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健客網上藥店!

查疾病 查癥狀 檢查項目 查藥品 健康資訊 健康問答 用藥指南

共收錄1431種檢查

;

檢查庫大全   >  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同工酶

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同工酶相關檢查項目

  • 暫無相關檢查項目

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同工酶精彩文章閱讀

  • 暫無相關文章

相關藥品推薦

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同工酶

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同工酶概述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又稱谷丙轉氨酶(GPT),主要存在于各種組織細胞中,以肝細胞中含量最多。各種肝炎的急性期,藥物中毒性肝細胞性壞死等疾病時,肝細胞酶大量釋放入血中,使血清ALT活性顯著增高,因此它是診斷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等肝病的重要指標。

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同工酶正常值

  • 酶測定溫度37℃,底物溶液中不含P-5'-P成分。成人ALT為5~40U/L。近年文獻報告的ALT參考值列于表1。

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同工酶臨床意義

  • (1)病毒性肝炎隱性感染:血清ALT測定是在非選擇性人群中篩選出無癥狀的病毒性肝炎隱性感染患者的常用指標,具有一定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尤其在獻血者的選擇方面,相當于參考值上限1.5倍的血清ALT升高可作為剔除可能感染肝炎(丙肝)的獻血者的依據。 在丙型肝炎感染的早期階段,用干擾素治療可以減輕肝組織學損傷,控制病情發展。此外,丙肝早期診斷有助于及時向病人發出勸告忌飲酒,因后者可加重HCV感染者病情。因此早期發現HCV感染者具有重要意義。用病原學檢測方法從普通人群中發現HCV感染者固然可靠,但花費太大,而較實用的方法是采用適當的篩選試驗,篩選出高危人群,再進一步用特異性抗HCV抗體試驗,如第二代酶聯免疫吸附試驗(HCV EIA2.0)檢測抗HCV抗體,陽性者確認為HCV感染。Lapane等的評價研究表明,血清ALT作為HCV篩選指標陽性預測率為34%,明顯高于以包括社會侵入性危險因子(IV毒品史、與IV毒品者的性接觸史等)和非社會侵入性危險因子(輸血史、30~49歲年齡段以及男性等)在內的HCV感染危險因子為基礎的數學預測方程等方法所預測的陽性率(14%~22%),預測的特異性(92%),也高于后者(74%~84%),只是所需費用比后者高1.1~1.7倍。 (2)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典型病例在黃疸出現前1~2周血清ALT、AST活性即開始迅速升高,至黃疸出現后達峰值,并保持1~2周,此后即迅速下降,至黃疸出現后6~7周基本恢復正常。急性期血清ALT、AST的升降基本保持平行,ALT的增高幅度一般大于AST。不同類型急性病毒性肝炎的血清ALT演變規律不一。甲型肝炎血清ALT在達到高峰后下降較快,常在2~4周內降至正常。部分乙型肝炎患者發病后血清ALT緩慢上升,緩慢下降,降至100~200U/L左右常遷延一段時間,約需2~3個月更長時間才恢復正常。丙型肝炎病人ALT升高持續時間更長。如ALT活性長期持續升高或反復波動,可能向慢性發展。也有一些輕型無黃疸型肝炎病人只有一過性ALT升高,短期內即恢復正常。 急性肝炎時,血清ALT、AST升高幅度大致能反映肝細胞壞死程度,即ALT升高幅度一般與肝細胞損害程度相平行,如病情較嚴重的黃疸型肝炎血清ALT升高幅度一般比無黃疸型肝炎大。但是,二者之間的關系也不完全如此。暴發型肝炎時,由于肝細胞廣泛而嚴重的壞死,肝細胞漿內ALT已釋放殆盡,加之ALT半衰期較短,導致血中酶活性逐漸降低,而血清膽紅素(TBil)繼續進行性升高,二者不再保持平行關系,出現所謂“酶膽分離”現象。 (3)在慢活肝診斷中的意義:慢性活動性肝炎(慢活肝)患者血清ALT也都持續或無規律反復增高,增高幅度(多數比正常高3~5倍)一般大于慢性遷延性肝炎(慢遷肝,CPH)(多數比正常高1~2倍)。 血清ALT是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活動性的良好指標。賴炎卿等應用肝組織炎癥活動性指數(Histological activity index,HAD,對102例慢性乙型肝炎切片進行復核,評分并與血清ALT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表明,高HAI(10.5~15分)的慢性肝炎患者血清ALT異常升高(>40U/L)的比例19/28(67.9%)明顯高于低HAI(0~10分)者(13/62,21.0%),慢性肝炎患者肝組織形態學定量研究也證明,血清ALT與肝小葉內炎癥壞死程度及肝總壞死面積呈顯著正相關,與肝實質面積成顯著負相關。