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庫大全   >  傳染科   >  類鼻疽

類鼻疽別名:惠特莫爾病

類鼻疽

類鼻疽桿菌是一種腐物寄生菌,為革蘭氏染色陰性球狀桿菌,需氧生長,對自然環境中各種因素抵抗力較強。見于土壤和地表水中,人接觸污染的土壤或水,通過直接接觸、呼吸道、消化道以及吸血昆蟲叮咬等感染發病。人與人之間未見相互傳染。
(一)發病原因
本病病原體為類鼻疽伯克霍爾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本菌于1912年首先被Whitmori和Krishnaswami在仰光確定。因其形態與培養特性類似鼻疽桿菌,血清學上又有明顯交叉,當時將其命名為類鼻疽桿菌(Pseudomonas psedomallei),1921年又將其改名為惠特莫爾桿菌(Whitmore’s baciilus),于1957年易屬,改名為類鼻疽假單胞菌。1993年國際上根據其新發現的生物學特性,將其定名為類鼻疽伯克霍爾德菌。因國內廣泛使用類鼻疽桿菌,所以本節仍用此簡稱。類鼻疽桿菌為短而直的中等大革蘭陰性球桿菌,長1~2μm,寬0.5~0.8μm,多單在,偶成對或叢集,不形成莢膜及芽孢。一端有三根以上鞭毛,故運動活潑。普通染色常見兩極濃染,用感染臟器樣品制備的壓印片染色時,可見菌體周圍有不著色的白圈,即所謂偽莢膜。本菌為需氧菌,能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良好,加入甘油可促進生長。在4%甘油營養瓊脂上培養24h,形成正圓形,中央微隆起,呈光滑型菌落,48~72h后變為粗糙型,表面出現蜂窩狀皺褶,并呈同心圓狀,培養物有強烈的霉臭味。本菌生化反應特性活潑,能分解葡萄糖、乳糖、麥芽糖、甘露醇、左旋核糖及蔗糖等,產酸不產氣,但不分解左旋木糖。
本菌含有兩種主要抗原,一為特異性耐熱多糖抗原,另一為與鼻疽桿菌相同的不耐熱蛋白質共同抗原;其次還有鞭毛抗原。根據其不耐熱抗原的有無,又可分為兩個血清型:Ⅰ型菌具有耐熱和不耐熱兩種抗原,主要分布于亞洲地區;Ⅱ型菌只有耐熱抗原,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亞和非洲地區。類鼻疽桿菌在外界環境中的抵抗力較強,在糞便中存活27天,尿液中17天,腐敗尸體中8天,在水和土壤中可存活1年以上。在自來水中也可存活28~44天,據國內廣州觀察該菌在約含40%水的土壤中經726天仍存活。加熱56℃,10min可將其殺死,各種消毒劑常用濃度迅速殺滅本菌,但苯酚和甲酚皂溶液的殺菌效果不理想。一般選用5%的氯胺T(chloramines-T)作為常規的消毒劑。
(二)發病機制
類鼻疽桿菌具有幾種毒力:一為不耐熱的外毒素,包括壞死性毒素與致死性毒素;二為耐熱的內毒素及幾種組織溶解酶,這些毒力在發病中的真正作用尚不明。據Clara人工感染九只猴子試驗,接種量為1.3×102~3.7×103個細菌,僅兩只猴子發病死亡。因而可見,并非每個受染者均能發展為敗血型類鼻疽?,F已查明約70%發展為敗血型者,病前多有糖尿病、腎病、結核病、吸毒或酗酒者,這些消耗性疾病也能使亞臨床型感染者轉為敗血型。提示免疫功能缺陷(包括艾滋病)是敗血型類鼻疽發生的基礎。急性敗血型類鼻疽的致病菌可以擴散至全身各器官,尤以肺、肝、脾和淋巴結最嚴重。肺部損害通常由于血行播散所致,有時亦可由于肺部吸入含致病菌的氣溶膠而直接感染。病變主要為多發性小膿腫形成,膿腫內有壞死組織、中性粒細胞和大量致病菌,有時小膿腫融合成空洞可造成肺出血。慢性類鼻疽以肺部及淋巴結病變最突出,病灶呈現由中性粒細胞組成的中心壞死及周圍肉芽腫混合而成,并可見巨細胞。病灶內致病菌稀少。

 

推薦藥店

同仁堂

類鼻疽找問答

暫無相關問答!

類鼻疽找藥品

暫無相關藥品!

用藥指南

暫無相關用藥指導!

類鼻疽找醫生

更多 >
  • 俞其光 俞其光 主任醫師
    寧波市第四醫院
    耳鼻喉
  • 曹志偉 曹志偉 主任醫師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
    耳鼻喉
  • 林華 林華 副主任醫師
    福建省級機關醫院
    耳鼻喉
  • 游學俊 游學俊 主任醫師
    武漢同濟醫院
    耳鼻喉
  • 宋桂林 宋桂林 主任醫師
    長沙市第四醫院
    耳鼻喉
  • 鄔筱萍 鄔筱萍 主任醫師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傳染科
  • 林虹 林虹 主任醫師
    吉林省人民醫院
    耳鼻喉
  • 葛宇倩 葛宇倩 副主任醫師
    無錫市人民醫院
    耳鼻喉

類鼻疽找醫院

更多 >

相關藥品推薦

国产在线不卡最新精品网站-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99久e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