸、陰道和口咽部的感染。
(2)分泌物具典型的腐臭,但無此臭味者尚不能排除,因50%的病例可無此氣味。
(3)存在組織嚴重壞死、膿腫、筋膜炎或壞疽。
(4)病變組織或滲出物中有氣體。
(5)常規血液(需氧)培養結果陰性的感染性心內膜炎。
(6)感染繼發于惡性腫瘤(尤結腸、子宮和肺部等處)或其他引起組織破壞的疾病者。
(7)氨基糖苷類和β-內酰胺類抗生素應用后發生的感染。
(8)伴發化膿性血栓性靜脈炎。
(9)繼發于人或動物咬傷后的感染。
(10)血性滲出物呈黑色。在紫外線下可發紅色熒光(產黑色素普氏菌或卟啉單胞菌感染)。
(11)分泌物中有硫黃顆粒存在(放線菌感染)。
(12)有提示厭氧菌感染的某些臨床表現。如敗血性流產、吸入性肺炎、腸道手術后感染等。
(13)典型臨床表現(如氣性壞疽、放線菌病和肺膿腫等)。
2.細菌學檢查提示有厭氧菌感染可能的某些線索
(1)滲出物革蘭染色或培養所見菌落具有形態學特征。
(2)膿性標本常規培養無細菌生長(在硫乙醇酸鈉肉湯培養基中或瓊脂深處可有細菌生長),革蘭染色則見到細菌。
(3)在含卡那霉素和萬古霉素的培養基中有革蘭陰性桿菌生長。
(4)在培養過程中有大量氣體產生,且有惡臭。
(5)在厭氧瓊脂平板上有典型菌落(如核梭形桿菌和產氣莢膜梭菌);剛長出的產黑色素普氏菌菌落于紫外光下呈紅色熒光。
(6)氣相色譜分析呈現厭氧菌特有的揮發性脂肪酸。
3.基礎性疾病提示可能的厭氧菌感染種類
(1)接受化療的白血病患者,如有敗血癥表現伴口腔黏膜損害,可能為噬二氧化碳纖維菌屬(Capnocytophaga)或口腔纖毛菌(Leptotrichia buccalis)性敗血癥。
(2)出現中性粒細胞減少、發熱、嘔吐、腹瀉和腹痛者,可能為中性粒細胞減少性的結腸炎(neutropenic colitis),并常伴有敗血癥,常見于敗毒梭菌、第三梭菌或產氣莢膜梭菌和革蘭陰性微需氧桿菌的混合感染。
(3)放置宮內避孕器的婦女發生盆腔感染時,多見放線菌或真桿菌感染。
(4)當肺部感染出現在下垂肺葉段,尤其是患有牙周病、近期有麻醉史或吸入史者,可能為吸入性肺炎。
(5)發生褥瘡感染和入侵途徑不明的敗血癥者,致病菌常為脆弱類桿菌組厭氧菌,后者自褥瘡入血。
(6)導管相關性的感染中,非厭氧菌所致者更常見,而常見的厭氧菌為短棒菌苗屬和大消化鏈球菌。
(7)咬傷患者傷口感染的致病菌常為口腔寄殖厭氧菌和鏈球菌,被人咬傷者常見嚙蝕艾肯菌(Eikenella corrodens),而被動物咬傷者常為巴斯德菌屬(Pasteurella spp)。

 

本病主要是各種類型厭氧菌感染之間的鑒別,包括梭狀芽胞桿菌感染、梭狀芽胞桿菌感染、破傷風、放線菌病等。臨床還需注意與氣性壞疽及肉毒中毒癥相鑒別。

推薦藥店

同仁堂

厭氧菌感染找問答

暫無相關問答!

厭氧菌感染找藥品

暫無相關藥品!

用藥指南

暫無相關用藥指導!

厭氧菌感染找資訊

暫無相關資訊!

厭氧菌感染找醫生

更多 >
  • 許潔 許潔 副主任醫師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三人民醫院
    外科
  • 董宇超 董宇超 副主任醫師
    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
    呼吸內科
  • 李太生 李太生 主任醫師
    北京協和醫院
    傳染科
  • 揭盛華 揭盛華 主任醫師
    嘉定區中心醫院
    傳染科
  • 夏昱 夏昱 主任醫師
    鄭州第三人民醫院
    神經內科
  • 謝龍騰 謝龍騰 副主任醫師
    寧波市第四醫院
    肝病
  • 劉長智 劉長智 住院醫師
    順德區第一人民醫院
    重癥監護室
  • 任南 任南 副主任醫師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
    傳染科

厭氧菌感染找醫院

更多 >
国产在线不卡最新精品网站-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99久e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