這些結果提示ALT異常升高可作為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慢活肝,CAH)的診斷指標之一。 丙型肝炎患者血清ALT與肝HAI之間的關系可能有別于乙肝。Haber等的臨床評價結果表明,一定范圍內的ALT、AST值與慢性丙型肝炎HAI之間并無相關性,只是ALT、AST升高10倍(≥350U/L)時,與肝片狀壞死相關。盡管肝活動性最小的慢遷肝血清ALT、AST(±s分別為110±71、57±34U/L),明顯低于輕度或中度活動性的慢活肝(ALT、AST±s分別為256±211、123±88U/L),盡管慢活肝無片狀壞死時血清ALT、AST(分別為133±84、73±47U/L)顯著低于有片狀壞死者(ALT、AST、分別為207±149、120±83U/L),但是,肝活動性不同的各組之間ALT、AST測定值存在相當程度的重疊。Haber據此認為,轉氨酶并不能預測慢性丙肝肝組織學狀況,盡管ALT≥10倍升高提示有肝片狀壞死存在。 另一方面,丙肝患者血清ALT正常也不能排除肝可能存在活動性病變。Gholson等報道的303例丙肝患者,有50例(占16.5%)在做肝穿刺前至少6個月血清ALT、AST一直維持正常,但肝活檢證實,其中15人為活動性肝炎。 (4)在判斷肝炎病毒復制和有無傳染性中的意義:HBV核心抗原(HBcAg)是存在于HBV顆粒核心部分的抗原。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存在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陽性的患者與HBsAg攜帶者的血清中,與DNA聚合酶密切相關,是HBV在體內復制的重要指標,也是提示血液有傳染性的重要指標。臨床觀察到,血清ALT異常(≥46U/L)時,HBcAg陽性率(45%,n=92)顯著高于ALT正常時HBcAg陽性率(33.3%,n=58)(P<0.01)。而且ALT異常時HBeAg陽性率43.1%(n=88)遠高于ALT正常時陽性率26.8%(n=76)(P<0.01),說明血清ALT升高與HBV在體內復制有一定關系。 ALT水平與血清HCV-RNA檢出率之間也有一定關系。高志良等報道,在ALT>200U/L(正常值<25U/L)的91例中,HCV RNA陽性39例(42.9%)。ALT<200U/L的23例異常者中,有8例陽性(34.8%);ALT水平正常的12例中僅1例(8%)HCV RNA陽性。結果顯示,HCVRNA的檢出率在ALT異常情況下較正常時明顯高(P<0.005),表明ALT水平高低與病毒在體內的復制活躍有一定關系。 (5)在干擾素治療丙肝療效評價中的意義:干擾素是目前治療慢性丙型肝炎(CH-C)唯一有效的藥物。其療效評定多以血清HCV RNA和ALT水平為標準。完全反應者表現為血清HCV RNA消除,ALT正常;不完全反應者,則ALT正常,HCVRNA則保持陽性。Shiffman等報道,慢性HCV病人用干擾素α-2b治療6個月后半數病人(45/90)血清ALT由治療前的132.3±19.3U/L降至34.5±3.2U/L,下降非常顯著(P<0.01),與Knodell組織學HAI積分由治療前的9.6±0.5降至治療后的5.0±0.5(P<0.01)以及log HCV-RNA含量(copies/ml)由治療前的5.07±0.19降至4.76±0.28(P<0.01)一致。瞿為溶等報道的干擾素α-2a的療效與此接近。16例CH-C經干擾素α-2a治療半年后,其中10例血清ALT呈完全反應,其HAI積分由治療前的6.9±2.6降至治療半年后的4.6±1.8(P<0.05)。由此可見,血清ALT可作為干擾素對CH-C療效的評價指標。 (6)m-ALT的臨床意義:理論上,血清m-ALT值的高低可反映肝細胞亞細胞水平的損害程度。急性黃疸型肝炎(90±91U/L,n=40)和慢性活動性肝炎(63±51U/L,n=30),血清m-ALT顯著高于對照組(1.42±1.05U/L,n=31)(P<0.001),而慢性遷延性肝炎(9±3U/L,n=6)和肝硬化組(4±3U/L,n=8)與正常對照組比,無明顯差別。提示血清m-ALT的檢測對于判斷急性肝炎肝實質損害程度以及慢活肝和慢遷肝的鑒別診斷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 (7)在其他疾病時的變化:萊姆病早期可出現肝功能損害。Horowitz等報道,115例有作為早期萊姆病特征的游走性紅斑(erythema migrane,EM)的萊姆病病人中有31例(27%)血清ALT輕度升高,與正常對照組ALT升高率(7/100,7%)相比,差別顯著(P<0.001),血清GGT升高陽性率(28%)與ALT類似,但AST(16%)和ALP(19%)升高陽性率低于ALT。用抗生素治療3周后大多數病人的血清ALT等肝功指標得到改善或恢復正常,提示ALT等肝功指標可作為抗生素治療萊姆病的療效評價指標。 腹部鈍器傷兒童有肝損傷(靠腹部CT掃描診斷)時,多數病人(17/19)血清AST、ALT升高程度(分別為>450U/L、>250U/L)比無肝損傷存在者大(25人血清ALT、AST全部分別<450U/L、<250U/L)。血清轉氨酶預測腹部外傷致肝損傷的診斷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100%、92%。因此,有腹部外傷的兒科病人如AST>450U/L,ALT>250U/L,應做腹部CT檢查,以確定肝損害的存在和程度,血清轉氨酶低于此值的病人存在肝損傷的危險性減少。 在某些臨床情況下,可出現血清ALT降低而不是升高。例如HBsAg和抗HCV陰性的血液透析(HD)病人血清ALT、AST活性(分別為9.2±2.4U/L、7.4U/L,n=304),明顯低于正常成人(分別為22.7±5.4、18.0±4.0U/L,n=556)。HD病人血清ALT、AST降低原因尚不清楚,初步研究認為不是血清維生素B6缺乏所致,也有人認為,部分原因是由于作為這些轉氨酶輔基的P-5'-P缺乏。 某些藥物也可引起ALT、AST活性降低。例如國內最早報道的中藥五味子降轉氨酶作用,后來有的實驗證實,其對肝細胞內的ALT具有直接抑制作用。近年Okumara等報道,抗癲癇藥氯己烯酸(Vigabatrin)在體外也有對血清ALT的直接抑制作用,其機制可能是由于其阻斷ALT的天然底物L-丙氨酸在酶分子上的結合位點。 其他多種疾病時,如心源性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全身感染性疾病(傷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等)、酒精相關性肝病、中毒性肝病、敗血癥、肌病等,血清ALT、AST也可不同程度升高,說明ALT升高的特異性不高。肝功能指標與流行病學、臨床癥狀、體征、病原學檢查資料綜合分析,有助于這些肝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 (8)藥源性肝?。涸S多藥物可引起藥源性肝病。據統計,引起肝損害的藥物多達600多種。臨床上以抗生素類(紅霉素、四環素等)、解熱鎮痛藥(撲熱息痛、水楊酸鹽等)、抗癌藥(6-巰基嘌呤、環磷酰胺等)和抗結核藥(異菸肼、利福平等)等引起的急性或慢性肝損害多見。盡管藥物性肝病的臨床和病理表現變化較多,但急性藥源性肝病最基本的改變是血清ALT活性的升高,只是根據肝損類型(肝細胞型、淤膽型和混合型)升高幅度不同。錢又宏等報道的41例急性藥物性肝病多數為肝細胞損傷型(n=31),少數為膽汁淤滯型(n=8)和混合型(n=2),所有病例均有明顯的肝功能(膽紅素、ALT、AST、ALP等)異常,肝細胞損傷型ALT升高幅度(700~800U/L,最高達1500U/L)大于膽汁淤滯型(平均400U/L),且11例輕型肝細胞損傷型患者僅見ALT升高,無黃疸,癥狀較輕,可見ALT是藥物性肝炎較靈敏的指標,結合其他肝功能指標,通過詳細詢問服藥史,有助于本病的診斷。在動物(大鼠)模型上證實,撲熱息痛致肝損害時,肝細胞壞死程度與血清ALT、AST增高呈顯著正相關(r分別為0.80、0.79,n=24),提示血清轉氨酶水平是評價撲熱息痛中毒時肝壞死程度的可靠指標。有人建議,臨床上用損肝藥物治療之前需做包括ALT在內的肝功檢查,對肝功差的患者用藥后作肝功跟蹤檢查,如發現ALT等升高,及時調整用藥方案,或減小劑量,或中斷用藥。肝功正?;颊邞脫p肝藥物期間,也需要定期監測血清ALT等肝功能指標,以早期發現藥物性肝損害。 (9)血清ALT與身體質量指數(BMI)的關系: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定義為體重(kg)/[身高(m)]2,作為體重指數。BMI與ALT等血清酶的關系已得到證實。Salvaggio等觀察到男性和女性血清ALT、GGT以及男性AST、活性隨BMI值增大而顯著增高,但女性AST、與BMI關系不大(表2)。 Amdt等的評價結果與此一致。Rarnesh等(1993)也證實,按BMI值高低,將252名健康獻血者分為<20(Ⅰ)、21~25(Ⅱ)、26~30(Ⅲ)>30(Ⅳ)kg/m2 4個組,血清ALT活性(U/L,幾何均數)分別為23.6(n=37)、27.0(n=136)、37.7(n=67)和45.0(n=12),Ⅳ組ALT活性比BMI正常的Ⅰ組和Ⅱ組高分別高90.0%和66.6%,提示血清ALT活性隨BMI值增大而逐漸增高。有鑒于此,在分析血清ALT、GGT等結果時,必須把BMI這一體重指數考慮進去。是否需要根據BMI制訂正常參考值,也是值得考慮的。在判斷ALT測定結果的臨床意義時,還需考慮的其他影響因素包括年齡、飲酒量等。

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同工酶檢查方法

  • 暫無相關數據

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同工酶注意事項

  • 暫無相關數據

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同工酶相關問答

  • 暫無相關問答
開啟
国产在线不卡最新精品网站-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99久e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乡